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住院患儿行为特征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

2015-08-15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住院患儿儿童

李 玲

(荆州市中心医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长期以来,心理护理在成人护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儿童的心理护理重视不够。学龄前儿童中绝大部分有过生病经历。其中30%的儿童至少住院治疗一次,5%左右的儿童则多次住院。患病对患儿的心身发展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学龄前儿童。轻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重则阻碍儿童正常的心身发展,出现发展危机。危机的出现反过来影响治疗和护理。因此,只有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病后的心理反应有充分的认识,在诊疗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减轻或消除患儿的心理反应,才有可能使患儿迅速康复,早日回归健康群体。

1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特征

1.1 对熟悉环境的安全感:儿童从6个月起,开始建立起一种“母子联结”的关系,一直到学龄前期。在这种以母爱为中心的关系上保持着对周围熟悉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一旦离开妈妈及熟悉的环境就会出现哭闹,拒食等,而与母亲在一起,这些反应会很快消失。

1.2 不断完善的感知觉功能:学龄前期,儿童的心身发展速度很快,内容丰富。随着对新环境探索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感觉与运动功能不断完善。

1.3 行为的自主性与目的性:学龄前儿童开始独立地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并学习判断家庭成员之问的关系。游戏是此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扮演各种角色,模仿成人的活动,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充分的发展。

1.4 自我价值的肯定:学龄前期是儿童自我成长的决定性时期。此时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期望。赞赏则使其产生成功感,自我价值得以肯定;批评则使其产生挫败感,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

2 学龄前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

2.1 分离性焦虑:患儿住院后和亲人及熟悉的环境分开,会产生陌生感,尤其是没有母亲的陪伴,更会感到孤独、无助、失望,加之疾病的痛苦,会使患儿稳定的情感受到冲击。此时,他们更加思念往日的生活,出现烦躁、哭闹、拒食及不服药等现象。

2.2 恐惧不安:儿童住院时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对环境改变的适应障碍。从长期生活的家庭进入医院,面对陌生的医生、护士和其他人群,其安全感明显卜降,不断完善的感知觉功能使其感到不习惯,以往就医的不愉快经历使其安全感受到威胁,导致儿童产生恐惧心理。

2.3 反抗:学龄前儿童住院时,疾病本身(疼痛、发热等)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适,加上一系列的治疗和护理,如输液、肌注、服药等痛苦经历,使患儿对治疗和护理手段产生不满、甚至愤怒心理。由于此期儿童已有行为的自主性与目的性,不仅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使用防卫机制,会以一种“投射”的形式进行反抗,把愤怒、不满转移到家长及护理人员身上,表现为故意喊叫、摔东西、拒绝接受各种治疗措施等。

2.4 行为的不确定性:学龄前期患儿尤其是住院患儿,其意识行为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对患儿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因素则相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多给予积极的诱导和鼓励,从而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减轻分离性焦虑:鼓励父母多陪伴患儿,增加其安全感,减轻其孤独感,满足其恋亲情结。尽量固定一名护理人员,全面负责患儿的身心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关心爱护患儿,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时时事事充满温情。多询问、多关注、多关爱。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以减轻其焦虑情绪,使之尽快适应住院环境。

3.2 消除患儿恐惧心理:要多与患儿父母沟通,了解患儿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以及其表达自己要求的方式等,以便更好地了解患儿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尊重患儿住院前的爱好及生活习惯,使其尽快适应环境,要以患儿能理解的语言讲解住院须知及治疗安排,运用沟通技巧达到与患儿有效的交流,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与抚慰,使其感到安全和被重视,从而消除恐惧心理,尽快地接受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

3.3 稳定患儿情绪,消除对抗心理:利用沟通技巧向患儿解释住院的原因,治疗的措施以及应遵守的制度。告诉他,是细菌、病毒这些“坏蛋”使他得的病,不治疗会导致不良后果。现在,我们必须输送“武器”去攻打体内的“敌人”,这就是打针、输液、服药等。虽然有点痛苦,但象你这样聪明又勇敢的孩子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困难。治疗、护理时,应尽可能地尊重患儿的意见。比如,输液部位的选择等。这样会消除他们对医护人员及治疗措施的反感情绪,最大限度地配合治疗,且不会出现反抗行为,从而顺利度过住院期。

3.4 正确诱导和适当鼓励:学龄前期儿童行为受环境影响较大,要进行积极的诱导,让患儿观察其他配合治疗的小朋友在接受治疗时坦然自若的表情,并利用其争强好胜的心理,夸奖患儿“勇敢”、“听活”、“是其它小朋友的榜样”等,鼓励患儿勇敢地接受治疗,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4 小结

患儿住院后,在得到良好的疾病护理的同时,还必须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患儿身心的早日康复。一般来说,生理方面的欠缺较易弥补,而精神方面的创伤有时却影响较深,甚至可以影响到日后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护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努力探索更加科学的心理护理方法。要具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仁慈博爱的情怀,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有不同疾病的住院患儿得到良好的心理照顾和心理护理,并使他们在住院治疗的环境中仍能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

[1] 戴晓阳.护理心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4

[2] 朱博平.心理护理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40

[3] 袁展文.儿科护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70

猜你喜欢

住院患儿儿童
妈妈住院了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