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探究文与可与苏轼的友情空间

2015-09-10何俊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墨竹友情苏轼

何俊

【摘要】我们时常感叹志趣相投,精神相通的朋友难觅,苏轼与文与可的交往告诉我们其实也不太难。只要我们不过度的物欲化,只要能认识到友谊的最高境界是清瘦,就让我们在浮华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就能寻求到那个如水般的知己。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和文与可用他们的友情告诉我们情感的另一种呈现和维系的方式。本文通过对苏轼和文与可友情的开始、友情的维系和友情的深化来探索他们的友情空间。

【关键词】苏轼;文与可;墨竹;友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维系朋友情感的方式都非常的时尚,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唱歌啊,送生日礼物啊,这也是我高中大学用来维系友谊的方法,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情感越来越物质化了呢?好像离了物质,我们就无法呈现我们的情感?我们情感的表达和维系是不是太依赖物质了?其实,发自内心的东西不应该这么复杂。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和文与可会用他们的友情告诉我们情感的另一种呈现和维系的方式,让我们学会为情感瘦身。

一、友情的开始

(一)苏轼与文与可的交往源于苏轼的父亲苏洵。嘉祐五年(1060年),苏轼的父亲在京城任职,与文与可同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苏轼在凤翔府任节度判官,初次与文同见面。苏轼对文与可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在第一次见面中,苏轼就看到文与可相貌英俊,文采飞扬,谈吐不凡。这是深厚友情的基础。

(二)与可襟怀洒落,高远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所不能到也。东坡尝云:“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人品既然超迈,就像立足于高山之巅,怎么都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三)同样,与可亦将东坡引为毕生知己,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君妙处。”每完成一幅新作,便叮嘱:“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东坡便挽挽衣袖,欣然落墨,亦是平生一大快事。

二、友情的维系

(一)文与可和苏轼都爱好竹,这是他们能够有着深厚友谊的又一基础。文与可把竹当作老师,和竹做朋友,“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据说文与可在他家院子里种了不少的竹子,无论早晚还是雨晴,文与可都会观察竹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天气的竹子,文与可都可以得心应手。正如苏轼所说,“与可所至,诗在口,竹在手。”

苏轼也爱竹。苏轼也画竹,他更是写了不少与竹有关的诗文。文同教苏子画竹时曾提出“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苏子将其与实践结合,提出“心手相应”,勤于练习的主张,亦师亦友间,苏子更是从文同身上悟出道义。每当文同画完竹,必让苏子来题诗,才算完作。

(二)苏轼学习文同墨竹,是墨竹画派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成员,他自称是“湖州派”,从而又创造了“文湖州派”一语。文同画竹,不仅绘其形,而且写其魄,赋予竹以人格和精神。苏轼对文同的墨竹画赞叹有加,文同不少墨竹都经苏轼题赞,文画苏题,扩大了墨竹的影响。

(三)苏轼写诗赞美文同之竹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文同工竹,苏轼工石,他们又都爱画枯木,苏轼称它们为“三益之友”: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

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追忆他和文与可交往的几件趣事。苏轼知文与可画竹爱竹,基于对他的了解,他写下“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当这封信寄到时,文与可正准备吃烧的竹笋,文与可看到诗时就仿佛可以想象苏轼写下这首诗时调侃和忍俊不禁的表情,于是也不禁“失笑喷饭满案。”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默契,一对情谊相通的知己间的友情与默契。

三、友情的深化

随着文与可的去世,苏轼与文与可的这段深厚友谊被迫中止,但是苏轼对文与可的情谊并没有终止,十几年之后,苏轼仍不忘回忆这位老友。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所以,当苏轼在暴书画时,看到文与可送给他的墨竹图,这样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也会忍不住放声大哭。我们的一生会遇到爱,遇到情谊,遇到奇迹。但那都不算稀罕。罕见的是遇见了解,遇见相知,遇见相惜。在这匆匆流逝的岁月中,总是伴随着潮起潮落。当功名利禄,高官仕途的谎言被看破,才能在现实立足,苏轼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也如那幅瘦竹图,所有的枝枝叶叶都被削得干干净净,生活也就自由自在,而知己已逝,与可成为苏轼心中永恒的收藏。在他生时,他们彼此慰藉,惺惺相惜;如今天人永隔,他失去的不只是一个知己,更是心灵的缺失。这种缺失使生命也失去色彩,心中始终有那么一块地方是空白,唯有文与可可将此填满。苏轼的这一哭不只是痛失知己的难过,更是一颗孤独的灵魂在哭泣。

为物所役,为画顾虑太多,自然繁复,“叶叶而累之,节节而为之”所画不复有竹,难显竹之清瘦。为人欲望太多,自然瞻前顾后,被世俗所役,难得自在洒脱。真旷达,真名士,往往不为外物所役。心不所累;无拘无束,来去自如!人格亦如此。表现出来的行为:清,廉,不为物役。

同样爱竹成痴的苏轼和文与可告诉我们:文人交往,当不为物所役,高尚些、诗意些,真正把心思放在文学上,为了文学存一种敬意,这才是君子之交。

我们时常感叹志趣相投,精神相通的朋友难觅,苏轼与文与可的交往告诉我们其实也不太难。只要我们不过度的物欲化,只要能认识到友谊的最高境界是清瘦,就让我们在浮华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寻求并珍惜那个如水般的知己吧!

参考文献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宋)苏轼撰.东坡乐府[M].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79.

[3]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4](清)汪师韩选评.苏诗选评笺释.清光绪十二年王氏长沙刻《汪氏遗书》本.

[5]小篆《般若心经》赞.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墨竹友情苏轼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王光先国画作品
我有友情要出租
我们的友情
“胸有成竹”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