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5-08-15潘玉成王彦军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基地电机实训

潘玉成,王彦军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安 355000)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既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更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及“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各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资金、观念等原因,目前很多学校的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习实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作用日益凸现,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则是保障实习实训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基石。本文结合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电机电器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总结本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并提出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除了要有较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外,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分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职业经验与职业技能的获得。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高职教育中突出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质量要求和特色体现[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必然选择

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技能技巧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训练和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操作锻炼,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力保证。要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必须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作为保障,有先进的、高质量的实训设备作为支撑,因此花本钱、花力气建设一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2]。

(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必要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着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技能和职业就业岗位相结合,实践技能标准与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相结合,形成一个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安排既要有验证性试验,也要有设计性、开发性试验;既要有基本技能实训,也要有专业技能实训;既要有职业综合技能训练,也要有专项技能训练;既要有专业见习,也要有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

(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校内实训基地在满足专业实训教学要求的条件下,面向校外其他学校和企业进行开放,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校内的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开展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技术咨询等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并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人员转岗就业培训等社会服务,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有效平台,更好地满足企业产品的转型与结构优化需求,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电机电器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素有“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电机电器城”、“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之誉的福建省福安市。市区及周边地区拥有电机电器企业或相关配套企业1000多家,电机电器产业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是闽东地区首个百亿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认证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努力打造拥有一流实训基地的高职院校。确立了“二三四四”的实训基地建设目标要求。“二三四四”是指两贴:贴紧生产实际,贴近工作情境;三个平台:合作平台、实践平台、服务平台;四个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课堂与车间结合、老师教学生与师傅带徒弟结合;四个提高:学生技能提高、教师科研和技术研发能力提高、教学内容科技含量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提高。

(一)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课体系+实践课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相互交融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建立了与基础课教学体系相互交融的、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养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能力的要求,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知识、能力、职业素质要求融入课程标准中,实现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认证融合,工程案例与理论教学融合,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结合,实现“课程对准技术,技术对准职业,职业对准市场”的原则,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此按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充分论证基础上,使实训基地建设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企业实训环境。

(二)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所在地资源优势,探索与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建设共享性实训基地模式,主动请行业、企业代表参与基地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开展专业与行业协会工学结合管理体系的构建。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为企业进行职工技能的培训、职业技能的鉴定、技术服务、生产等多方面服务的作用。并要加大开展对社会培训工作,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就业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师资培训等。同时实训基地对区域职业学校开放,其开设的实践课程可共享共用实训基地的设备,使实训基地成为其它职业院校和企业共享的资源中心,促进基地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以教学为中心,构建多功能实训基地

在现有实训场所和设备的基础上,新建电机生产实训室、电机检测实训室、电机产品安全实训室、理化试验实训室和技术分析与研发中心等,对内主要满足学生实训教学,同时也为教师技术研发提供试验平台,对外开放对电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将电机电器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培训与技术服务“三体一位”的实训基地,即建成适合闽东电机电器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中心、技术研发与检测中心、技术服务中心。

三、电机电器实训基地建设成效与思考

(一)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增强实训基地功能,有力保障学生实训实习

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电机电器实训基地建设以闽东电机的装配、质量检测为依据,对电机电器实训室进行了全面升级和补充,建成了集实践教学、产品生产、社会服务与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全面提高了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以及真实性、虚拟性和职业仿真程度,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专业实训,实现了把工厂建在校内的目的。该实训基地实现了专业教学与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实训与生产相融合,教学与技术服务为一体,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育特点,增强了专业教学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适应力。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完善实训条件的同时,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零件为载体,基于典型核心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制定《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实施企业认识实习、校内集中实习、企业生产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多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使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带动了专业建设和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电机电器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保障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实训实习提供了一个真实职业环境的“练兵”场所,为创新与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高职教育能力持续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步具备造血功能的有效和长效机制,专业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利用主要合作企业、特别是有深层次合作关系的企业,建设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从企业常年聘请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并为学校承担专业课程(主要是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技术开发合作等,从而形成了一支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达到45%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师队伍,优化了专业师资结构,加强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实现了校企共育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4.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服务区域主导产业

依托闽东电机电器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条件,树立了以科研和技术开发促进教学的理念,提出“扎根企业、资源共享”的技术服务模式。通过电机电器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使得机电类专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以共研课题、共建实体、合作培养、战略联盟等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在企业成立教授工作室,教师在顶岗实践的同时开展为企业进行员工理论知识培训和与企业进行科技攻关的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主动加入福建省电机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该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服务区域电机电器产业集群产业发展。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院校发展的需要,按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做好建设发展规划

以实用、通用、开放、共享为原则,建设具有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真正发挥共享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应坚持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方针,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既要满足当前院校对人才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要,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强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建设的同时,要尽快建立起自我运作、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3]。

2.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内涵建设要同步发展

基础设施条件对实训教学固然重要,但实训教学内涵建设应同步或先行发展,要创新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组织形式也应不尽相同。为此,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积极倡导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要求。

3.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基地建设重中之重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校内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学校要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实训基地及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4.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要不断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实现共建、共管、共赢的运行机制,也是校内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一种形式,既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校内实训基地向生产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可保证校内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5.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技术服务功能

以校外实习基地为桥梁纽带,加强与企业的协作,发挥设备优势、人才优势,优先为挂牌实习企业作好服务。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优秀的师资、先进的设备、畅通的信息,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在专业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的功能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展专业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

[1]曹静.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2).

[2]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3]郑江华,潘望远.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猜你喜欢

基地电机实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泵用电机水润滑轴承选择与应用
关于电机滚动轴承的选择与计算
瞻望电机的更新换代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机隐忧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