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流程再造从课堂开始
——“翻转式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探索

2015-08-22赵永华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师生课堂教育

赵永华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教师



教育流程再造从课堂开始
——“翻转式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探索

赵永华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教师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在从“校校通”走向“班班通”、“堂堂用”,教育信息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IT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同时改变了各行各业,以至于渐进式地改变了校园,引发了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场景、教学与管理模式及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世界范围内,一场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正悄悄发生。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六字箴言,提出“翻转课堂流程,改变学习方式”的课改主张,从课堂的流程再造开始,跳出题海战,告别满堂灌,进一步深化课改。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打造全媒体交互空间——“未来教育”智能化云平台(下文简称“云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教育信息化,构建“先学后教,因学定教”的翻转式自主学习信息化“未来课堂”,学生自带设备,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云计算让“学习场”无处不在,大数据分析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完全呈现出来,游戏化技术让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创客”式自主学习形态出现,物联网和可穿戴技术进入

赵永华课堂,能够较好地实现人机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效地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呈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交流展示、虚拟与现实课堂的互动等诸多问题,成就学生的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学习方式萃取从灌输到互动,让学习更自主;从被动到灵活,让学习更高效;从单一到多元,让学生更自由、学习更有趣,形成“未来教育”品牌课程与特色学校。

课改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含义是“课程改革”,另一个含义是“课堂改革”。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是教育流程再造和变革的重要工具。我们结合翻转课堂、大数据、学习分析等学习技术,重新定义师生角色,设计课程模式,设计组织机构,制定管理方式,实现课堂学习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翻转式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创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新的未来教育。那么,究竟如何实现流程再造呢?

师生角色再造:重新定义教师、学生、教学和课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变革学习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不应该只成为“信息的提供者”、“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成为“专家型学习者”,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和“情智教练”,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并通过师生互访、对话交流提出问题、分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角色由此可能更加多元化、职业化和专业化。

教师任务则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索,求得知识。通过师生间教学相长,共同走向终身学习的道路,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未来课堂”教学理念。学生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课堂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得到了自主成长。

因此,“未来课堂”要重新定义教师、学生、教学和课堂。教育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可以向周围的社区、网络资源等学习;教育管理者自主管理;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点拨引导,是教学的帮手;好课堂是学生的“学堂”,不是教师的“讲堂”;学习内容由只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配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由辅助教师的重难点突破的形象化的教学工具,转变为既辅助老师“教”也促进学生“学”的工具或载体。(见图1)

图1:未来学校信息化自主学习课堂师生学习模式

课程教学再造: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课程教学的再造包含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其中课堂流程再造是关键性一环。“未来课堂”要以“学”为中心而非“教”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中心。

我们遵循“先学后教,因学定教,为学而教,不教而教”原则,前置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流程,形成“生本对话,自主性的‘学’——生生对话,特色化的‘展’——师生对话,针对性的‘教’——高效对话,科学化的‘练’——自我对话,个性化的‘悟’”的“五环节”和“学课——教课——习课”三课型的“翻转式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流程,切实做到先学后教的预习化、课堂对话的常态化、学生合作的小组化、教师角色的导师化、学习体悟的多元化,无限放大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真正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权利。并不断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开发云平台,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深度融合,把课堂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牵引课堂流程,实现学习模式创新,生成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从“教中心”过渡到“学中心”的高效课堂,思维方式与获取知识方式也由“被动接受型学习”转换为“主动探索型学习”,实现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未来教育愿景。(见图2)

互联网云计算为各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教师课前依托云平台备课系统的“教师天地”集体备课,并将备课组集体教研成果(含文本、PPT、视频、微课等多种文件类型的“学科数字化导学资源”),上传到“未来教育”智能化云平台,师生共享。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学生自带设备,通过移动学习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从网络上获取学科学习资源,在设备上可利用和建构个性化的内容,让每位学生都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索。为了确保绿化网络学习环境,课堂可以实施屏蔽娱乐功能,或选择指定访问路径、关键词过滤等,确保学生的移动学习终端运行的是与学科课堂学习有关的应用。

图2:教育信息化”翻转式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操作流程图

在教材给定的学习任务中,大约20%的内容学生可以独立读懂学会,大约70%的内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可以学会,只有大约10%的内容才需要教师讲解。一个学习内容用一个“学课”(自主学习课)和一个“教课”(合作探究课)及“习课”(拓展提升课)共两至三个课时完成。

第一种课型:“学课”(自主学习课)

教师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课堂上实时掌握学情,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重在调动阅读积极性、强化理解,达成自主性的“学”。学生的说、看、听、思、记、做、议,才是自主课堂的主旋律。“学课”课堂上,学生依托云平台,根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写得如何”、“怎么活用”的自主阅读与思考要求,完成对学科教材的学习。在多种学习环境下,提倡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设问,做到“于有疑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互相交流,同伴合作,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效果;科代表组织各小组长将未能解决的学习疑问上传到云平台学习系统的“学习天地”,课后教师再结合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情况和上传的“学习疑问”再进行二次个性化备课。

第二种课型:“教课”(合作探究课)

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从文字展示拓展到思维导图展示,从借助黑板展示到用课件、视频、电子白板展示;从关注“示”,重点“示结果”走向关注“展”,重点“展过程”;在放大小组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补充、归纳、追问、质疑、联想、创新环节,达成特色化的“展”。展示环节特别强调展示不是目的,只是激活思维、启发思考、形成碰撞、产生火花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展示有限,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短、平、快” 的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无界限学习,却让学生的展示时空无限。云平台交互系统的“学习天地”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个人网络空间,可以适时展示自己所有的学习资源和成果。

学生分组上台讲解,相互提问、质疑,老师巧妙引导、科学点评。课堂上教师主要承担纠偏、点评和释疑的任务,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达成针对性的“教”。课堂上教师还须重点关注合作学习的效率,摒弃“假合作”、“伪讨论”,防止“后进生迷失”;平时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制定科学考核考评机制,促进小组学习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三种课型:“习课”( 拓展提升课)

在无线网络环境下,课堂在线完成云平台作业系统的“微作业”, 基于针对性的“教”,实施科学化的“练”,并及时反馈训练结果(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作出点评)和班级整体数据,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爱好、网络社交等大量信息都将成为重要的数据,大数据及学习分析技术将孩子们的思维实时呈现在学生移动学习终端上。同时结合信息反馈,实施“作业补救”,完成纠错、订正和反思总结,自动生成网络错题集。最后要求学生在总结课堂“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有什么困惑”,形成学科学习总结报告。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将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个性化教育。逐渐通过切实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表达,即时反馈与调控,提高课堂“教”的针对性与“练”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师生在感悟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实现自我释放,完成自我沟通、纠偏、建构,达成个性化的“悟”。当然这还包括教师的反思课堂教学,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达成教师专业自主、自我更新的发展目标。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翻转式自主学习”课堂,在无线网络环境下,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移动学习终端设备,依靠云计算访问和共享信息、硬件设备和应用程序,让师生总处在一个无处不在的“学习场”中,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未来教学”走向没有边界的教学时空,打破传统的40分钟课堂学习方式,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实时答疑,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在未来移动生活中为学生订制个性学习方式,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以及能力、素养的生成和提升,激活和培养自主学习、群体合作、专项探究的创客能力。未来学习追求民主和谐,平等对话,让鼓励协作、创造和积极参与的“创客”运动得以迅速而充分发展,成就未来教育健康发展的“学生的”、“移动的”学堂,“颠倒的”、“高效的”课堂。

组织机构再造:一切“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流程“输入”与“输出”不是简单的“必然”,而是“相关”;这就需要我们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重新打造学校的学习组织和工作流程。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系统工程,围绕课堂教学的流程,我们以学生的“多元发展,主动探究、协作互动、全面成长”为本,“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对教师备课流程、课堂分组学习、环形座位编排、导师制实施等诸多相关工作进行辅助推进,营造和创设全新的数字化“翻转式自主学习”环境,整合并优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信息化高效课堂。

教师备课流程——整合“学科数字化导学资源”是教师备课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也是集体备课教研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情。学校每周给同学科教师安排半天时间集体教研,确定备课时间、备课地点、中心发言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法指导,编出下一周全部课时的“学科数字化导学资源” (含文本、PPT、视频、微课等多种文件类型),备课组分成若干编写小组,各小组设主备人,每周提前编写相应学习单元或章节的资料初稿,再集体教研,讨论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后备课组长审核资源,上传到云平台备课系统的“教师天地”共享。

学期开学初,学科组由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主持,开展学科集体备课,重点研讨拟制集体备课基本框架,实施课程的单元章节再造,合理分解和整合,确定学习时数及学习目标。学校教科室审核确定,为开展学科周集体备课做好基础性铺垫和首席参考资讯。

在这个基础上,以年级备课组为组织单元,依据本校本学科教学实际,深透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网结构和教学流程,分析学生认知基础、基本教学策略和拓展训练要求,凝聚集体智慧,确定校本性教学设计基本规范,做到“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问题具体化”,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其中“学科数字化导学资源”要激发学生兴趣,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包括:创设的情境、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预设疑难的指导和支持信息、具体的学习任务、拓展迁移的补充信息及导学指导等。

除了集体备课之外,教师还要进行个性化备课:依据学科集体备课确定的基本规范,结合个人教学特点、课堂风格和学情把握,以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提出的问题、想法、建议等进行自主性再备课,体现大框架下的个性化创造和教学适切性,更大程度地关照学生的学习需要,为针对性的“教”提供预案。

课堂分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同组异质”或“异组同质”的标准,成立“4~6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建设需要培养得力组长,发扬民主,激励合作,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调控管理、检查落实、评价激励学习小组,组织分配讨论展示,规范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一帮一”学习制度,实行《学习小组评价制度》,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改变座位摆放——课堂上学生以“4~6人小组”为单位学习,构成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的学习生态共同体。这就必须打破学生“面向讲台,分排而坐”的课堂座位摆放的传统格局,座位的摆放形式走向多元,比如马蹄形、圆形、U形、T形等。这就要求把一个教学班课室的课桌椅分布到课室的10个左右区域,4~6人面对面环绕课桌而坐。这种全新的教室格局下,教师必须从“灌输者”的讲台上走下来,坐在学生身边,拉近师生的距离,方便、自然地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互动和对话,让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

课堂上无论是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还是师生自我对话,环型座位编排都使对话者更好地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给师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师生的深入思考,最终赢得师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导师制的实施——“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全员育人导师制”旨在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和新的学习组织方式,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师生组织模式,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结合“隔代相处、学业差异、心理偏差、生活指导”等多元化的学生成长需求,构建新型导师制模式,实施“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长向导” 的“五导”育人策略。把每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化为6~8个成长小组,每个成长小组委派一名学科教师作为导师,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形成“制度管人、情义理人、文化育人”的立体管理体系,实现师生双向发展,共同进步。突出“全员育人”,强调“自主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外,随着高考制度综合改革的深化,高中大班额班级授课制面临新的挑战,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学长制等相关配套制度,将形成紧密衔接、融合互补的“教育链”,进一步将“自主、合作、探究”课改六字箴言落到实处,打破教师、教材、课堂和学科四位一体的“教学中心”的传统格局,构建起学生、课堂和社团活动三位一体的“学习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创新。

管理方式再造: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大数据使“经验式”教学模式变为“数据服务”教育模式,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私人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式。数字化管理是采用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创造科学管理环境下的定制化管理方式。一切基于事实,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仅仅靠猜想、直觉或经验说话,达成“未来教育”管理信息化。我们致力于开发云平台管理系统“学校社区”,通过大数据交换、整合和分析,形成数据流,构建数据化的自我,为师生提供实时反馈,找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自适应学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学习,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发现新知识,增长新智慧,创造新价值。

大数据时代可以让教育者真正读懂学生。我们拥有了强大、具有实证效果的工具,能够空前地看到学习的过程,破解过去不可能发现的重重学习阻碍,实现教育“私人定制”,积极改善学习的成效。当一个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并回答问题时,云平台的“教与学”系统,通过追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记下他们在每个任务上花费的时间及效率,采用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接受各种挑战。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移动学习终端上的答题速度、准确度实时判断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云平台还会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出相关资料,从而知道应该考查学生什么问题,更容易接受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这些数据应用帮助教育者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跟踪教学状态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案,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系统还会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保留学生信息,以便未来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这就是科技改变课堂。

除了学习者的行为数据,数据分析还可以为学校招生、教学计划、备课教案、学生选课、考试成绩、教学调度(排课、调课、课室管理等)、教学评价、学生学籍等做好教育管理以及进行科学的教育预算,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浪费和内耗,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大数据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提供更加直接的帮助。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推动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方法的转变,推动“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的转型,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大量数据统计、学习行为分析得到学生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差异发生点等数据流,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及时掌握学生的性格、爱好、心理素质、学习成绩等各项数据,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做到更好地因材施教,达成《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指出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目标,让教育进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时代。

总之,21世纪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不断提升人文和科学素养,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只有依托教育信息化,翻转课堂流程,改变学习方式,实现课堂的“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高效对话”和“自我对话”,才能给未来教育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数字化课堂”,才能通过无限放大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真正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权利,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最终实现课堂“学懂”、“习会”,让学生用高分升学,用智慧成才;才能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常态,最终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未来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师生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