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感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要求

2015-08-28陈娉婷

卷宗 2015年7期
关键词:同感心理辅导运用

陈娉婷

摘 要:本文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同感运用要求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理解先阐述了同感的含义,以及同感在心理辅导中的作用,再是结合具体案例从五个角度:出发点、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表达层级、辅导的独立性这五个角度论述同感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关键词:同感;小学生;心理辅导;运用

1 同感的含义

同感又稱为“共情”、“神入”、“同理心”等等,是作为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等并列的基本辅导条件之一 。通俗地说是“指个体一边倾听他人的叙述,一边进入对方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紧紧抓住对方内心,并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验这个精神世界,然后又能够跳出来以语言准确地表达对对方内心思想的体验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1]。

2 同感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建立一种能让小学生感到安全的、温暖的咨询关系既协助小学生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著名的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曾经对同感做过一个生动的描述: “ 这意味着进入他人的个人感知世界,并在其中达到充分的忘我境地。它包括不断对他人内心进行着的有意义的变化, 对恐惧、愤怒、柔弱、困惑或他所经验的一切保持敏感。它意味着暂时地存活于他人的生命之中,在其中仔细地周游,而不给出评价。”此时的老师全神贯注地倾听小学生讲话,竭力从小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领会其各种突变的情绪,帮助她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面对这样一个理解自己,善解人意的老师,学生会感到这位老师非常地友善,会不由自主地袒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接纳自己,也渐渐地肯定老师,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同感技术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实施的要求

3.1 在出发点上,辅导者要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观察,体会其内心的感受和意义

同感的核心就是理解。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主观世界,而每个人又因为人格、气质、个人成长经历等等的不同,都有自己理解事物、观察世界的角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兴趣点与成人的兴趣点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点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读物。”这是说小学生与成人的思维角度不同,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以小学生的价值观为思考的原点。在辅导中,我们要进行价值观的转换,有时候甚至要放弃自己的价值观,站到自己毫不赞同的价值观去理解。从侧面也对心理辅导员提出了要求: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还要有开阔心胸,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应对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3.2 在表达的内容上,同感只表达积极理解,不涉及分析和判断

同感的实现需要“辅导员在价值的对立和一致中发现相互之间的价值差异,积极肯定求助者的不同价值,而不是做出判断,好还是坏。”[2]同感不是代替小学生做选择,不是告诉他是非对错,只是纯粹地站在对方思维角度去思考。比如一个学生和同桌一起参加了作文比赛,最后自己的同桌拿了一等奖,而自己却没有得到任何奖。因为嫉妒他,这个学生就经常私底下无中生有说他的坏话。后来,他的同桌知道以后把这个学生狠狠打了一顿。这个学生哭着来向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面对这样的事件,作为心理督导员运用通过技术的时候你就不能对他的行为——背后说别人坏话进行评判,而是应该对他的行为和伤心的情绪表示理解,这或许很难,但这就是通过技术的原则——不对内容进行好坏的评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表达积极理解,才能够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咨询关系,以便进行之后更深入的咨询。

3.3 在表达的层次上,要有不同程度上的同感传达在表达

在进行沟通的时候,辅导员不仅要“人同此情、心同此理”,还要“开其茅塞、破其盲点”。前面指的是“基本同感”,理解对方内心的体验并且反馈这种理解。而后者指的是“深层同感”,意味着不仅对于眼下说的话表示理解,还要去透过现象去捕捉直接表达的语言背后的含义,包括同感当事人的感受、情绪产生的理由以及说话意义。“辅导老师要能进入这种感觉,去体验来访者按时过的经验,并将这些感受和经验用倾听、自我揭示和解释等有的方法传达给受导的学生。”[3]小学生因为思维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掌握的词汇量也不够多,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为往往不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者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深层同感”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就显得非常地重要。如同感当事人的感受:你觉得自己很优秀,所以得第一名是必须的对吗?同感当事人的理由:你觉得生气,是因为爸爸妈妈不理解你的意思,是吗?这样的深层同感更能使求助者感觉到关注。

3.4 在表达的方式上,要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传达对小学生的积极理解

小学生相比于成人更容易承认权威,遵守规则。在他们的心目中督导员老师是要去敬仰的,与自己有一定距离感的人。因此,拉近距离,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很重要。而罗杰斯指出,“让求助者认识到辅导者具有积极理解其内心感受的愿望是非常有益的。”传达积极理解能够使对方感觉到被尊重,从而放下防备。如何传达呢?传达的方式很重要。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手段进行传达。

1.言语传达

对于“基本同感”一般使用简短的、准确的、规范的 应答表示理解,如:“恩”、“我理解”或者“我明白”,诸如此类。而在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时,要运用一些带有总结性的、探索性的话语来探究小学生深藏的感觉。如你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得到回报,觉得很委屈,是吗?(同感当事人的感受);你觉得郁闷,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同感当事人的理由);你的意思是自己为这个班级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到头来落了个一场空(同感当事人的说话意义)等等。

2.非言语传达

非言语传达主要通过声调、语气、表情。点头示意、眼神肯定、一个微笑就能够让对方感觉到理解的温暖。特别注意动作要自然得体、手势要适当、语速、音量等要适当并富于变化。

两者互为补充,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在传递内容的同时也传达了尊重与包容。

3.5 从辅导者看,同感要求辅助者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同感和同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感是理性的,不代表任何;立场只是表示理解。而同情是感性的,会因为个人感情而对客观进行主观的理解判断。比如,当小学生哭着向你讲述一件很伤感的事件时,你也跟着热泪盈眶是不对的。辅导者对于小学生的内心感受的正确理解要表现为价值参照标准的包容上,一方面辅导者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表示不同价值标准的理解和肯定,然而更重要的是辅导者要始终记着自己的辅导身份,对小学生所表现的行为和说的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在这种包容、理解与理性分析中,进行咨询。

以上五项要求分别从同感的出发点,表达的内容、方式、层次,以及辅导者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五项要求互相贯通,阐述了最佳状态的同感技术的运用。

“如果辅导教师不能传达有效的同感,整个辅导关系就无法建立,辅导过程就会受阻。主要表现为:受导学生在失望的心情中,自我表达会减弱;阻碍受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无法促进受导学生的自我了解;辅导教师可能会为受导学生提供不适当的方向和资料,甚至有时会中断辅导关系。”[4]

参考文献

[1]胡严珍.走进学生心灵的劝慰[J]班主任杂志社.2015年第5期.第33页

[2]童敏.对同感的几点思考[N].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4]郭黎岩.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2).第58页

猜你喜欢

同感心理辅导运用
Books that change my life 改变我一生的书籍
怀孕后孕妈们最担心这些事 你可有同感?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同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