APP下载

维利·罗尼:珍藏于“那一天”的故事

2015-09-10杜加那

摄影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罗尼维利拍摄者

杜加那

“我对自己的所有照片都如数家珍。它们构成了我生命的脉络。而某些时候,照片本身也成为超越时间限制的存在,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前后感应,互相诉说着秘密。”

—维利·罗尼

法国摄影师维利·罗尼(Willy Ronis)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见证人”。但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看到重大的历史事件,大多只是日常生活:店铺里两位俏皮的卖炸薯条的女商人,开心地怀抱“法棍”跑过街头的儿童,雨后跨过巴黎街头积水的女人的腿,在车站与战俘道别的护士……而这些画面所表现的并不仅仅是普通生活,有评论说“它们闪烁着诗意的光辉,如同一首首献给日常的颂歌。”

在他的影像随笔集《这一天》中,罗尼用一种闲话家常的语气,回忆自己拍摄下这些照片“那一天”的故事,也使读者可以一窥其艺术缘起与工作奥秘。书中所收录的50余幅摄影作品,跨越了从1930年代到1990年代,但并没有刻意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编排,仅仅在局部篇章可以看出一些若隐若现的时间线索,从而使全书有一种疏离而散淡的述说情绪。在阅读时,读者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与照片相伴的,还有照片背后的秘密。

镜头下的黄金时刻

“有些时候,一些事情自然而优雅地呈现在我眼前,这就是我说的‘黄金时刻’。我很清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沉醉于这转瞬即逝的珍贵时刻。”

“我喜欢捕捉这些偶然的时刻,总感觉一些东西会在此刻发生,但又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只是这些‘东西’常常左右着我的心绪,时至今日。当我回忆起这些片刻,仍不禁因感动而窒息。”

“错过了这一瞬间,我将永远失去机会。所以我必须将它抓住,这是我们生命中涌现的诸多微小的奇迹之一,而捕捉这些奇迹,我们责无旁贷。”

瞬间、时刻、奇迹这些字眼,是罗尼在书中谈到摄影经验时多次强调的。相机分离出瞬间的表象,如何在那一刻判断出这就是自己想拍摄的主题,如何快速抓住最佳的时机,并赋予其独特的风格与意义,需要拍摄者的灵感和经验。

比如书中展示的第一幅照片《马克斯小屋》(1947),正是作者所谓 “黄金时刻”的完美体现。

“当我爬上椅子,我的镜头立即被一个男孩所吸引,他正领着两个女孩在他右侧翩翩起舞,随性而优雅。这就是我要的主题!我告诉自己。每一次,当我发现了主题,就立刻会有这种感觉。然后,我示意那个舞者靠近些。他之前就注意到我,便马上理解了我的意思。于是,他携着两个舞伴,踏着舞步迎向我。”

这转瞬即逝的时刻令罗尼陶醉,男孩和两个女孩起舞的姿态犹如天使,而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继续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在一瞬间,他决定将一对情侣收入照片的前景。

三年后,罗尼收到照片中在右边跳舞姑娘的来信,对方提到“她的青春韶华,咖啡屋美妙的气氛,当然还有那个在左边跳舞的年轻女孩,那是她幼儿园时代的童年伙伴。至于那个男孩,她俩却再也没见过。那是他们仨唯一的一支舞曲。”

受到绘画影响的摄影

这些完美瞬间为何会青睐维利·罗尼?

大概是源于摄影师的对日常之美的感知。书中,罗尼也毫不吝啬地对此做了交代,使得我们对于他的摄影风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绘画与摄影总是相互影响的。罗尼以相机为20世纪画下了别样的风俗画。“我年少时常去卢浮宫画画,多年的画画经验对我的摄影事业帮助很大。”罗尼写道,“要论及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艺术展,当数卢浮宫某次小规模的内部艺术展。这些小陈列室展出的是‘黄金时代’的荷兰油画,主要是屋内人物、小酒馆里的场景、主保瞻礼节、冰运河上的溜冰者等。伦勃朗的作品,偶尔会运用那束昏暗的光线。而勃鲁盖尔的画,则主要体现节日里的乡村闲趣,作品空间感强烈,人物的空间分布简明而和谐,题材丰富多样。这种艺术熏陶所带给我的益处,只有在之后的摄影生涯中,在穿梭于法国的城里乡间时,才能体现出来。”

罗尼的这段解释串联起了书中收录的许多幅照片的秘密。我们可以在《魅力圣诞》(1952)里,打在母女三人身上的光线中找到荷兰绘画对于罗尼的影响:“这三个人的样子使我想起了伦勃朗的画。明暗之间,她们的脸庞光影错落,她们在街上显得形单影只。我没有对光线做任何处理,整个画面的四周皆为黑色调……我喜欢这道光线,它为一幅稀松平常的画面增添几多庄严高贵,还抹上了几许魔幻魅力。”

又比如《牌局》(1991)。晚年的每周六,罗尼都会陪伴住在马恩河畔疗养院的妻子散步,然后在一家小咖啡馆喝点东西,那里总有一群玩纸牌的人。有一天,一道光令日常生活显得截然不同:“这道光束突然间降临,照亮了他们(玩牌的人),仿佛身在拉图尔或卡拉瓦乔的画作里。这束罕见的光线,像一盏探照灯一般投向他们。我稍等了几秒钟,待中间那个人举起牌的刹那,照片就定格了。我喜欢这个悬而未决的时刻。下一秒,他将会丢下他的牌,然后发出胜利者的欢呼。”

此外,作者还会引导我们去注意他照片取景边框的美妙之处:“我特别喜欢这张照片的边框。边框通常对一张照片极为重要,是边框让整幅画面有了呼吸,有了生命力。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照片必须布局精妙,就如画一小幅风俗画一样。”

来自拍摄者的重新阐释

谈及本书最大的特点,自然是罗尼愿意在拍摄这些著名照片多年后,以回顾的眼光重新解说每张照片的拍摄缘由和背后故事。鉴于作者的大师身份,使得本书具有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资料意义。

于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被罗尼标注出(《那辆自行车》中,圣诞节,被贫穷的父亲带出来买礼品的小女孩温柔谦卑的神情),一些故事被讲了出来(《贝尔维尔》中,脚边放着行李箱凭栏沉思的男子并不是多年后归家的浪子,不过是下楼来取东西的一名普通父亲),一些独特的欣赏角度也被提了出来(《朗比托街》的新老建筑物对比,摄影师想展示出街景的“失衡”)。

虽然很难确切说明,这些源自拍摄者本人的诠释是如何改变我们观看时的态度,但它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比方说,在书中,罗尼提示我们注意观察他的著名照片《回家的俘虏》(1945)中护士的表情。根据他回忆,这张照片本是应法国国家铁路公司邀约所做的拍摄,但罗尼却猜测自己抓拍到了照片中两人的秘密恋情。“倘若他日,(女主角的)丈夫猛然发现这幅照片,他或许会为他妻子对别人的深情而苦恼不已。他必会开始猜忌,妻子和这名俘虏之间有过短暂的外遇。不,我不能让他承受这样的打击。”作者不希望自己拍摄照片时的感动带来任何误会,在拍摄过去30年后,才同意将照片公开发表。

在罗尼的提示下,我们方才注意到护士动人的表情确实带着几分“欲拒还迎”的意味。确实,她下唇微微紧绷,似乎在传达着某种抗拒,而拥抱对方的姿态却似乎又透露出相反的信号。先前显得风尘仆仆的士兵,脸部被部分遮挡,是不是也可能暗藏一丝暧昧的笑意呢?

在读过这些来自拍摄者本人的诠释之后,我们看照片的眼光也不会跟从前一样了。而我们该如何理解拍摄者的诠释呢?毕竟在书中多处,罗尼都毫不忌讳地提及自己拍摄时的一厢情愿,在后来被当事人无情戳穿的轶事。可当时的确是他,而不是我们在现场,不相信他又该相信谁呢?

有时候真的很难说,在观赏一幅照片时,是一无所知时的感受最宝贵,还是了解部分信息后所做出的理性判断更为宝贵。拒绝了解作者的思想,我们的想象之心就不会被作者的眼睛框定住,可是又有无知之嫌。可是当这样一本书放在我们面前时,恐怕很少人会有抵抗力去阻挡自己翻开吧,毕竟大师一生的工作秘密与独特的眼光,都蕴含其中了。

猜你喜欢

罗尼维利拍摄者
维利西呱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赞美会改变一个人
赞美会改变一个人
无巧不成图
健忘
维利床下有鬼
触摸的岁月痕迹
大象罗尼
马基雅维利军事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