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就业现状与专业设置相关性的研究

2015-09-10陈思羽刘春山牛国玲梁秋艳尹慧敏

经济师 2015年7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本科就业

陈思羽 刘春山 牛国玲 梁秋艳 尹慧敏

摘 要:文章在研究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趋同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的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的雷同,专业设置与结构布局未能形成明显的区域特征等问题,并对专业设置与调整提出了建议,为高校专业设置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就业 专业设置 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79-02

在当前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类型已逐步向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转变。专业设置的过程是调整学校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知识社会对教育供给的需求态势,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合理性及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得到了充分扩大。在当前形势下,保障与推动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有效运行,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学者们瞩目的焦点。

王凤军{1}针对苏锡常地区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专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指出苏锡常地区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结构存在矛盾。苏州、无锡和常州处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枢纽加工业和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的制造类人才。但当地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院校非常多,开设汽车类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院校很少。根据对当地院校各专业的就业率显示,电子信息、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很低,而符合当地产业结构所设置的专业就业率处于明显优势地位,结果表明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当地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

王默忠{2}对海南大学现有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7个本科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查,并对各学科就业率与签约率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分析。灵活就业率高,签约率低是各学科就业呈现出的共性和最显著的特点。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初次就业率相差较大。工科的初次就业率最高,其他依次为理学、经济学、农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设置应考虑学生的特质,增设更多的辅修专业、加强专业实践。

付玉华{3}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适应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较高,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关联性较强。建议加强对区域经济建设所需人才需求趋势的分析预测,以指导调整专业课程及前瞻性地设置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专业的合理设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过程中,高校组织实体中的利益相关者,其利益诉求各有不同。这些利益的诉求反作用于高校学科专业的知识选择、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合力始终未能趋于平衡,导致出现多种问题{4}{5}。

1.学科专业设置趋同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通常依据学科专业目录,自主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由于《专业目录》滞后于市场的多变性,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难以与社会经济相适应。而且,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在专业审批方面会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结果,容易造成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上与政府宏观调控方面不协调。

2.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的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的雷同。受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的影响,某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地域优势和特色。毕业生就业程度受地区产业结构的选择性影响,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明显地域特色。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率先开出一些新的专业门类和课程。但是,由于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缺乏充分的了解,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论证不充分,缺乏定期的科学预测和规划,造成了许多高校增设热门专业,从而出现热门专业“一窝蜂”上的现象,导致不少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状况。

3.专业设置与结构布局未能形成明显的区域特征。我国高等教育施行二级管理三级办学,实际上是让不同的区域、部门按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所管辖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方向等问题。但从大多数省、市的高等教育情况来看,存在着高校区域布局不合理,学科和专业设置区域特征不鲜明等特点,使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適应的目标难以实现,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建议

1.专业设置前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在专业设置与调控的过程中,有些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盲目开设新专业,造成了许多新设专业的质量问题。为保障新专业的质量,教育部门应该根据产业分类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分布和设置,保证冷热专业均衡发展。同时,专业设置前应建立专业重复审查以遏制专业设置的过分重复现象。

2.形成专业特色设置。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时应考虑专业类型、目标定位、学生素质等方面要有与众不同之处,体现专业特色。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全面分析学校现行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提升就业能力培养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进行了充分行业调研和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基础上,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3.重视社会需求。按需设置是专业设置的原则之一。社会需求信息的获得和分析依然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尽管处于微观状态的高校所能研究的社会需求范围、视角有限,但是在对所处的地理区域、专业领域,都要进行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信息的调研、收集和分析。根据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及质量要求的变化对专业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优化。

[基金项目:黑龙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4G135);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YLB2013-01,JYLA2012-007,JYLA2012-001);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课题编号:JKB2012-008)] (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79页)

注释:

{1}王凤军.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专业结构调整研究.科技创业家[J],2015(5):168-169

{2}王默忠.海南大学本科生就业现状与专业设置的调查分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1,29(3):136-144

{3}付玉华.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适应性分析报告.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3,29(7):178-179

{4}曾红权.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问题治理研究.重庆高教研究[J],2015,3(2):35-38

{5}崔彦群,徐立清.国内外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综述.文教资料[J],2014,(17):65-67

(作者单位:1.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2.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8)

[第一作者简介:陈思羽(1980—),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就业能力教育教学研究;*通讯作者简介:刘春山(1977—)男,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本科就业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