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育生活“有滋有味”

2015-08-22康建华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如东县生活孩子

康建华/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校长



让教育生活“有滋有味”

康建华/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校长

当下,国内外各种办学思想、办学主张层出不穷。关注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这个社会需要给小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坐下来冷静思考,作为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小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对此追问,我们有着这样的理解:小学教育应当是有滋有味的,孩子应当过上一种有滋有味的、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何谓有滋有味的教育生活?汉朝张衡在《南都赋》中说:“酸甜滋味,百种千名。” 用通俗的言语来说,就是“五味调和百味香”,这里的滋味就是指味道,后来引申为苦乐感受。就小学而言,有滋有味的教育生活应当如此:孩子们在充满趣味的校园内,接收着关于德性、文化、体能及其他各种项目的熏陶,这些熏陶更多强调体验性、参与性,更重要的是自主性,不唯学科成绩是论;更重视品性的提升、习惯的养成,特别强调书香味、儿童味、艺术味,努力使孩子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在从容的环境中,始终充满着学习的乐趣、生命的情趣。要使得教育生活有滋有味,我们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

强化理想教育,使之“有始有终”。这一进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和点燃理想的火花,在长久的训练中使孩子们始终朝向理想。

重视德性教育,使之“有情有义”。我们设计并实施了“362项目”,具体阐述如下:“3”:三礼德育;“6”:六艺修身;“2”:两大行动。三礼德育,即利用“开笔礼、成长礼、感恩礼”,进行民族传统、礼节礼仪教育,使学生知感恩,知敬畏,让“礼”的思想相伴学生终身。六艺,即运动、阅读、科学、音乐、美术、劳作,我们设想,任何一位学生,身负这六种技能的意识或基础,走上社会以后,都会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两大行动,是 “耕读行动”和“远足行动”。耕读行动让学生回归田野,知道耕种的艰辛,品味阅读的愉悦。远足行动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为孩子的成长方式,让孩子们在远足中习得知识、濡染品性。

重视课堂教学,使之“有滋有味"。课堂必须有滋有味。有滋有味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心向往之、乐在其中的课堂。我们正在做这样的实践,推行教师主导下的“生态课堂”。2009年始,我们进行了“课前自主悦读、课内同伴互助、难点教师界入、师生总结提升、课堂检测反馈”的课堂设计。要求课堂设计特别强调即时生成,要求我们的老师善做课堂中的“隐者”,师随生动。从前置性学习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尝试升华课堂内涵,丰富课堂外延,将课堂的时空延伸至课前、家庭。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发现师生的课堂行走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孩子们的课堂表达活跃、大胆,参与面广,老师也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课堂效率。关于课堂,我们追求的是:“我们能不能设计这样一种课堂,在教师主导下还原课堂的应有之义,让学生学会表达、敢于表达,学会质疑、勇于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并且使学生因这些优秀的学习品质、学习兴趣而终身受益?”

要使教育生活有滋有味,就要关注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我们需要“有理有节”的制度,“有刚有柔”的管理,“有本有源”的课堂,研课时需要“有条有理”,整个校园生活需要“有血有肉”。最终,我们过的一定是“有滋有味”的教育生活……借用赵长天在《开明国语读本》重印时所作序中的言语:“就像自然科学中的公理一样,真理都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能把做人最要紧的道理用最浅显明白和生动有趣的文字表达出来,才是大家。……有时候,最简单的道理是最容易忘记的。”

猜你喜欢

如东县生活孩子
A Cool Journey
The First Lessons
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小学教师作品
一把荷叶伞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