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多元性建构

2015-08-15金淑芳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协同素质教育

金淑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一、协同育人教育理念为高职院校发展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高职教育在2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技能培养,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和多变。虽然在高职教育中,与固定职业相对接的技能型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相应岗位,适应工作环境,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单一职业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日后的职业迁移,不利于其职位的晋升和终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趋势下,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技能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实现科学与人文相统一,剔除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短期效应型发展思路,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毫无疑问是高职院校协调平衡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突破与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措施之一。

自1998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以来,全国各职业院校均开展了相应的文化素质教学活动。然而由于早年高职教育以岗位为导向的教育定位,使得文化素质教育成为了专业教育之外的点缀,从教师到学生都并不重视这一教育观念的落实和实施。另一方面,高职教学周期短、学校人文底蕴相对薄弱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相对偏低等客观现实亦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由于办学体制、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在高职院校推行发展文化素质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此同时,社会产业行业却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以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已是势在必行。那么,如何突破桎梏开拓创新,寻求适合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推行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就成为了摆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它的实施,涉及教师、学生以及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1]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可利用的方式方法是多元的,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到专业教学,从校园文化到社会实践都无一例外地需要把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摆在重要的位置,渗透其中。只有如此,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才是全方位的,才是真正能够进入学生的灵魂,对其综合素质培养起到积极作用的育人理念。既然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在其实施过程中就不可能是简单依靠几门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就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而必须协同社会力量和学校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教育工作者共同配合,齐心协力来做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

所谓协同育人,“是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聚能量的有效互动……高职教育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实施的关键是使影响协同育人的主体利用其资源,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这个主题进行有效合作,或者说,组建一个多资源、多功能的教学团队,共享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业成就,以期产生最优化效果。”[2]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职发展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因此,下文拟从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社会实践三方面来论述如何运用协同育人理论多元性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从而探索更好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协同校内外不同领域教育力量,共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3]由此可见,进行人文素质相关性课程课堂教学无疑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

在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面临着人文社科等方面教学力量薄弱的问题。那么如何构建高质量能够满足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发展需求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就成为高职院校顺利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在这里,协同育人教育理念无疑为高职院校拓展思路,变劣势为优势,形成更加灵动多元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最好的教学思路。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办学条件下,高职院校在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在用人体制上打破以专业为单位各自为政的传统型教学模式,打破依靠专职教师而缺乏社会各领域专才引入的办学思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以学科知识的获取为目的,而是注重通过文史哲艺等各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建立更加宏观具有创新精神的思维境界,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其实对相关教师和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背景以及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法,甚至具备高屋建瓴的睿智哲思;要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具有以小见大,融会贯通的知识属性,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认知。要达到这一目标,文化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就必须从学校层面来加以统筹设计和规划,发挥不同部门的教学力量协同育人。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为了保障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体系化以及相关教学推行的能效性,学校层面应成立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进行协调统筹和实施,并从全校教师中选拨相关专业优秀教师承担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其中各学院教授更应该发挥引领作用,针对高职教育特色和文化素质教育目的来设计规划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通过论证遴选,最终形成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在学校内部协同的基础之上,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引入社会不同领域的专才通才,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从而丰富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内涵。

三、协同社会文化机构和行业企业力量,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所谓校园文化,“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4]应该认识到,校园文化不是孤立于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化载体,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也势必会受到周围社会大环境的深刻影响。如果不能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而自说自话地建立所谓象牙塔般的校园文化,这无疑与学生所处的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最终将演变成一叶障目式的校园文化形态而达不到根本的教育目的,也无法引发学生的灵魂共鸣。因此,引入社会文化力量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正能量和先进文化形态将更加有助于他们认知的成长和发展。诸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图书馆、各大媒体机构、社会公益机构、社工组织等都拥有丰富的文化涵养和正能量传递价值,而这些机构和组织作为公益单位也有热情与大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咨询传递。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常态化引入社会文化机构协同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将是改变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校园文化底蕴薄弱等问题的一条较佳路径。

另一方面,“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强校根本,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校企融合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双重身份,而且是提升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力量。”[5]因此,在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始终把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汇其中,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多维度融合的过程,依靠的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协同。首先,应该明确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应简单地通过对企业相关职业技能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还应在教学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以及团队精神等引入到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中,以此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其次,学校还需迎企业入校园,协同企业开展丰富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例如,举办校园文化节,邀请相关企业进行有关行业产业、技术前沿的学术讲座;借助企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媒介宣传先进企业文化;邀请优秀企业家、员工进校园进行演讲,通过真实案例和先进事迹来感染学生。所谓“润物细无声”,在这样多姿多彩、活跃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融入企业文化,才能帮助学生逐渐认知和认同职业教育和职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四、走出校园,寻求社会协同育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6]各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结合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寻求适合自身院校发展的活动加以大力发扬。同时应建立长效机制,以保障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得到充分而深入地实施。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该校启动建设“志愿者之校”,使得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名牌。其实,深圳市志愿者服务活动多年来已经深入人心,“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为深圳市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2011年在深圳市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更是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了深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与城市文化活动的互动中,主动寻求协同育人主体,通过与深圳市义工联合作,探索形成了适合该校发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目前,该校各学院结合各自的专业特长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团队。如建工学院的电器维修志愿服务队、汽车学院的“大手拉小手”志愿服务团队、医护学院的深圳福利中心医护爱心团队、人文学院的“人文合伙人”爱心义演团队、机电学院的莲花山公园环保宣传团队、汽车学院的地铁志愿服务队、媒体学院的“一米阳光”书香传递团队、管理学院的旅游专业志愿服务队、动画学院的“心绘”志愿服务队等。各学院的志愿小分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走进社会、进入社区、服务民众,在努力和汗水中收获了微笑与感谢,更收获了内心的力量和满满的幸福。这种学有所用、在付出中感悟的心灵感受,是在任何一门课程教学中都无法获得的难忘的人生经历。

由此可见,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协同意识,加强与企业、周边社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不同社会团体与组织的全方位合作,找准定位,深入发展,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从而有效增强其社会适应、语言表达、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其开展方式是多元的,教育主体是多元的,育人场所也是多元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综合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理念的核心价值,以高度的主体意识自觉协同社会不同育人主体共同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之路。

[1]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1.

[2]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高等职教,2013,(1):21.

[3][6]教高司[1998]2号.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

[4]朱登胜,俞勇建.五位一体: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与拓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28.

[5]吴高岭,余敏.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多元融合的意义及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3,(5):173.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协同素质教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