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2015-08-16孙祖雄谢宗强钟永华陈上进陈先良姜邦钊

广西农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吡蚜粒剂稻飞虱

孙祖雄 谢宗强 钟永华 陈上进 陈先良 姜邦钊

(1.防城港市植保站,广西 538001;2.防城港市防城区植保站,广西 538021)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是亚洲地区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1],该虫通过取食、产卵直接危害水稻,还可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间接影响水稻生产。防城港市位于广西南部,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是稻飞虱由中南半岛迁入我国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主要虫源地[2]。近年来,稻飞虱在防城港市沿海稻区年发生面积达1.2万hm2以上,呈趋重发生态势。目前,吡蚜酮是防治稻飞虱的主要化学药剂品种,已使用多年,田间稻飞虱已经对其产生了抗药性[3-4]。为了避免出现因单一使用同一杀虫剂防治稻飞虱而造成抗药性急剧上升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多种适合当地的轮换使用药剂筛选试验。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环境生态安全,寻求防治稻飞虱的高效低毒农药,开展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25%噻嗪·仲丁威乳油等7种药剂防治稻飞虱药效对比试验,以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最佳药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噻嗪·仲丁威乳油(江苏华裕农化有限公司)、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20%仲丁威微乳剂(江西博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江苏东保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条件

试验在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乡江山村水稻田进行。试验田质地为潴育潮泥田,有机质2.5%,PH值5.8,水稻于2014年7月18日播种,8月5日移植,抛秧田,2.0万-2.2万丛/667m2,施药时水稻生育期为分蘖期。供试水稻品种为深两优5814。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见表1),每处理4次重复,共48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30 m2。

表1 田间药效试验处理设计

1.4 施药时间及方法

在2014年8月23日下午采用“卫士牌WS-16P”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施一次药,相当于在稻飞虱若虫发生始盛期(试验时稻飞虱以2-3龄若虫为主,虫口密度为1200头/百丛以上,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占81.6%)用药,用水量为60kg/667m2,进行叶面均匀喷雾。

施药当天为晴天,气温26-33℃。试验期间,最高气温33.5℃,最低气温22.0℃,降雨天数3d,总降雨量为75.4mm。

1.5 药效调查与统计

参照GB/T 17980.4-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水稻飞虱试验方法进行调查统计。在施药前调查各小区稻飞虱的发生基数,并在药后第1、3、7、14d各调查1次稻飞虱发生量,并分别计算虫口减退率与防治效果(校正防效)。本试验调查不区分稻飞虱的种类,以田间褐飞虱、白背飞虱混合发生总量计算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K0为对照区药前虫量;CK1为对照区药后虫量;PT0为处理区药前虫量;PT1为处理区药后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后1d防效

由表2可见,药后1d,稻飞虱虫口减退率与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的药剂品种有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g/hm2、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00g/hm2和150g/hm2、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20g/hm2、25%噻嗪·仲丁威乳油240g/hm2和280g/hm2、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30g/hm2;以处理9(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20g/hm2)最差,处理5(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75g/hm2)和处理10(20%仲丁威微乳剂450g/hm2)次之。经DMRT统计分析发现,处理11与其他各处理之间,处理4和8与处理1、2、3、5、6、7、9和10之间,处理2、3、6和7与处理1、5、9和10之间,处理1与处理5、9和10之间的防效差异显著;而处理4、8之间,处理2、3、6、7之间,处理5、9、10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g/hm2、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00g/hm2和150g/hm2、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20g/hm2、25%噻嗪·仲丁威乳油240g/hm2和280g/hm2、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30g/hm2对稻飞虱的防效具有较好的速效性。

2.2 药后3d防效

由表2可见,在药后3d,处理1(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g/hm2)、3和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00g/hm2和150g/hm2)、8(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的稻飞虱虫口减退率与防治效果均超过了90%,其中以处理4的效果最好,防效达95.73%,其次是处理1和处理3;以处理9(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20g/hm2)的效果最差,虫口减退率与防治效果分别只有79.14%、82.75%,处理5(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75g/hm2)和处理10(20%仲丁威微乳剂450g/hm2)次之,防治效果分别为86.91%、85.32%。经DMRT统计分析发现,处理4与其他各处理之间,处理 1 与处理 2、3、5、6、7、8、9、10、11 之间,处理 3 和 8 与处理 2、5、6、7、9、10、11 之间,处理6和11与处理2、5、7、9、10之间,处理2和7与处理5、9和10之间的防效差异显著;而处理3、8之间,处理6、11之间,处理2、7之间,处理5、9、10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d,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g/hm2、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00g/hm2和150g/hm2、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的防效。

2.3 药后7d防效

由表2可见,在药后7d,各处理稻飞虱虫口减退率与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其中以处理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50g/hm2)和8(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了95.78%和95.75%,处理 3(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 100g/hm2)次之,防效为 94.68%,较差的是处理 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g/hm2),防效为90.58%。经DMRT统计分析发现,处理4和8与其他各处理之间,处理3与处理1、2、5、6、7、9、10、11 之间的防效差异显著;而处理 4、8 之间,处理 1、2、5、6、7、9、10、11 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d,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50g/hm2和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的防治效果最好,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00g/hm2)次之。

2.4 药后14d防效

由表2可见,在药后14d,稻飞虱虫口减退率与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的有处理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50g/hm2)和8(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虫口减退率与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至90%以下的处理有1(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g/hm2)、3(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00g/hm2)、5(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75g/hm2)、7(25%噻嗪·仲丁威乳油240g/hm2)和 9(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20g/hm2);防治较差的是处理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g/hm2)和6(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20g/hm2),分别只有74.25%和78.57%。经DMRT统计分析发现,处理 4和 8与其他各处理之间,处理 3与处理 1、2、5、6、7、9、10、11之间,处理 7与处理 1、2、5、6、9、10、11 之间,处理 5 和 1 与处理 2、6、9、10、11 之间,处理 9 与处理 2、6、10、11 之间,处理 10 和11与处理2和6之间的防效差异显著;而处理4、8之间,处理5、1之间,处理10、11之间,处理2、6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4d,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50g/hm2和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的防效最好,其次是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g/hm2、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00g/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75g/hm2、25%噻嗪·仲丁威乳油240g/hm2和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20g/hm2,均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表2 各处理对稻飞虱的虫口减退率与校正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3.1 速效性评估

处理1(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15g/hm2)、3(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00g/hm2)、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 150g/hm2)、6(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 120g/hm2)、8(25%噻嗪·仲丁威乳油 280g/hm2)、11(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30g/hm2)对稻飞虱都有比较好的速效性。

3.2 防治效果评估

参试的各药剂品种对稻飞虱都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药后7d,其中处理以3(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 100g/hm2)、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 150g/hm2)、7(25%噻嗪·仲丁威乳油 240g/hm2)、8(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等处理的防治效果更为突出。

3.3 持效性评估

本次试验药后14d调查,有9个处理的防效达到了80%以上,其中处理4(50%吡蚜·噻嗪酮水分散粒剂150g/hm2)和处理8(25%噻嗪.仲丁威乳油280g/hm2)的防治效果均达到了90%以上,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1]黄志巧,辛德育.浅议来宾市2006年早稻稻飞虱严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广西植保,2007,20(增刊):66-68.

[2]霍治国,陈林,叶彩玲,等.气候条件对中国水稻稻飞虱为害规律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1):97-102.

[3]刘刚.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通报:2011年水稻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结果[J].农药市场信息,2012,(1):51.

[4]甯佐苹.褐飞虱抗药性监测、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及生化机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吡蚜粒剂稻飞虱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水分散粒剂在农药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探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75%醚苯磺隆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
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指数估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