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政府政务传播研究

2015-08-15侯伟鹏

新媒体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政务信息舆情政务

侯伟鹏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710016)

1 政府政务在新媒体渠道中的信源

政府新媒体平台的发布内容目前主要是对常规媒体部门的资源整合和推送,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新媒体平台的新闻生产功能比较弱,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介质功能更加突出。这种政务性质的新闻通告在新媒体上的整合和集聚可以很好地扩散甚至是二次传播,一方面有益于政府的统筹和集中发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产生多种媒介渠道的协同效应。此外,在新媒体渠道中,政府政务传播的纵向贯穿更加显著,表现在低级政府部门对上级政府部门政务传播的扩散更迅速,响应更及时。

2 新媒体渠道中的政府舆情采集

新媒体渠道给政府及时回应舆论关注和亟待了解的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微博是最常见的公众情绪表达媒介,政府舆情采集的信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微博。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积极的舆情监测,对公众的质疑和情绪予以合理的回应可以起到有效疏导舆情的作用。在一些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处置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微博不仅是政府政务发布的渠道,还是政府和民意沟通的窗口。大众传播模式中,政务讯息到达受众群体一般意味着信息传播的终结。但在新兴媒介渠道中,这种终点同时又是受众反馈和新一轮人际传播的起点。转发和评论不仅满足了受众自我表达的需要,也是公众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同时由于新媒体用户的高粘性,受众对于也参与政务传播的热情也会不断加深。

3 政务信息的新媒体传播渠道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11月30日,全国地方省份政务微博开通率达到70%以上。中央国家机关官方微博累计覆盖超过2.3亿人次,微信推送内容超过1万次。全国政务微信公众号推送300多万次,累计阅读量超过15.3亿次。政务APP的下载主要以民生资讯类为主,其中公安服务类APP的下载量比较突出。[1]新媒体在政府政务整合传播中的功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放异彩,发展最为迅猛的当属政务微博,从以北京发布、上海发布等省市级官方微博及时在线公布政务和回应公众疑问,到微博推动全民反腐与政务监督,再到“净网行动”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都体现出了微博强大的政务服务能力。微信政务服务能力的凸显是对政府政务微博功能的衍生和补充,借助强关系推送网络和高效的消息送达,触发互动和二次传播,以强大的辅助功能将网站的一些服务嫁接到微信平台上,从而达到方便普通群体接触政府政务的目的。以主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相关理论著作的政务及理论传播软件“学习中国”等政务APP,[2]集政务展示、政府形象传播、理论和知识传播等功能于一体,是促进政府和大众有效互动和沟通的新兴渠道。

4 政务信息在新媒体渠道中传播的特点

议程设置在政府政务传播中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对政府政策透明、舆情疏导、对突发性事件的及时发声以及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新媒体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到达率高的特点。在舆情疏导方面,新媒体能帮助政府具备分析和监测舆情、及时辟谣等。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上,新媒体往往能够填补传统媒体的空位。但是要注意到,以新媒体为源头的即时报道往往存在信息掌握不全面、甚至是信息错误的风险。除此以外,政务新媒体对突发事件经常采取正面报道的处理方式也容易激化矛盾,使政府成为众矢之的。3月18日晚,国内各大主流媒体通过新媒体渠道对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逝世的报道被证实是假新闻、在尼泊尔发生强震后,4月26日微博认证“新华网视点”和“人民网”的微博都发布了“只要持中国护照,不分有无机票均可登机”的消息,但随后也被证实是假新闻。由此可见新媒体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也存在事实失真和误导大众的可能,这就要求政务新媒体的运营者不断提高新闻素养,尽量减少和避免假消息的流出。在政务新媒体渠道中,公众向平台的反馈也是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务平台通过组织投票和提案征集活动,进一步将大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老百姓通过政务新媒体平台,更加方便有效的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检举权、投诉建议权等,也为党和政府反腐的深入提供了助力。

5 政府政务信息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守门人

在政务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有一个衰减和强化的过程。一方面,对于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政务信息,受众会进行筛选和过滤。这样,一部分信息的就会减弱和淡化。一部分信息会得到强化和二次传播。具体而言,受众从弱关系的微博渠道和微信推送渠道得到的政务讯息经由强关系的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的分享和讨论,传播效果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个过程,也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开辟了新的通道,新媒体也正在涉及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3]在互相的交流与讨论中,一些不足之处得到放大、发酵进而通过新媒体渠道反馈到政府的信源端。这样,政务信息的传播也能实现良性互动。由于新媒体受众对于政府的政策传播具有强制性介入的特点[4],不同于大众媒介和网络,负面的信息可以在政治的干预下得到淡化。新媒体渠道尤其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生态具有一定的泛自由化和私密性,一方面政务新媒体要对与公众舆情有强烈的嗅觉,提早发现、及时疏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政府形象的正面传播和展示。

[1]2014年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EB/OL].新华网,2014-12.

[2]“互联网+”成热点议题 习近平重要讲话APP上线[EB/OL].人民网,2015-4.

[3]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2).

[4]韩为政.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对政策传播的强制性介入[D].郑州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政务信息舆情政务
山西省交通运输行业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开放的挑战与思考
政务云上看政情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消费舆情
舆情
纵深推进 提质增效 推动国土政务信息公开迈上新台阶
舆情
舆情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连续3年获国土资源部省级测评前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