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始积累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及启示——基于《资本论》的思考

2015-08-15徐士兵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资本论生产力暴力

徐士兵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一、原始积累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不是在任何社会都可以自由买卖成为商品,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 ”[1](p195)在原始积累时期, 劳动力的转移意味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把自己的劳动力当成商品来买卖,有权选择在农村地区出卖劳动力、成为农业雇佣工人,还是在新起的工业城市出卖劳动力、成为工业领域的雇佣工人。 农奴制的瓦解, 封建家臣的解散产生了大批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新权贵的工业资本家排挤了行会的手工业师傅,使进入手工业领域的劳动者, 摆脱了行会关于学徒和帮工的制度以及与该制度相关的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 客观上有利于劳动者从农村流向城市。

(二)暴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手段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只能表明劳动者有权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不等于劳动者一定要出卖劳动力。 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 “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劳动力占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其中的商品, 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 ”[2](p196)也就是说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了谋生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那么,劳动者为什么会失去生产资料?从理论上讲,商品生产者失去一切生产资料可以是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的价格是由社会价值决定的,技术水平高、善于经营管理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其商品的价格是按社会价值销售, 因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会越来越富有;相反,技术水平低、不善于经营管理的商品生产者, 其商品个别价值大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逐渐失去一切生产资料。 但单纯的通过价值规律导致少数人富有从而积累大量的生产资料、 多数人失去一切生产资料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且是不断反复的。

历史上多数人失去生产资料不是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而是暴力被剥夺的产物。“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3](p861)暴力大大地缩短了农民失去生产资料的过程。《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详细地阐述了英国农民的土地被暴力剥夺的悲惨过程:15 世纪最后30 多年和16世纪最初几十年,资产阶级发展的一个产物,即王权有组织地用暴力加速了封建家臣的解散、 大封建主无组织地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强行赶走夺取了公有地, 诞生了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16 世纪的宗教改革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实际上使耕种教会土地的农民失去了谋生的手段;15 世纪到18 世纪借助暴力实施的圈地运动,促使农村居民变成了无产阶级。 “大约在1750 年,自耕农消灭了,18 世纪最后几十年, 农民公有地的最后痕迹也消灭了。 ”[4](p830)19 世纪的清扫领地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 通过这些暴力手段, 农业生产者被剥夺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

具有人身自由同时失去一切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并不一定自动地成为雇佣工人。 相当一部分人尽管生活无着落, 也无法忍受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他们大批地转化为乞丐、盗贼、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人是为环境所迫。 ”[5](p843)为使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成为剩余价值的有用的生产者,原始积累时期的统治阶级制定并实施了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和酷刑等赤裸裸暴力手段强迫他们在城市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三)生产力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发展是前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解体的决定性力量。在16 世纪中叶到18 世纪末叶的“工场手工业只占领国民生产的很小一部分,它总是以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副业作为广阔的背景。 ”[6](p858)机器大工业诞生之前,农民艰难地维持着生机,前资本主义农村生产方式顽强地对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 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7](p858)机器大工业,使劳动力对资本的隶属由形式上的隶属转变为实际上隶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彻底地打败了前资本主义农村的生产方式。 因此, 在农村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农民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产方式,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离开农村。

原始积累时期可以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 但就种植业本身而言,如果没有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生产也难以为继。 只有农业机械,比如收割机的广泛运用,才能从农业游离出大量的劳动力。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没有农业提供的必需的生活资料和原材料,工业生产也无法正常进行。 实际上, 原始积累初期的英国通过改良土壤、培育良种和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和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提供了粮食。

现代城市的出现和工业的发展本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蒸汽同人的肌肉的竞争加速了工人和工作机在大工厂的集中。 ”[8](p545)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部分行业“经历着从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家庭劳动过渡到工厂生产的变革。”[9](p546)工厂生产往往意味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集聚, 这也意味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机器大工业由于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且使劳动更加简单易学,它不仅把成年男子从农村吸引到城市,而且使妇女和儿童也能胜任隶属于机器的劳动, 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劳动力的转移。

(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从土地上被驱逐,在英国是从圈地运动开始的。 那么, 为什么要把农作地变为畜牧地、 不耕种农作物而要养羊呢? 地理大发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由英国国内扩大到国外,因此其价格上升也是必然的。 对于一定面积的土地而言,“几个牧羊人加上一只牧羊狗就能管养一大群羊, 抵得上雇佣百多个农业工人从事耕作,这种经济上的诱惑是无法抵御的。”[10](p120)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土地用来耕种收获小麦,还是用来放羊来生产羊毛和羊肉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带来的货币多, 商品生产者就会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 如果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场的扩大,羊毛只在英国国内相对较小的市场上销售,那么羊毛的价格就不会上升、 养羊就不能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这样, 畜牧地就不会代替农作地。 在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的情况下,每一劳动者能耕种的农作地的面积不可能大幅度上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就不可能大量地被游离出去。 这样, 就不会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打破了地区封锁,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更大的区域内有效配置,导致了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在更大的区域内平等的竞争,也导致了农村家庭手工业与机器大生产之间的优胜劣汰。 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社会,机器大生产能生产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类似商品之时, 就是机器大生产代替家庭手工业之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加速了农村原有的生产方式的解体,从而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此外,失去土地、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出卖劳动力,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依赖于市场。 实际上,如果没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商品买卖就无法实现。

二、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基本原则

原始积累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通过暴力实施的。 特权阶级用暴力剥夺了农民事实上的土地所有权或者至少是剥夺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并借助暴力强迫失去土地的农民出卖劳动力,这是导致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并在城市过着凄惨生活的根本原因。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文明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重复人类的不幸。 尽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必然的趋势,但我们决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强迫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实际上, 广大农民是理性的,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配置包括自己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理性地选择放弃土地经营权在城市、在非农产业发展,还是继续留在农村经营自己承包的土地。

(二)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前提条件。 当然,不能说今天我们广大农民没有人身自由。 但事实上今天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比如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就业歧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与城市本地人相比,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就学仍然会遇到更多的障碍。 今天城市房价普遍过高,户籍为本地的城市低收入群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住房保障,而同样低收入群体的外地农民工很难享受到相关待遇。 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些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体制障碍。

(三)加快资本、人才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生产力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外流动的内在推动力。那么,如何发展农村生产力呢?“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11](p44)也就是说,生产力要么以劳动者的形式存在、要么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就劳动者而言,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武装农民无容置疑会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就生产资料而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也一定会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这些都需要增加对农民人力资本和农业的投资。 国家尽管免除了种粮农民的农业税并给予补贴,但农业是弱势产业,单纯地依靠农业自身的积累来增加投资,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吸引资本由城市流向农村、由非农产业流向农业, 必须消除资本向农业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与农村生产要素流向城市、非农产业相比,城市的生产要素,比如资本、人才等流向农村、农业的障碍也许会更多、风险也许会更大。 没有懂现代农业技术、善于经营现代农业人才流向农村和农业, 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新型农民成长就会极其缓慢。 不消除资本向农村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就不会有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加强农民工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技术支持

原始积累时期,失去土地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无法适应工业新状态的生产活动和纪律, 因此当时的统治阶级颁布并实施惩治流浪者的法律,借助暴力来强迫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工厂的纪律。 同样, 今天适应了农业生产活动并具备农业生产方面技能的农民,也未必能适应城市的非农生产活动和具备非农生产方面的技能。 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对于城市来说,他们只是匆匆过客。 因此,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为他们在城市谋生提供一技之长。

[1] [2] [3] [4] [5] [6] [7] [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0]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资本论生产力暴力
反性别暴力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