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存在
——BIAD@北京城”亮相前门

2015-09-04

汽车工程师 2015年1期
关键词:旧城院落胡同

“提起老北京的胡同,绝不是简简单单一个线性的交通空间,她是城市发展的物质载体,她是文化繁荣的历史记忆,她是生活在北京旧城的人们魂牵梦绕的所在,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阡陌小巷之中。我们相信北京旧城在更加包容与开放的明天,必将成为北京传承文化、承载乡愁的魅力之所。”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小地

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和北京天街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前门东区分会场,日前在前门东区草厂胡同四条、五条胡同举行,展示近年来旧城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真实存在——BIAD@北京城”活动包括:开幕式、建筑论坛、开幕派对、三大主题展览包括“时间轴:BIAD @北京城展”、“北京旧城复兴微展览”、“胡同新语:草厂系列艺术展”文创等,旨在当代语境下与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北京旧城问题及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问题解决的都市营造新体系。让社会公众了解旧城区的“旧”和其可承载的“新”。

活动汇聚三大看点

看点1:这是一次国有大型设计机构参与北京旧城保护与跨界艺术活动结合的实践。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北京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然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这座独具魅力的东方古都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规划师、建筑师、决策者以及所有人的预期,并几度面临着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成为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此次跨界活动将着重展出BIAD保存至今的设计旧图纸及历史实物,回溯北京旧城的些许过往,在全力保存旧城历史遗存和原貌的基础上,试图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分享一种生活态度,探索一种旧城更新的文化范例,开启人们在活动体验中的思考和想象。

看点2. 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方针,通过BIAD专业化的服务,为城市创造价值,为生活留存记忆,从市民需求出发,由建筑设计延伸,构建宜居城市的改造实践。

东城区作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17片历史文化街区,占全市历史文化街区总数的39.5%,占旧城内的51.5%,东城区的旧城保护与发展是北京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借由国际设计周这个平台,传递BIAD品牌创新和价值,对北京城一如既往的态度和担当。BIAD秉承“有机更新”的理念,长期关注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宜居城市。此次展览汇聚了BIAD多个团队在北京旧城保护上的研究与实践,是一次集中表现BIAD设计思想与水平的事件,标志着我们主业资源转型调整和与行业内外同台竞技的新变化。

看点3. 这是一次在“文化整体保护”理念下的改造与更新,通过跨界设计展览,展现BIAD始终关注人,关注使用需求的初心与匠心。

BIAD充分考虑到胡同未来的使用功能,对前门东区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寻找在老胡同中融入新生活的可能性,探索并提出“新杂院”概念,对26个院落进行建筑空间、市政设施改造,大大提升了胡同环境。新杂院是在传统四合院民宅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单元式住宅的空间组合逻辑,将原本通过院落空间串联的不同功能房间的“合院式居住模式”,通过整合设计,转变为室内空间联系不同功能房间的“单元式居住模式”的一种尝试。从而形成一种将多个居住单元并置于一个合院内,共享院落出入口及剩余院落空间的新的居住形态。

对于此次活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表示:“此次展览标志着BIAD主业资源转型调整和与行业内外同台竞技的新变化,为勘察设计企业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将大力支持 BIAD 转型的有益探索,搭建与勘察设计行业其他企业经验分享的平台,促进勘察设计行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主题展览精彩纷呈

本次展览活动以历史文化保护院落为背景,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并开启旧城范围内对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讨论,对旧城历史街区的发展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记者了解到,“时间轴:BIAD @北京城”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分成三个单元,对建国以来BIAD在北京城市建设中所做的建筑设计工作成果进行梳理:“1949-1978年,共和国首都建筑形象;1979-1999年,改革开放都市营造;2000年至今,21世纪的创新探索”,从侧面展示了北京旧城的变迁、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

除了充满看点的设计周展览,BIAD建筑师考虑到胡同的未来使用功能,对前门东区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寻找在老胡同中融入新生活的可能性。对草厂四条19号院进行建筑空间改造,大大提升了院落环境。

“北京旧城复兴微展览” 对BIAD北京市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几年来在北京旧城做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展现,包括大栅栏、什刹海、白塔寺、前门等旧城地区在内的部分设计实践成果,通过高质量的设计作为城市复兴的先导,形成一个良好设计的物质环境,最终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包容的社会环境。

“胡同新语艺术展”由BIAD的9个团队(胡越工作室、方案创作工作室、国际工作室、3A2设计所、6A8工作室、EA4设计所、筑景工作室、艺术中心、机电设计所)对草厂四条、五条共26间旧院落进行了设计改造实践。其中胡越工作室、国际工作室、6A8工作室、EA4设计所、机电设计所(与艺术家辛云鹏团队合作)、艺术中心为此次展览专门创作的装置作品,关注草厂胡同的新与旧,关注在“文化整体保护”理念下的改造与更新,关注生长在胡同里的原住民,关注北京旧城的发展模式。

“胡同新语艺术展”在草厂四条、五条共23间旧院落中展出,由BIAD通过建筑语言对其改造和设计,使用“人、物、事件、 装置”,将“历史”、“现在”、“未来”贯穿其中,让公众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互动讨论,不知不觉了解建筑文化,引发对胡同的新VS旧共生的思考。

此外,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19号这个旧城改造的院落中,还展出包含部分重要建筑的设计图纸原件等在内的珍贵史料,如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饭店东楼室内装修装饰图案设计底稿原件,1958年北京陶然亭游泳馆、1959年人民公社实验住宅设计硫酸图纸原件等,还有北京城未来标志性建筑的模型,利用改造后的草厂院落还进行一系列文创展示,如“无二白集”、“一幕纪”、“草寺”跨界艺术派对,“铁磁印记”北京老建筑冰箱贴、“盈艺术TEA & ART”,希望通过文创的介入使胡同散发时尚的魅力。

四大设计亮点实现“新老共存”

在设计与改造中,BIAD充分尊重场所精神与地域性空间氛围,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在提升居民居住幸福指数的同时,用设计的语言全方位对工作状态及日常生活做出诠释,传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寻找旧城改造文化复兴的催化剂,实现老建筑与新功能共存的愿景。

亮点1:提高院落利用率

传统的北京合院住宅有着静谧的内院和采光通风良好的房间,然而这些属于合院独有的空间特质由于人口的极度膨胀和长期的私搭乱建已基本消失殆尽。草厂胡同四条19号院以满足住户基本生活需求为前提,力图在极端拥挤的环境中重现传统合院建筑的空间格局。通过部分的拆改和加建,使得每个住户都能分享内院空间,都能获得充足的阳光,都能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亦使每个住户重新体验到传统合院的静谧安逸,重新获得生活的乐趣和尊严。

亮点2:增强空间私密属性

院落多人居住情况下,为保证内院转角处为同一户使用,避免视线干扰,面向内院的立面采用玻璃幕墙进行围合,使住户在都市生活中能够充分接触珍贵的自然空间。

亮点3:创造宜人居住环境

胡同的基础设施改造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并重建管网设施,整修院落绿化景观,提升居住品质。结合海绵城市的先进理念,实现雨水的自然滞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19号院原为两进院,为创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分成了两个院,其中南侧小院为一个独院,北侧大院为一个杂院。南侧独院:在东西侧原有建筑之间加建一个多功能空间。新建部分的植入为一个现代“方盒子”,既将南院的建筑连接成一个整体便于住户使用,也由此形成了一个南向庭院,提高居住舒适度。北侧杂院基本保持原有空间格局及传统建筑样式,采用少量加建的手法,填补必要空间,拟合功能;通过落地玻璃窗、光井等细节处理,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亮点4:设计合理活动空间

将大杂院内的加建房屋拆除,修缮保留下来的传统形制的房屋,然后再按照现代住宅单元的适宜尺度,重新整理空间,分割或加建,完善功能空间,不设分隔墙,创造开放流动的空间,强调入户时住户心理层面的温馨感,找寻“老北京”的记忆。

与共和国同龄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其中对北京旧城的设计研究一直持续至今。近年来,BIAD更加深度地参与到旧城更新的工作中,希望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势资源,形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旧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实践的平台。

本次活动力求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态度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探讨北京旧城发展之路。这个以历史文化保护区院落为背景的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的跨界活动,开启了在旧城范围内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研讨,并在未来带动旧城历史街区的发展转型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设计和艺术的介入使老胡同换发新的生命力,并让文化在这同一片屋檐下繁衍生息。

猜你喜欢

旧城院落胡同
八一作品
旧城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秋日忆绍兴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院落春秋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