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朗读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2015-08-16陈习敏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情操春联爱国主义

陈习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20-01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激发了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个人素质有所提升,情操得到陶冶,这也就是朗读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朗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它的好处在于,能让学生有一种“我也在学习”的参与感,形成“我和他一样”的平等感,从而找到学习的归属感。我在教学中常常有以下的体验:一些课文,自认为比较简单,一般就会采取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匆匆了解后,重点进行拓展延伸的工作。后来发现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课堂四十分钟,只有部分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再加上延伸的内容往往只有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致使大多数学生沦为了“旁观者”的角色,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兴趣。像讲授四年级上册《春联》一文时,我原先的老方法是:简单介绍关于春联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到黑板前默写课外搜集的春联,但时时会冷场——除去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的因素,时间的限制以及对语言、文字难以驾驭也是很多学生不主动参与的原因。后来我索性让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课本上和课外搜集的十余条春联,课堂气氛反而活跃多了。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到学校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时代,是许多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比如,我们能想象一个不讲卫生、没有礼貌的学生,步入社会后突然变得温文尔雅、谦恭有礼吗?所以,学校、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责无旁贷。在这方面,朗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的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他的方法是反问自己——把一天的目标说出来、读出来,问自己有没有做到。台湾推行过类似的教育,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反问自己:作业按质按量完成了吗?听从父母的话吗?与同学相处融洽吗?等等。这种大声说(读)出来的方法,更能让学生明是非、知廉耻,更容易使学生做到言行的统一。所以,朗读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着独特而奇妙的作用。在语文教材中,关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文章俯拾皆是,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手段,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朗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体验作者的心境、把握住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倾向、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这方面,朗读有着其他阅读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因为朗读更能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兴趣,更能集中注意力,更容易识记书上的内容,从而更能激发学生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史书记载,杜甫晚年隐居成都草堂时,经常大声诵读诸葛亮所作《梁甫吟》,读到动情处,每每潸然泪下。可见,朗读更能实现心灵的沟通。我在讲授《陈毅探母》这一课时,有一名学生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显得有些颓唐。经过我询问后,才知道昨天他和母亲顶嘴了,今天来读这篇课文,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的确,朗读、有感情的朗读、用心的朗读,既能融入文中,又能审视自己。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名家美文,如清泉甘露,读来使人神清气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学生在朗读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四、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对祖国的热爱,是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情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以三尺讲台为阵地,以语文教材为基石,不遗余力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朗读,如前所述,有着能使学生较高程度的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等优点,也自然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有效教学手段。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作为贯穿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朗读古代诗文,我们为祖国所取得的一直领先于世界的成就而骄傲,为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华夏文明而自豪;朗读近代作品,让我们了解到祖国近代历史所遭受的屈辱、经历的曲折,从而激发我们报效祖国的决心;朗读科学小品,使我们感受到伟大祖国不断前进,口益复兴;而朗读山水游记,则可以让我们欣赏到祖国河山的壮丽,进一步坚定我们保家卫国的信念。像四年级《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通过反复朗读,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1997年7月1口这一天所蕴含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与和甲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猜你喜欢

情操春联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春联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