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起自信风帆 驶向成功彼岸

2015-08-18陆秋琴

教育界·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自尊心成功自信心

陆秋琴

【摘 要】自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一定目标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自我正确认识、正确评价的基础之上的。现代科学以及大量事实证明,自信心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自信心     自尊心      正面评价       成功

self-confidence(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产生自信心,是指不断地超越自己,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的过程。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产生,你就会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毫无畏惧的感觉、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

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心理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心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才的重要条件,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因此,在当今学校教育中,重视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大都根据对自身力量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由此而来的行为积极程度又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能。在现实中,很多学生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过强的自我否定评价就是通常所说的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行为怯懦,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活动效率低微。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本文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和关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才能去拼搏、去奋斗。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充满理想,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特别是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学生对教师的依恋,体现在他们在学校里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温和的语调、友善的笑容,对他们也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学生胆小、缺乏自信,是由于他极少体验到成功,感受不到教师的爱。只有爱才能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激发情感共鸣,沟通与学生的感情,拉近教师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在教师的关爱下,学生往往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教师的关心和重视,是学生树立自信的源泉。

二、尊重学生自尊心

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学生上进心和求知欲的精神支柱,“自尊感是一个人有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全集》)。唯有自尊,才能自爱、自强,这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讲求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特别不要使用过激的语言批评他,更不能用任何伤害自尊心的言行,来讽刺、挖苦学生,对他们进行精神虐待。我曾担任2011届高三毕业班理科重点班班主任。一天上午第二节下课后,一女生向我汇报说,她昨晚放在宿舍里的五百块钱不见了。我当时判断如果被偷了,应该是同宿舍的人做的。经过一天的调查了解,确定了是同宿舍的某位女生拿了。我找到这位女生和她谈话,她泪流满面地说:“老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问她原因,是因为高考报名费她还没交,而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在看到同宿舍的同学早上上厕所时,就从她包里把钱拿走了。我也了解到这位学生平时表现都很好,学习也刻苦认真,成绩优良,没有什么不良习惯。我对她说:“老师先借给你钱用,你把那五百块钱悄悄地放到那位同学衣兜里,这件事我不会在班级上公开。”她照做了,被偷的那位女生在我的思想工作后也没有把这件事在同学当中宣扬,两位学生又恢复到了紧张忙碌的高考复习中。高考后,两位学生都考上了区内两所不错的大学。教师节当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老师,感谢您!是您让我知道什么是尊严、自爱。如果您当时把那件事在班上公布,我想我承受不了同学们鄙视的目光,也无法静下心来复习,考不上我在读的大学。”由此我感到,维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对学生多积极正面评价

由于学生的是非观念及经验水平所限,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差,这就使得学生希望根据成人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教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肯定积极的,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一般可能就会好一些,从而自信心也相对就要强一些;相反,如果所获得的评价多是消极、否定的,则他们的自我形象相对就要差一些。教育实践也证明,那些缺乏成功体验、经常受到师生呵斥责骂的学生往往会丧失自信心。在一般情况下,即使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如果经常受到消极的评价,久而久之也会动摇甚至会丧失自信心。所以,要保证教育获得成功,要使学生获得坚定的自信心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责备,要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你行”“你很棒”是学生成功道路的助推器。

四、体验成功,获取自信

爱迪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心理学也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成功成正比。究其原因,因为成功使人更加自信,勇于去追求更大成功。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缺乏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坎坷及生活的磨炼,缺少韧性,往往经受不起大的挫折。过多的失败很容易摧毁他们对生活所抱的美好希望和积极态度,而导致其形成消极的失败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而适度的成功体验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成功者的自我认识,从而成为不断上进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早期经历中更多地体验成功。通过创立顺境,增强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加强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筑美好的自我形象,形成和发展其自信心。对那些自我形象不佳、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帮助其增加成功的体验。同时,要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成功,及时表扬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在不断得到赞赏的成功体验中,学生也就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五、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六、建立合理的成功期望

人的潜力很大,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生只用了人的潜力的10%。所以,只要充满自信,努力奋斗,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成功,在某些领域有所成就。但人们的天赋及后天条件毕竟存在差异,不能期望人人都拿世界冠军、诺贝尔奖……对中学生来说,也不能期望人人都成绩优异、出类拔萃。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合理、成功的预期,教育他们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期望过高而又难以实现从而遭受心理挫折。现在的中学生往往耐心不足,急于求成。教师在让学生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要让他们明白,不经踏踏实实的、点点滴滴的艰苦努力,甚至是多次的挫折、失败,再美好的前景也是难以实现的。不能过高期望,而是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有些后进生经过教育引导,可能树立了自信心,但在具体行动中又往往容易急于求成,教师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耐心,消除其急躁情绪。同时,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摘掉后进的“帽子”。另外,还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进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现象,做好应付失败的心理准备,使其不能只期望成功,更不能有过高过快的成功预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经过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的艰苦努力,美好的前景才能实现。

总之,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老师要有耐心、有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为学生成长当中有影响的“他人”,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成功型人才。

猜你喜欢

自尊心成功自信心
用关爱让单亲孩子找到来时的路
谈中学生的人生成功
浅谈低年级学生动手操作的“放”与“不放”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