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角下中国近代大学外语教育理念嬗变及人才培养

2015-08-1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通识外语大学

李 悦

(齐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200 )

一、 嬗变的中国近代外语人才培养观念

1.“中体西用”外语人才观。1840 年,英国用它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腐朽的晚清大门,从此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摇摇欲坠的晚清在艰难中前行。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也正是在这时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拉开了序幕。 但是此时培养的外语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在外交上与洋人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语人才的培养工作,直到洋务运动后期, 洋务派想利用西方的科技知识,才开始培养了大批科技和翻译的人才, 但是他们还都是“中体西用”的工具型人才。

至于“中体西用”,是指中国传统的纲常教义以及传统的统治制度。 西是指西方国家的语言、军事技巧、科技手段等。 而在两者中,中占主导地位,是整个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不变,而西仅仅是为了巩固这种统治手段而进行的补充。 在“中体西用”思想、以李鸿章、左宗棠、奕䜣等大臣的推动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在这种运动的影响下,我国最早的外语人才培养开始了,不但如此,培养工作一开始,就以培养外语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主要目的,确实为中国了解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通视教育思想在晚清的开端。 通才思想在洋务运动培养西学外语人才就已经确立, 他们着重培养能贯通中外的外语人才, 这一思想的提出可以说为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确立的正确的方向, 从那时开始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一直重视这一思想,直至今天,也是今后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思想。而且洋务运动时期还具体的把“中学”和“西学”进行了具体的分类,给近代的大学英语人才培养工作确立的方向同时也奠定了基础。

我国近代的大学教育宗旨也定义为通才,但是此通才非彼通才,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二者之间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德与智上。 对于德方面,中国传统教育与清末大学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但是智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这也是统治阶级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除了儒家经典外,还要掌握中国传统的一些文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而清末大学对于智方面的要求则主要强调学习西方艺能,除了学习中国传统的知识以外,主要掌握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以及语言等等。

清末洋务派开办的大学其办学思想的特点总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通才”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为了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洋务运动的需要, 既是实用知识的需要, 也要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支持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 是光绪皇帝在诏书中就确定了的办学思想。 光绪皇帝在给京师大学批文中就有培养“通达之才”的明确指示。 此通达之才是指既精通中国传统的经学又精通西方的外交、军事、实业、政治的人才。所以,洋务派创办的大学克服了传统教育在思想上的弊端,顺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 第三, 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的矛盾性。 洋务派创办的大学虽然提出了先进的办学思想,但是归根到底培养出的人才是为了大清服务的,是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在本质上还是重视封建纲常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 有很大的局限性。此时的大学是在封建的思想和西方先进文明的冲突中存在。

3.民国时期通识教育发展的理念。 为了能够达到教育通识的目标,高校应该对课程进行有效管理。 在1938年教育部第一次召开了大学课程会议。 会议主要通过了对《文理法三学院各学系课程整理办法草案》,提出了三个整理原则和九点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大学课程进行整改。 通识教育在这些原则和要项中完全展现出来。 在会议研究过后,公布了有关《文理法三学院共同科目表》和《农工商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 其中要求文学院每学期必修科目的总分数在52-56 之间,四年的总学分必须修到132 分之上,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还是比较重视通识教育的。 国文和外国文是基本的科目, 也是非常受重视的,作文必须每周写一篇,并且规定在每学期结束时,严格举行考试,国文考试必须阅读古今书籍和作文写作水平也需达到一定水平,外国文需要阅读各院各系所学习的关于外语文的学科,才能及格,否则还需要继续学习,直到符合毕业的标准,才能毕业。 文学院一直强调“文理兼习”理念,要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任选一种作为必修的自然科学课程,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所谓的共同必修科目表不但是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方面的有效结合,而且对于课程的设置也是非常合理的。 不但重视国文和外国文的学习, 而且也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教育部门所颁布的共同必修科目表为各高校外文系在设置必修课中提供了参考,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已经进入到成熟时期, 外语专业将会进一步受到各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 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理念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式

1. 清末对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1)培养方向。译学馆培养人才的方式通常分为两种方式:一类是外交过程中所需要的翻译人员, 这也是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培训目标; 另一类便是外语教员。 译学馆以中西教育相结合为宗旨,培养外交人员和外语教育人员,不但使他们能够自读西书,而且还能编写文典知识。

(2)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育课程中,外语课程占所有课程比重很大,而且外国文学已经逐渐进行我国课堂中。在每学期的每周36 个总学时当中,外语课就已经占据了16 节,后几年可能会更加增多英语课节。 前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一般以读法、翻译、会话、作文等一些基础的语言训练课程, 但是在后两年先从基本的读写进行开始训练,然后在基础知识牢固之后,进行对文学作品深入研究, 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张心徵等毕业生相关回忆档案显示出,本国籍的教员一般都教授一二年级的英语课程,三年级以上全部由外籍教员进行教授。

2. 民初时期对于大学的外语培养方式。 (1)课程规划。 大学四年对于英语的必修课有很多,比如“基本英文(一)(二)、作文(一)(二)(三)(四)、英汉对译(一)(二)”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英语水平, 同时也为有些学生将来从事英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注重于对于语言的训练, 比较重视技能性和实用性。 而选修课却比较偏重于国外的文学知识,比如诗歌、散文、戏曲等,其实这些文学知识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深入研究,可以开展一些关于用英语讲演外国文学的演讲活动, 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学习英语有着更浓厚的兴趣。 (2)定期开展课外活动。 为了能够使专业更加牢靠,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北京大学成立了各方面与外语相关的学生社团, 举办各种社团活动。 本学期学校各院各系都会组织学生会,学生会组织当然以本系学生作为主要成员,举办一些具有娱乐性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当然外系学生想要参加活动也可以参与进来, 经费需要由各系来提供。 学生会活动可以进行分组研究, 可以邀请著名学者进行讲演或者主办刊物等。活动主要包括: 学术研究和分析活动、 自由讲演辩论活动、戏剧活动等。除了这几类所讲说的学生会社团活动之外,英语系学生还应该成立有关自治型的学生社团,比如各班级之间和各同学之间, 成立学生社团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进行学习英语。

3.三十年代时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对于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要求外语系的学生想要毕业,必须至少要修够132 学分才能顺利毕业。 外语系课程还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具体又分为本系必修、其他系必修、本系选修、其他系选修。

本系必修课程中,包括英语对话、英语作文、第二外国语这三门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其他的都是文学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本系开设的选修课有“英语演说与辩论”还有另外其他文学方面的课程。 所以, 外文系的课程的专业课是比较注重语言和文学的, 但是以文学为主的。为了能够培养出中西方语言兼通的专业人才,中文系和史学系所开设的“中国文学史纲要”和“中国文化史”也已经被列为外文系的必修课之内了。 另外, 学生还需要在其他一些领域选修一些课程,比如中国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这样才能全方面发展。

三、现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首先, 对于开展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应该适当增加一点, 可以进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组成。 首先对公共必修课的课时数进行适当的压缩和减少,特别关于政治理论的课程,不仅占据了很多课时,而且也没有得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所以可以有效的通过压缩课时和进行教学改革等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其次要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进行整改,目前,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很多课程杂乱进行的结合,想要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但课程需要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各个学科的课时应该进行合理的分配。 在这方面上综合性的大学外语专业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学校具有齐全的学科,所以学生在进行选择选修课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另外,外语专业是需要探索文学、语言学、翻译等各方面的语言,以学科教育为最终目标,全身心的投入到人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王正胜,丁素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6).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01).

[3]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04).

[4]王文华.耶鲁大学通识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7,(01).

猜你喜欢

通识外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