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克功案件》:情与法的较量

2015-08-23侯党生

当代陕西 2015年2期
关键词:审判延安红军

文/侯党生

《黄克功案件》:情与法的较量

文/侯党生

《黄克功案件》首映式在首届丝路电影节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景俊海出席。 梁生树//摄

《黄克功案件》故事梗概

1937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六队队长黄克功和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谈恋爱,黄克功希望尽快与刘茜结婚,刘却坚决不同意。争执中,26岁的黄克功掏枪杀死了16岁的刘茜。刘茜的同学、怀着革命激情与各地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愤怒声讨,国民党报纸称之为苏区的“桃色事件”“蹂躏人权”,国际媒体也颇为关注。在复杂的政治背景和舆论背景中,成立不久的陕甘宁边区高等

《黄克功案件》是一部以发生在延安时期的真实案例为素材创作的弘扬法制精神的影片。这种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片子一经播出便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让正能量的片子吸引眼球

1937年10月的延安山城。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过去之后,在延河畔发现了一具女尸,死者何人?凶手又是谁?情杀?仇杀?抑或是另有隐情?

当发现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红军团长黄克功有重大作案嫌疑时,延安保卫处派人快马加鞭地将率部奔赴抗日前线的黄克功召回了延安。随着抽丝剥茧的深入调查,案情终于浮出水面:凶手正是黄克功,被害人是由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陕北公学16岁的女青年刘茜。接下来,刚刚成立两个月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会怎样审判这个案子,就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此之前,“蒋委员长”就以“国难当头”的理由特赦了与此案情相似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张钟麟。那么,中国共产党人会不会如法炮制,对黄克功网开一面呢?一场情与法的较量就这样悄然展开。

影片以悬念开篇亦以悬念结束。影片结尾,雷经天宣布对黄克功“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就在准备把黄克功押赴刑场的时候,一匹快马送来了毛泽东对黄克功要求戴罪立功的回复。已成定案的死刑判决,会不会因毛泽东一封来信而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呢?接下来,主创人员没有节约画面,而是让雷经天把毛泽东的信全文念出:“中央与军委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正因为黄克功是红军的高级将领,才要执行比一般人严格的法。”这封信字字掷地有声,与其说是毛泽东对黄克功一案的表态,倒不如说是一篇共产党人倡导民主法制精神的宣言书。至此,一场阳光下的审判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激辩中彰显共产党人的磊落

负责审判此案的雷经天是黄克功长征路上同甘苦共患难的战友。无论从感情还是法理上,雷经天都不应接手此案。雷经天最终还是服从了组织决定。当有人质疑他会不会因为感情因素而偏袒黄克功,提醒他要把一碗水端平时,他说:“不是一碗,我是两碗水都要端平。”这个回答升华了整部片子的主题。片子自始到终都是情与法的较量,每个当事人都在为公正执法做着不懈努力。

在公开审判的现场,交锋不可谓不激烈:杀与不杀都有道理、理由。这种矛盾冲突甚至从公审现场延续到合议庭做出审判决定的最后时刻。故事情节就是在矛盾的冲突中一步步深化和推进。

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合议庭争论中,抗大辩护人李兴国拿出红军时期形成的条例替黄克功开脱,身为审判长的雷经天几乎是含着眼泪与李兴国辩论:“共产党姓共,就是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待遇;姓共,就是与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共同抗日;姓共,就是与民众权利共享,不以特权优待自己。如果我们宽容了黄克功,官贵民贱,共产党不姓共了,人民就会与我们不共戴天;共产党内没有特殊党员,无论你职位多高,资格多老,功劳多大,没有人能超越法律;必须废除优红军、高人一等的旧法令。”接着,雷经天更是以给自己“判刑”的激烈方式,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我在给自己判了三个死刑后才在判决书上按了手印。 第一,判处了使用“特权”的死刑;第二,判处了情感用事的死刑;第三,判决我等待上司意见、不想独立审判、怕承担责任的死刑。

“如果我们今天不判处黄克功死刑,以后老百姓就会判我们的死刑!”“如果我们今天赦免了黄克功,就等于判处了我们未来的死刑!”这不光是整部片子的高潮,也是石破惊天的醒世恒言。

影片通过一桩尘封几十年的案件,彰显了共产党人弘扬法治精神的决心和意志。也告诫我们:不管你的职位有多高,犯了法都要接受正义的审判。

但愿公开审判黄克功的那口钟声的余音能穿越时空,每时每刻都在每个共产党员的耳边萦绕。

《黄克功案件》剧照

猜你喜欢

审判延安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Chapter 20 Extreme torment 第20章 极度惩罚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十送红军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倔强的小红军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