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江堰

2015-08-15郭松义

河北水利 2015年6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李冰岷江

郭松义

李冰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位于长江支流岷江从川西北山区峡谷进入平原的交接点上。该堰古时叫做湔堋、湔堰或都安堰。唐代称楗尾堰。都江堰之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

在都江堰未增修建前,成都平原地区经常水患不断,原因是当岷江水流穿越上游崇山峻岭时,水势湍急,一旦进入平原,流速减缓,随水夹带的泥沙便沉淀淤积下来,时间一久,堵塞江道。因此,每当夏季暴雨,岷江水势猛涨,平原地区就要泛滥遭灾,可在其他少雨时节,却又因枯水而发生旱灾。鉴于此种情况,大概从很早时候起,人们为了开发成都平原这块富庶宝地,便不断与水展开斗争,并陆续兴修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

公元前301年,秦昭王派司马错统一蜀地,接着又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能知天文地理”。当他来到四川后,便了解到岷江为害的情况,决心要彻底整治,以拯救民生。为了摸清岷江流域的水文地质情况,他从成都出发,经郫县到湔氐(今都江堰市),沿途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最后选定在湔氐修建堤堰。应该说,这个点选得好极了。因为从地形来看,成都平原好像一柄摊开的折扇,金堂、成都、新津是一线排开的扇面,它们向北逐渐收缩,到湔氐也就是今天的都江堰市,则是扇柄的转枢。扇形灌区全部面积约3500km2。控制了引水枢纽,也就掌握了除害兴利的关键。

李冰兴筑都江堰,约在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3个部分组成。鱼嘴也叫分水鱼嘴,古称湔堋,形如迎着岷江水流的鱼头前部。鱼嘴后筑金刚堤,并分内堤和外堤。金刚堤把岷江一分为二:靠东的是正流,叫外江,起排沙、泄洪作用;靠西的叫内江,是岷江支流,主要起灌溉、航运的作用。飞沙堰连接堤坝和离堆,与堤坝连成一条直线,其高度又低于堤坝,是用竹篦编成直径3尺、长10丈的竹笼,装上卵石 ,堆在水中而成。飞沙堰是排沙溢洪最关键的工程。每当内江水流过大,水位上涨时,过量的水便溢过飞沙堰,排入外江,从岷江正流通过,同时也带出了泥沙。在正常水位情况下,内江水则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田地。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水流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因形如瓶口,故后人称之为宝瓶口。进入宝瓶口的水流量始终维持在每秒700m3左右的水平,可做到少雨干旱时灌区不缺水,大水不成灾。

为了能及时准确地测量到水位高低,李冰还在内外江分流处的鱼嘴做了3个石人,立于水中,要求宝瓶口引水时,枯水时期石人不露足,盛水时期石人不没肩。这是中国见于史籍记载最早的测水标尺(水则)。人们可以从石人身上看到水位涨落,以及水位是否接近警戒线,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此外,李冰为了把从宝瓶口流出的水引到成都平原,还开凿或加宽加深了柏条河和走马河等河道,以利于航行和灌溉。

由李冰规划兴修的都江堰,是一项结合防洪、灌溉、抗旱、运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它成功地解决了分水、引水、排沙和稳定地供应平原地区灌溉水量等许多复杂问题。在这项工程中,李冰选择堰址之科学,设计之巧妙,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很高的水平,是值得大加赞颂的。东晋人写的《华阳国志》里,具体地描述了自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的富庶景象:岷江上游的竹木等山货,从此可顺流而下,功省用饶;引入的渠水则满足了开辟稻田的需要,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不但如此,都江堰还能旱则浸润灌溉,雨则闭塞水门外泄,做到了水旱听从人的使唤,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由此,天下人都漾慕地称呼成都平原为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美称是与李冰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后人称赞李冰的业绩,寄托追思之情,在传说中加入了不少神化的内容。各朝政府为顺应民心,也不断封赠头衔,还立庙祭祀,使李冰成为深入人心的神一样的人物。

都江堰工程的具体位置和建筑规模在后来的维修续建中曾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规制,在李冰时代已经奠定了。

历代对都江堰的维修

自李冰创建都江堰工程后,历代官民为了保护这块天府之国的美地,不断投注力量对都江堰加以维修和完善,使这项工程的经济效益持久不衰。直到今天,都江堰水利枢纽仍在发出耀眼的光芒。

从历代情况来看,都江堰的维修一般都由当地官府出面,负责征集民夫,或派银雇役进行,同时也设置专官以加强管理。像蜀汉时设有堰官一职,晋代则有“晏官令”,宋朝政府以永康军兼领堰事,明朝置水利佥事,清代改称水利同知。他们的任务是督察维修都江堰。现在屹立于都江堰市境内岷江上的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配套工程,就是后来各朝陆续增设扩建的。

在都江堰工程中,鱼嘴突出于岷江江心处,为内外江分流的尖端。连接鱼嘴的金刚堤因受湍流夹击,也是险工地带。为了保护鱼嘴和堤防的安全,历代官民都付出了智慧和劳力。宋代曾设计了一种状似象鼻的堤堰式样,共长70余丈,以加固护堤。元代四川肃政廉访司佥事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造了一只大乌龟,穿在铁柱上,当作镇水之用。后来明代人又铸铁牛两头,共重67000斤,分作人字形,埋入靠近鱼嘴的两旁,以迎接水流的冲击。清代更进了一步,将堤堰包上大石,再用铁锭联扣,灌上灰油,使坚固无失。

由于岷江经鱼嘴进入内外江后,水势渐趋平缓,上游夹带的泥沙和沙卵石逐渐沉淀,时日一久,河床增高,分流失去作用,就会影响全局,所以必须定期疏浚江道。每到冬春枯水时节,官府便组织人力,挖沙取石,以保持内外二江道的通畅。施工顺序是先截断外江,待沙淘净后,再修内江。每次挖掘的高低、阔狭、深浅,都有严格的规定,不敢任意更改。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终于总结出假托李冰所作的六字口诀。这就是“深淘滩,低作堰”,并把它刻在石头上,作为治水的准则。淘挖的深度,宋人曾埋石马当作标记,后来元明两代又埋有铁板,清人则竖立了铁柱、铁桩。堰,指的是用作排水泄洪的飞沙堰和后来增修的人字堤。所谓“低作堰”,就是说堰的高度必须限制在金刚堤以下,一有堆淤,随时疏理。至于“深淘滩”,就是前面说的定期疏竣江道。到了清末同治年间,灌县知县胡圻根据历代的治水经验,编了一则三字经说:“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楗。砌鱼嘴,安羊圈。立 湃阙,留泼罐。遵旧制,复古埝。”后来又有人作八字格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无论是六字口诀、八字格言,或者是治水三字经,都是千百年来人们在营建维修都江堰工程中创造总结出来的。它通俗易懂,便于遵守,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治水中的无限创造力。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李冰岷江
岷江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李冰与都江堰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岷江行(外一首)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