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的工作要点及创新途径

2015-08-26

新媒体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时效性电视新闻受众

李 梅

(会泽县金钟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云南曲靖 654200)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广泛使用,新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拓展,新媒体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正在现实生活中日益凸现。新媒体实际上跟传统媒体之间是一种融合的关系,现实中已经呈现出势不可当的一种趋势。传统电视所用的信息传播模式难以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新闻采编是各电视台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国内现状而言,新闻内容开始低俗化、虚假化,真实性难以保障;对收视率太过重视,一味地迎合受众,公信力明显减弱;缺乏时效性,制作和编排上没有新意。这些问题若不解决,不但会影响收视效果,而且可能会导致新闻走下坡路。有创新才有发展,所以在目前应对电视新闻采编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提高其整体水平。

1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要点分析

1.1 内容

新闻采编由采集和编辑两大块组成,采集内容是支撑新闻发展的关键,也是最终要传播的信息资源。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三大特点,但往往为了探索真相而失去了时效性,而为了体现其时效性容易出现虚假新闻。这就要求新闻采集人员必须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正确的判断能力,当下很多新闻只顾迎合观众,考虑收视率,以至于标题党横行无忌,尤其是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新闻及不良信息。显然这并不利于电视新闻采编行业的发展,所以内容上的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意义和深度,同时不违背其基本特点。

1.2 表现

当新闻素材采集完毕后,如何向受众传播也值得考虑。陈旧的模式,固定的编排很容易让受众失去兴趣。新闻也分很多类,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如央视新闻代表着国家形象,应该显得严肃端庄;而地方民生新闻重在关注老百姓生活,若以一种高端的形式传递,显然不易被接受。包括传播方案、主持人等各个环节,都要合理考虑。如辽宁卫视《说天下》栏目,以家常聊天的形式播报新闻,给人一种亲近感,很容易被受众接受。

1.3 制作

一档新闻栏目的好坏,除了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和制作技术有着很大联系,即新闻采编中的编辑。大致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如拍摄机器的质量,直接关乎画面质量。而且现在出现了不少针孔摄像头等高科技产物,在不方便直接采访的情况下起着重大作用。新闻采集结束后,还要利用专业软件对其进行剪辑、修改、调整。因此,切不可为了速度而忽略画面质量,更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而故意断章取义。

2 关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2.1 内容上的创新

首先是内容策划。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新闻要求具有时效性,很多新闻采访人员为追求速度,未经任何准备就直接采访,往往只能获得表面信息。而当前电视媒体众多,所报道的新闻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所以,在采访前应制定相应的策划方案,以体现其不同之处。如200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的棉花育苗移栽试验,吸引了多家媒体。而多数媒体只是对过程和结果简单的记录,并让技术人员做了简单讲解。这种方式缺乏新意,而且受众对专家和技术人员的解释很难理解。有记者提前对此有所了解,列出了采访提纲,从一线职工入手,以很容易理解的语言将新技术和结果作了介绍,后被多家电视台采用。

其次是角度的创新。同一个新闻,从不同的角度采访报道,所取得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如某党员干部遭遇车祸后,上级立即发动党员干部和职工为此捐款。很多媒体了解情况后,发现该党员干部十几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位好干部,但把那些为人民服务的镜头播出后,很多人却认为这是作秀。某记者暗中调查,从当地百姓入手,通过闲聊等方式加以了解,并未大张旗鼓地采访,以免出现走形式的现象。最终证实该党员所做作为真,内容可信,很多受众看完后多竖起了大拇指。

2.2 表现上的创新

电视媒体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但当前还有更多更便捷的形式,如微博、微信等,电视新闻也应对此加以利用。很多新闻节目都体现了这一点,在播出时不单单是一方面的播报,还经常与受众互动。如在两会期间,设置了一些焦点话题,让受众可通过微博发表意见,实现双方互动;或加微信予以关注,可随时了解新闻动态,并及时参与各种讨论,都能够吸引受众眼球。以上海东方卫视《东方眼》节目为例,主持人的随和、幽默和草根让不少观众都乐意收看,且在直播间邀请部分群众参与,显得节目更平民化,与百姓更贴近。通过聊天、问答等方式对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加以评论,很有创意,且每期都会有几个网友通过网络提问,这种方式更体现了受众的参与。江西电视台《杂志天下》则是通过阅读各种杂志的重点新闻进行播报,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显得十分丰富,很适合当下的快节奏生活。

2.3 制作上的创新

与传统报纸、杂志等媒体相比,电视新闻的主要优势在于画面、声音和文字的完美配合。所以画面一定要精彩,有说服力,这就要去采访者的拍摄能力要强。在新闻现场要把握全局,选择最佳拍摄角度;因采访过程中有着很多不确定,采访者还要锻炼抓拍和抢拍的能力;镜头要有内容,对于缺少信息的镜头应予以删除。文字主要是为了解释画面,拒绝套话和空话,可考虑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使得语言更口语化。此外,还要掌握画面剪辑技巧,一次重大事件从发生到结束可能需要几个月,而如何在几分钟能完整地呈现,是需要有高超的技巧的。

3 结束语

电视新闻立足现实,多关注底层群众生活,才能被更多的人认可,并得以长远发展。当下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通过创新来解决。

[1]陈艳.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策略和方法[J].时代报告,2014,22(10):109-110.

[2]田莉.如何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进行创新[J].中国科技投资,2013,24(10):154-155.

[3]符蕾.新时期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发展战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4,28(14):132-133.

[4]王斌.全媒体战略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J].新闻窗,2014,26(5):116-117.

猜你喜欢

时效性电视新闻受众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增强基层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