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中国高引用科学家统计与思考

2015-08-30封宗颖顾正艳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0037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0037华东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上海0037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名录科学家论文

封宗颖,顾正艳(.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0037;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0037;.华东理工大学 发展规划处,上海 0037)

问题探讨

2014年中国高引用科学家统计与思考

封宗颖1,顾正艳2
(1.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7;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2.华东理工大学 发展规划处,上海 200237)

2014年高引用科学家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最前沿的科学理念,来自世界各地的3 215位研究者以其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次数在相同时段、相应领域中位列世界前1%的世界影响力获得这一殊荣。通过梳理和分析该名录,发现我国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的国际地位有很大提升,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总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应理性认识“高被引率”的学术评价功能,总结其透射出的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图景等有价值信息,以国家创新主体的中国高校为切入点,以期对如何冲破和跨越现有高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中阻碍创新的制度壁垒,在我国建立创新驱动型科研管理体系与策略有所启示。

2014高引用科学家;科技创新;科学管理系统,中国高校

“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4”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继2011年之后第二次公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采用了最新的数据和先进的算法,通过对2002—2012年被ISI Web of Science(SCI)收录的21个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分析评估,并将所属领域同一年度他引频次在前1%的论文进行排名统计后得出的。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和其领导的研究组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2014年高引用科学家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最前沿的科学理念,来自世界各地的3 215位研究者以其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次数在相同时段、相应领域中位列世界前1%的世界影响力获得这一殊荣。

这份名录囊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21个学科领域,通过研究2002—2012年共11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仅包括article和review),计算在相同时段、相同学科类目中引文数在前1%的研究者。结合科学的计算方法和严谨的人工审查流程,在对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得到2014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名录。全球高引用科学家是由具备发展潜力的年轻学者、正值创作旺盛时期的科学家以及资深的著名研究者共同组成,是全球视野下极具创新能力的科技精英和拥有最先进理念智囊团的杰出代表。

1 方法

汤森路透集团研发最新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引用科学家名录(2014版),对旧版本高引用科学家(2001版)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1.1数据来源

用于分析和甄选高引用科学家的数据主要来自基本科学指数(简称ESI)的113 092篇高被引论文,数据统计时间从2002—2012年,是ESI根据其引文数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

ESI分析研究的是科学引文和社会科学引文收录论文被应用情况,并且分析的范畴进一步限定在论文和综述(article和review),其他的文献类型诸如书评、更正、勘误、会议摘要等等不在统计范围内。(SCI收录的文献类型包括期刊的所有文档:论文、综述、书目、新闻、传记、书评、更正、勘误、数据库评论、社论材料、硬件评论、书信、会议摘要、消息报道、再版、软件评论等。)

1.2学科分类

在ESI数据库中,所有的论文包括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等都被归类于22个学科类目之一,ESI学科根据期刊进行分类,而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自然也归于相应的学科领域中。以综合交叉学科的期刊为例,如《科学》、《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和其他综述型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需要对其进行特别的分析和研究,并对此类论文的参考文献和引用该篇文章的论文进行数据调研和分析,尽可能将文章归属在某一特定的ESI学科类目中。

实际上,论文学科归属模糊不清的问题不仅出现于综合交叉学科类的期刊上,也存在于临床医学学科领域的一些论文,通常这些论文都跨越多个子领域,包括《内科医学年鉴》《英国医学杂志》《美国医学杂志学会》《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临床研究杂志》《细胞》《实验医学杂志》《自然医学》等。而《自然》《科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综合交叉学科类期刊上的不低于5%的论文最终都无法归类于其他21个学科领域中,因此,ESI中的综合交叉学科应当被认为是“遗留群体”,对分析科研绩效没有贡献性。

按高被引论文数量统计作者名录仅是研究高引用科学家名录工作的初始阶段,接下来采纳算法分析来鉴别姓名相同或姓名缩写相同的作者,任何模棱两可的结果都将进入人工再审程序,通过检索这些重名的作者论文,按照发表时间排序,逐一检查论文的题目、科研机构、合著者等信息,从而对同名作者的论文进行分配。同时搜寻作者的个人网站、个人简历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当作者几经更换工作机构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1.3计算方法

高被引论文的同名作者的核准工作完成后,即可将作者名录依据高被引论文数从大到小排序,并依据ESI各个学科的高被引论文作者数来计算将遴选多少名本学科领域的高引用科学家。

ESI各学科领域的规格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各学科包含的期刊数不尽相同,比如,临床医学的期刊数占ESI期刊总数19%,而经济学与商学、微生物学和空间科学分别占1.7%、1.4%、1.1%。对每个学科而言,统计其高被引论文作者数,再计算出该数字的平方根,平方根的结果就是该学科高引用科学家数的标准值。

对所有高被引论文作者而言,这一标准值是进入排名的门槛。若某位作者未能达到这一标准,是由于他/她的高被引论文数偏少,但其总引文数却不低于本学科领域高被引论文前50%,也可以进入排名,通过将科学计算方法与人工审查程序互为补充,最终得到ESI 21个学科高引用科学家名录。

1.4特殊个案处理

以上的排名方法被应用在ESI的各学科中,除了物理学,因为物理学科领域的论文绝大都属于高能物理实验子领域,运用上述排名方法得出的名单不是物理学高引用科学家名录,而应当是高能物理学家目录。因此,我们需要采用特别方法处理该问题,并将物理学中高能物理实验论文剔除出去,对余下的高被引论文进行甄别和筛选,高能物理实验论文单独处理,最后得出的物理学高引用科学家名录才是客观可靠的,不仅包含优秀的高能物理学家,还包括很多其他子领域的物理学家,这里还有获得2010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Andre Geim。

2 结果

2014年高引用科学家名录,是根据最近11年(2002—2012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在相同学科领域、相同时期下被引用情况进行排名,得出各个学科领域内被引用最多的前1%的研究者。来自全球44个国家共3 215人入选,分布在包括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21个学科领域中。

2.1按国家和地区划分

从各国入选情况来看(见表1),美国以压倒性优势位居第一,贡献了53.7%高引用科学家,英国位居其次,德国次之,中国第四名,这也是最新统计的按高被引论文篇数[1]从高到低排序世界前四名的位次。这基本符合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国的科技竞争实力。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而这些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正是科技前行的掌舵人,是用科技力量反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更是各国经济与科技实力较量的核心要素。从各国排名顺序来看,中国进步明显,但与美国相比,差距依然巨大。

表1 世界各国入选2014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分布情况

2.2按ESI学科划分

各学科入选的人数不尽相同,学科分布见图1。临床医学的高引用科学家最多,占12.5%;免疫学最少,占2.7%。众多学科的高引用科学家在100~200人这一区间,这与学科属性和发展规律有关。尤其ESI学科类目划分是根据期刊种类进行,而临床医学恰好是期刊数目最多的学科,临床医学收录的期刊数占ESI期刊总数的19%,其高引用科学家12.5%的比例应当在意料之中,因此,其入选的高引用科学家最多亦符合常理。

图1 2014全球高引用科学家的学科分布图

从中国入选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引用科学家主要集中在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等学科领域,在物理学、地球科学等领域有良好的表现,但在其他的学科领域中人数寥寥,甚至在临床医学、微生物学、经济学与商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空间科学等学科领域我国内地科技界无人入选。

在我国高引用科学家较为集中的几个学科领域中,我国入选的人数占相应学科全球总人数的比例更能体现我国在相应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根据这一标准统计,材料科学占比最高,达到21.09%,其次是工程学,数学第三,化学次之,并且这四个学科我国科学家占比均在10%以上。可见,我国科技领域专家的国际影响力正不断扩大。

2.3中国高引用科学家高校/机构分布情况

中国两岸四地有53个高校/机构的158人次入选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分布情况见表2。其中包括36所中国内地大学、6所香港高校、6所台湾高校、4所内地研究机构和1所澳门高校。从拥有高引用科学家的绝对数量看,中国科学院以45位高引用科学家的绝对优势高居榜首,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并列第二。从入榜的两岸四地高校平均拥有高引用科学家的数量看,香港最高,澳门第二,内地高校第三,台湾次之;数据显示,36所内地高校高引用科学家在中国高引用科学家总数占比是48.73%,近半数。可见内地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尤其排名领先的几所“985”高校的高引用科学家占有量有明显的优势,且入选的内地高校中半数以上均为“985”高校,值得关注的是,8所地方类院校在排名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表明很多地方高校的优质人才资源也在逐步显现。

由于中国高校/机构高引用科学家分属不同学科领域,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高校/机构入围的学科领域的多寡去认识和了解其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入选的学科越多,说明该大学/机构在相应的学科领域中贡献卓越。中国科学院是入围学科最多的机构,有10个学科的研究者入选2014全球高引用科学家;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入围的学科数在高校之中最多,各有5个学科的研究入选全球高引用科学家。这描绘出了中国高校/机构学科建设在国际评价体系下的思维导图,从学科—高引用科学家—大学/机构的联动脑图。此外,我们看到,这些高引用科学家中有18位横跨两个学科领域获此殊荣,这部分研究者在不同学科的卓越科研影响力,对学科间交叉互融和科研团队协同创新力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更是不可忽视的助推力。

3 分析与讨论

随着我国在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原来少有中国科学家的成果被引率能进前1%,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有这样的实力,尤其是高引用科学家名录中,中国贡献了近5%的高引用科学家,排名第四,说明国家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科技实力取得很大进步。为科学、合理、有效地认识和使用2014年高引用科学家名录,我们从数据基础、研究方法和中国科技未来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和解读。

3.1理性认识“高被引率”的学术评价功能

高引用科学家名录反映了一个核心概念——高被引率,高被引率是被广泛应用于测评学术成果的指标,在理想的情况下,文章被引用客观地反映了其他科学家对文章的使用。但是,引用的原因还有很多,采用、支持、证明、评价、驳斥、证伪等,都得引用。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学科领域,引用的情况也不一样。比如综述类文章引用率就比较高,某些学科的引用率也比其他学科高,人文科学引用往往比较少。当然,在大规模数据基础上、在各个学科归一化处理后,平均来看,文章被全球科学家引用得越多,就说明关注度越高,影响也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明科研成果的水平越高。

就名录而言,我们看到入选的几乎都是基础科学的科学家,是因为名录是根据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进行排名,这两个引文索引本身偏重于基础研究,许多技术类、应用型的期刊不被收录。而且,“引用”本身更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更适合以学术文章为成果形式的领域。有些重大的创新不是以学术论文体现的,比如:乔布斯设计的苹果系列产品彻底改变了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模式,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与体制突破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这些都难以登上“高被引排名”。同时,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相比以追求统一为使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理应追求自身发展的多元化和民族适应性,因此其学术评价标准必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情况只能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多元化评价标准的一个维度,而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标准。

可见,高被引率在衡量高水平科研成果中呈现一个显著特征,即偏重基础研究领域和局限于量化测评范畴的属性,更多地代表着全球视野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具有极高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这也表明SCI和SSCI对我国学者的学术研究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全球21个学科的高引用科学家分布结果中,临床医学比重最高,占12.5%,与其他学科差距最大。接下来依次是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社会科学等。这是根据高被引率的分析方法,在各个学科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的结果。同时,我们注意到,我国高引用科学家主要集中在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领域,这三个学科的高引用科学家贡献率高达60%,接下来依次是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我国的高引用科学家学科分布与全球比较差异很大,除化学与工程学外,全球按比重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几个学科中,我国鲜有甚或没有人入选。

表2 中国地区入选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的高校/机构分布情况

这一差异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即一方面应将目光聚焦在基础科学的科技大国和强国,确立追赶的目标和标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思考和找出制约自身科技发展的瓶颈。单凭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还不够,我们要看科研成果中的基本原理、基础机制和基本方法等的原创性突破的多寡——原始创新能力,要避免仅依靠极速跟踪、海量试验、工艺器件完善、独有资源材料等的创新,要抛去他国眼中“拿来主义”帽子,否则,即使文章再多,引用率再领先,也是沿着别人开创道路踉跄前行[2]。

3.2高引用科学家名录透射出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图景

高引用科学家代表的是在其研究领域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顶尖学者,其科研论文为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力。因此这与国家科研投入情况密切相关。如果把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投入的指标,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4年1月发表的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1.98%,超过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1.97%)[3]。OECD的数据显示,1995年以来中国这一指标增长了近3倍,尽管从科研经费绝对值上中国还远未达到欧盟的水平(1∶3),中国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惊人,其科技论文的产出也相当可观[4]。根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 年9月公布的“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5],2004—2014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居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1 037.01万次,排世界第4位。2004—2014年10年段的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2 279篇[1],占世界份额的10.4%,排世界第四位。世界第二的科技论文产出背景下,我国高被引论文产出却未能赶上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可见,中国的下一个挑战是使研究更加高效。2014年初,中央就提出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使财政科研资金突出助优扶强,流向能创新、善攻坚的优秀团队和符合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项目,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因此,中国需要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投入的研发经费不仅要更多,而且在有效性,影响力和耐用性上都需要继续提高,也更加难以用数字衡量。

中国科技投入的快速攀升和世界第二的科技论文产出表明国家对科技创新寄予厚望,但是,投入与创新却不是直接对等的关系,不是投入越多,创新的成果就一定多;我国科研论文的基数已经很庞大,但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现实情况下,强调应用和产品开发研究意味着忽视基础科学研究,而中国科技研发投入中仅有5%属于基础研究,相对其他OECD成员国高达15~20%的比例显得太低[4]。基础研究经费的不充足难以支撑现有的研究的独立性和持续性,同时基金的资助和评价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基金比较倾向于著名科学家和低风险项目,科研项目的审批与下达缺乏公平公正机制;科研项目评价中注重形式、产出和数量,轻视内容、质量和转化,学术评价中存在机械计算论文发表数量的现象,出现大量不应用的专利申请等,这些成为阻碍和限制科技创新的壁垒与屏障[6]。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科研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方面有所改革和突破。一方面应当把政府引导支持与科研主体作用相互结合,财政资金积极支持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搭配机制,鼓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政产学研合作,既搞基础科研,又搞应用研究,促进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动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另一方面要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公开透明的申报、立项、评审和批准制度,健全科研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再者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进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让创造性智力活动得到应有的回报,让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真正活起来。

我们相信,为了释放创新活力国家将还会给予相应的扶植政策和经费资助,不但基础研究领域研发投入比例有望提高,而且阻碍科技创新的制度壁垒也将被冲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图景:国家将更加支持和鼓励中国科学家从事国际一流的研究工作,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独立的和自由从事高风险研究项目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研发经费的支配权限,科研经费分配更加透明,科技发展系统中的创新活力被释放出来,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作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引航者,我国高引用科学家的队伍也将继续扩大,应对我国当前经济和科技环境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他们将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3.3建议将高引用科学家引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事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运用SCI和SSCI发表量及其被引频次量化评价、规范管理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的做法因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被各排名机构广泛使用,并相继被引入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事管理系统,我国政府部门在评审大学的学位授予点、基金项目以及各类科研奖励时,也逐步引入SCI、SSCI等数据库论文收录和被引情况作为硬性评价指标。与此同时,大学排名正日益影响高校资源获取,加大师生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量作为一种提升大学排名、提高大学国际学术地位的有效路径,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

全球高引用科学家位处SCI和SSCI学术评价生态系统中最顶层,因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未来发展中势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在这一指标上也必然有更快的发展和突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早已采纳全球高引用科学家作为衡量教师质量的指标,且权重高达20%[7]。因此,将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引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事管理系统,作为高层次科研人员聘用、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同时在大学发展规划上水平关键性指标中增设全球高引用科学家这一指标,对提升大学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为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密不可分的现实,使其理应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助推力,而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正不遗余力地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科技创新与理念革新相互交融的共生体。

4 结语

通过梳理和分析这份名录,我们发现我国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的国际地位有很大提升,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面对快速增长的科技投入和科技论文产出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科技现状,仅用量化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远远不够,科研绩效管理的标准化、国际化要求我们必须将目光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二是中国现存的科研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中,有很多阻碍创新的因素,亟待对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作为国家创新主体的中国高校,如何冲破和跨越现有高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中阻碍创新的制度壁垒,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这份名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充分灵活利用好这份名录对于学校未来事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2014年高引用科学家名录提供了五个方面重要的信息。一是从各国高引用科学家的贡献度来看,美国第一,英国第二,德国第三,中国第四,这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投入的情况基本吻合,同时这个排名与新近统计的按高被引论文篇数[1]从高到低排名世界前四的名次保持一致;二是名录的学科属性更加偏重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其科研成果也主要以文章的形式为主,是因为数据来源偏重于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三是我国入榜的高引用科学家在学科分布上主要在材料科学、工程学和化学等学科领域,这三个学科的高引用科学家贡献率高达60%,接下来依次是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我国的高引用科学家学科分布与全球比较差异很大,当今基础科学的大国和强国仍然是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单一依靠数量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所大学的科研创新力远远不够,还需在政策扶植和制度创新入手,改革与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和评测机制,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形成更多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动成果产业化。同时,应用在同一学科中我国入选的全球高引用科学家人数占相应学科全球总人数的比值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衡量我国在该学科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四是我国入榜的高引用科学家中,“985”高校占33.54%,内地非高校机构占31.65%,港澳台高校占19.62%,而“211”高校、省级高校占比分别是6.33%和6.96%,这基本符合我国高校科技实力的发展现状。五是我国入榜的高校/机构的学科架构勾画出从学科-高引用科学家-大学/机构的思维脑图,在横向评比和分析各个高校/机构的学科实力、纵向认识和发掘这些大学/机构潜在新的学科生长点以及学科交叉互融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同时以其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学科保障能更好地促进了高校、企业和政府间协同创新。此外,通过高校实施综合改革,应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对高校的科研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升科研组织的管理效能。减少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障碍,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1]齐芳.如何看待全球高被引用率排名:访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张晓林研究员[N/OL].光明日报,2014-08-19 [2015-03-01].http://news.gmw.cn/2014-08/19/content_ 12612094.htm.

[2]段歆涔.《自然》撰文分析中国研发力度首超欧盟[N/ OL].中国科学报,2014-01-14[2015-03-01].http:// 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87509.shtm.

[3]孙学军.中国研发投入比例首超欧盟[EB/OL]. (2014-01-09)[2015-03-05].http://www.360doc.com/ content/14/0109/13/872587_343829331.shtml.

[4]晋浩天.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EB/ OL].(2014-10-29)[2015-03-05].http://edu.people. com.cn/n/2014/1029/c1053-25927846.html.

[5]李克强.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EB/ OL].(2014-01-22)[2015-03-06].http://news.163.com/ 14/0122/21/9J7MAHLA00014JB5.html.

[6]冯文宇.集成型理念:建设现代大学科研管理制度文化的核心取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2):25-29.

[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EB/OL].(2014-01-09)[2015-03-06]. http://www.shanghairanking.cn/index.html.

[责任编辑:吴卓]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4 Released by Thomason Reuters

FENG Zongying1,GU Zhengyan2
(1.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7,Chin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2.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Office,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Abstract: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 represents the world's leading minds.About 3 215 researchers from across the world earned the distinction by writing the greatest numbers of reports officially designated by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TM as Highly Cited Papers-ranking among the top 1%most cited for their subject field and year of publication,earning them the mark of exceptional impact.The finding by analysis of the list of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 is that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in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However,comparing with those scientific peers,there are still great gaps on many fronts.Universities in China regarded as the main strength of innovation,have the responsibilities for crossing the barriers of current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system.And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the list obviously shows would have help us find how to reform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more effectively in the futur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Universities in China

G353.1

A

1672-6138(2015)04-0072-08

10.3969/j.issn.1672-6138.2015.04.016

2015-10-10

封宗颖(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名录科学家论文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假如我是科学家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生产商名录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