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侧记

2015-08-22齐玉玲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教师岗位培训部研究员刘正生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

未来教育家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育家哈尔滨市导师

齐玉玲/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教师岗位培训部研究员刘正生/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

“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侧记

齐玉玲/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教师岗位培训部研究员
刘正生/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

在 2014年5月青岛的“中国教育家成长联盟”成立大会上,哈尔滨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实践报告,至今还余音不绝。作为联盟的发起者,哈尔滨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始于2011年底,在全国不算早,但几年来,工程实施扎实有效,教育家成长的星星之火已点燃“冰城”的教育热情,一批有教育情怀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校长、教师,正从青山绿水的黑土地上走来。

从基于“国际视野”到开展“本土行动”,突出培养工程的实践性

三年时间里,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哈尔滨市教育局、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从重点培育“国际视野”到开展实践性“本土行动”,使每位学员在肥沃的实践沃土上结出教育理论的硕果。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员从教育理论提升、教育思想凝练、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四个板块的课程设置中,系统学习和了解了当前国际前沿的教育思想、理论及教育改革的新领域、新视角,系列化的培训课程也引发了学员对当前教育改革深度思考和对自身实践的深刻反思,学员们第一次从国际教育视野下反观国内教育,审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正如学员所讲,“醍醐灌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回国后,学员王开杰就“切拼学习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在其工作室里与同学科教师反复研讨,使“切拼学习理论”在哈尔滨市小学课堂落地生根。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培训时,学员从教育家型名师的素养与特质、教学(育人)风格及其形成,课程改革与实践创新,江苏教师专业发展观察与研究,“苏派”教育家成长等课程中汲取营养,深入南京、苏州、常州的名校课堂,与当地的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学员倾心交流、评课研讨。基于教学现场的培训,使学员从关注教学硬件转变为关注教师、课程等软件资源,也真正改变了学员单纯听、被动记、“填鸭式”的培训模式,变为主动参与、共同研究、自主学习。这种基于教学现场的本土化实践研修模式,开创了黑龙江教师培训的先河。

从“共性整体推进”到“个性化发展”,突出培养工程的研究性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李宏君介绍说,“未来教育家工程”学员的培养,立足于教师、校长的现实需求和自身特点,尊重个性,不求整齐划一,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注重改善心智模式和系统化的学习和思考方法,最终实现独立思考和自我创造,真正达到学习和思维的自由与超越。

在工程推进中,为从根本上改变整齐划一的培训方式,创造性地开展“个性化”培养,市教育研究院推出一名学员一个导师团队,一个学员定制一套培训计划和因材施教培训模式,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关注学员的个性差异,把学员从繁重的教育教学重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实践反思、研究提升的学习机会,提升素质并发挥潜能。为此,三年来,导师团队提出并实践了5对1的服务模式:即专业的发展咨询、贴身式服务、1对1面授、有效心理沟通和个性化研究指导。

专业发展咨询。即对工程学员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分析诊断”,市教育局和教研院组织学科教研专家、培训专家,全面分析学员特点并为其制定科学的个性化培训方案。

贴身式服务。即为学员提供能够完成全程服务的实践导师。三年来,优秀的实践导师始终陪同着学员,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与辅导。

1对1面授培训。即结合学员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的课程内容,通过个性化的培训方式保证优质的培训效果。

有效心理沟通。即通过班级授课、“1对1沟通”等多种方式的心理辅导讲座,使学员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个性化研究指导。即关注学员个体的学习过程,采取观课议课、案例剖析、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等方法,引导学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寻找能切实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的方法,并开展实践性研究,最终使教师的“教与研”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从“结对互助”到“结队同行”,突出培养工程的整体性

“‘结对’与‘结队’仅一字之差,但差别太大了。”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秦德亮说,“这是从培养理念到实践上的一次提升。”

这样做的原因在哪儿呢?以往“一对一”师徒结对是由学校组织,“师傅”与“徒弟”在同一所学校,而往往一所学校的同一年级的教师人数较少,尤其是薄弱学科更少,这样无法形成学习共同体。变“单兵突进”为“联合攻坚”是解决瓶颈的一条出路。

团队研修,使教师们能够学习到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利于他们在博采众长中生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也为学员之间的互动、协作和提升提供了平台,迫使学员在专业上超前发展,有利于调动学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联盟在行动

为此,哈尔滨市教育局和教研院组织学员以“名师工作室”和“工作坊”为平台,利用哈尔滨市教育局网站,为教师群体建立指导团队,从“结对”到“结队”,工程学员成为学科教师的导师,在校本研修和区域研修中与学科教师共同发展。

香坊区电工小学青年教师宋晓玲说:“以前只是从报刊上阅读我们当地名师的文章,现在我们有了网络工作室、聊天室,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几位名师的共同指导,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五常市实验小学王红影说:“这些教学的精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结队’让他们走近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之中,能得到这些‘未来教育家’的指导,也是一种幸福。”

在“结队”的实践中,学员也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例如,工程学员哈尔滨市道里区新阳路小学蔡生对其工作室成员尝试了“四步式”指导法,即观摩导师上课、跟随导师备课、照着导师试课、接受导师评课。从“结对”走向“结队”,“观摩导师上课”环节,“徒弟”既可以通过现场观摩本校“导师”的课,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观摩外校“导师”的课。在“跟随导师备课”环节,“徒弟”们可以通过网络协同备课系统得到不同“导师”的帮助。在“照着导师试课”和“接受导师评课”环节,“徒弟”的课可以制作成视频发给不同的导师,获取多人、多视角、多层次指导。同时,还可以嵌入“师徒同课异构”、“师徒同课异上”和“师徒反思性议课”等方式,推动“导师”在备课、上课、评课中指导,促进“徒弟”教育教学能力的创新和提升。

秦德亮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培养一批教育家型的校长和教师,来带动哈尔滨市校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未来教育家工程”学员“挂帅”的名师工作室里,学科骨干教师成长迅速。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填鸭式”的讲授少了,引导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员自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曹永明、孙明为代表的一批学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学员们共承担国家、省规划科研项目58项,发表论文132篇、著述40部,省级学术报告191场,10名学员获得国家、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奖,等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基础教育海阔天空,教育改革春风鼓荡,哈尔滨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正以燎原之势推动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学员会以努力和执著,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为书写哈尔滨教育更加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猜你喜欢

教育家哈尔滨市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教育家与儿童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V eraW an g
导师榜
津派教育家成长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