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研究

2015-08-15雷艳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文明生态

雷艳平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421005)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育生态文明道德刻不容缓。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也担负着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按照“三贴近”原则解决好现实难题的重要职责。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有机纳入课程教学之中,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时代主旋律

(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四种文明形态,即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 原始文明、农耕文明的共同特点是依赖土地而生,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过程比较漫长。 工业文明始于19 世纪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在征服自然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其成果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技术进步与经济繁荣,但也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 人类在享受工业化成果的同时, 形成多种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催生了生态危机。 进入20 世纪以后,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依附自然的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的超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试图通过人类的知识和智力,把工业文明的破坏与掠夺降到最小化。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成功转型,必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

(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携手前进。 20世纪60 年代开始,人类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开始携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其中有一些标志性事件如下:①1969 年,美国公告《国家环境政策法》,在世界范围内首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先河, 也首开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先河。 ②美国大学校园发生声势浩大的“草根”环境保护运动,并在1970 年4 月22 日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美国学校、 旨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地球日”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 ③1980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第一次向全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让公众更多地参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 并详细地分析了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好处。 ④1992 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举世闻名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这次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变成了各国政府的行动计划。[2]

(三)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但日益受到重视,科学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①1973 年,我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上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②1983 年,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⑤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明确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设想,并且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3]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

综上所述,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建设生态文明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成为时代主旋律、最强音。

二、大学生是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

(一)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任务,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 事关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事关我国在全球生存空间的大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国要想获得一席之地,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必须具备强大的实力,必须有一大批具有生态理念、环保技术和系统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 大学生毕业后将是各行业和各领域的精英,将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管理层、科研部门的中坚力量、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人员。 可以说,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各行业、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直接制约今后我国低碳环保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决定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

(二)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传播者。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就我国目前而言, 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知识和意识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 迫切需要在全民全面强化生态文明道德教育。 大学生这个群体, 既具备知识文化水平较高、 对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 也是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更能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也能有效担当起一个传播者的角色,将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生态文明知识传播到家庭和社会。

三、 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成为我国国情教育的重要主题。 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在农业方面,毁林垦荒、毁牧开垦、围湖造田、填海种植,导致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破坏, 加剧了水土流失, 湿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沙化、荒漠化、盐碱化;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功能衰退,植物无法生存。 在工业方面:废水、废气、废渣不经有效达标治理的大量排放,破坏了整体环境的自然形态。 在城市建设方面,布局混乱,工业区与居民区、商业区混杂,人为破坏了区划功能。在资源产业方面,矿业盲目开采,森林乱采滥伐,灭绝性地捕杀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行为,破坏了生物链及生物的多样性,这些现象造成了我国的生态危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此, 党和国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号角。 有鉴于此, 高校思政课必须将这些国情教育内容有机纳入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形势,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切实履行好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的价值体系。 在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兼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层面的道德关系,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文化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天人合一的主张。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深入挖掘本土生态文化的内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道德元素,应该来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十分吻合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 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正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比如说,保护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明、创造生态文化、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等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体现了爱护祖国大好河山、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爱国主义情怀, 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未来世界的生态文明道德义务,认识到人类对未来世界所肩负的生态文明道德责任,认识到人类必须给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选择和空间,十分重要和必要。

(三)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德育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思政课则是加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教育关注的重点是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注重弘扬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这也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人既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自然属性;既要承担社会责任; 也应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 而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当今的高校德育教育,在重视人与社会道德的关系的同时,忽略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到目前为止,还很少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纳入高校德育教科书当中。虽然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从总体上说,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一直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把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更谈不上对塑造“理性生态人”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习惯养成及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导致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高校在普遍缺乏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加强面向各层次、 各科类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总之, 将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加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必将极大地激发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创造活力。

(四)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职责。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时代,引导他们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和水平,对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有关专家学者、 研究机构的调查,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状况堪忧,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意识淡薄, 对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生态文明知识严重匮乏,对社会的一些环保行为参与率低;践行生态环保的思想之弦绷得不紧,铺张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 传授生态文明知识、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在思政课。 高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思政课中充实、增设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养成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自己应该承担的生态伦理责任和义务。

[1]刘开淼,魏立志.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11).

[2]孔德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文明生态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