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农村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5-08-18邱海树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邱海树

【关键词】农村学校 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80-01

在农村数学课堂教学中,长久以来的模式就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如何立足这些有限的教育资源,挖掘数学课堂的有利因素,这是农村数学教师应该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陈鹤琴教授指出:“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无尽的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天然资源,基于学生的数学营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教材“活”起来

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由于学生见识不多,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时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立足已有资源,从农村生活中选取素材,将较为狭窄的生活场景进行拓展延伸,从中深入挖掘,创设学生较为熟悉的农村情境,引领学生理解教材,让教材内容活起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根据教材的编排,事先对分数进行意义建构,带领学生理解的本质内涵。为此,笔者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分西瓜这一生活现象,结合教材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小明和小红平分一个西瓜,那么每个人能分到多少?怎么表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认为每个人可以分到一半,这一半可以用分数表示,即将西瓜平分两份,这是其中的一份。笔者继续引导:如果将西瓜切成三份,那么每份是多少呢?学生认为,每份就是。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几分之一中的分子、分母各代表什么?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学生从分西瓜的例子说起,认为西瓜代表单位1,这个1就是整体1,而分母2、3就代表是将事物平均分的份数。由此,学生对和有了深刻的认知,从而建构了分数的概念,获得深刻的体验。

二、善用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数学是抽象的学科,概念的抽象性和理论的枯燥性,都会让学生深感无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为此,教师要善用农村资源,通过有效的课堂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为动态的课堂,滋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时,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表面积和体积,为此笔者准备了一个土豆,让学生切一个长方体。而后,让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可以用这个长方体切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求出正方体的体积。”也有学生提出:“要在这个长方体的土豆表面涂一层面粉,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有学生提出:“可以用一张包装纸来包装,由此计算包装纸的面积。”以上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土豆,通过切、挖、涂、包的方式,让学生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而后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体积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区别。这样,整节数学课的教学生动活泼,在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理解了抽象的几何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教教材中的那些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耐心和信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参与到新知探究的过程中,创造独立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一知识,笔者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为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5厘米,求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根据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Sh进行计算,先算出圆柱体的高,然后计算圆柱体的体积314×5×5×[30÷(2×314×5)]=75(立方厘米)。此时笔者放手让学生探究: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学生认为,圆柱体可以转化为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体,如果将这个长方体横着放,就是将圆柱体的侧面作为底面,那么高就是圆柱体的半径。由此可以知道,只要求出圆柱体的侧面与长方体的底面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到圆柱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等于长方体面积的一半,由此圆柱体的体积为V=S侧面÷2×r,所以V圆柱=30÷2×5=75(立方厘米)。这个方法既简单又快捷,而且在进行数学推理时思维也较为严谨,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了农村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

总之,对于农村教师来说,立足农村资源,挖掘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教材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实现课堂的高效有效,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数学课题,有待我们不断努力和完善。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找出圆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