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新视角——《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例谈

2015-08-15福建省闽清县城关小学林银清

学苑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小兴安岭语言文字人文

福建省闽清县城关小学 林银清

2011 年颁布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强调,使“ 语用”这个词在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受关注,语用理论的引入也成为语文教师提供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新视角、新方法。如何从关注语用的角度进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寻找最佳方法。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已教过好几轮,每次都是按部就班。随着语用理论的引入,当我和老师们再次对这篇课文进行磨课时,在指导老师的提示下,我们从以前过于关注文本内容的窠臼中跳出来,对这篇老课文进行了新的解读与探索。下面,我就结合这篇课文,谈谈如何从语用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一、解读单元的人文专题,抓住“ 美”

我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指出:“ 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因此,读懂一篇课文的人文内容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基本能力。教师要做好指向语用的人文内容的正确解读,让学生进行指向语用的多层次地阅读。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编排一般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人文专题,指出单元学习的课文或人文内容;一条是暗线,即语用专题,指出单元学习的语用内容。一般地说,某些人文专题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会连续出现,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理清某一人文专题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在点子上。

《美丽的小兴安岭》所在的第三组教材,是围绕“ 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学习本课,教师使学生不仅了解祖国山河的景物美,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从“ 巨大的宝库”中感受小兴安岭丰富物产的价值美,不让美停留在表面,使小兴安岭的美具有内涵,从而更深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引导学生以自我探究的方式来层层感悟小兴安岭的美,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读题赏图,初步感知“ 树美”。

抓住题眼,让学生与文题进行对话:美丽的小兴安岭到底美在哪?在这样的质疑中,欣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的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大饱眼福。在精美的图片中欣赏到祖国美丽的小兴安岭的风光后,我再及时设疑:小兴安岭的美集中体现在哪种景物上,(树)从而梳理出“ 树”这一条中心线索。

2.走近小兴安岭,品树木之美。

(1)四季树木不同的美。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树木的句子,细细品味不同的季节小兴安岭的树木展现出的不同的美:春天的树是一种抽绿的美,夏天的树是一种茂盛的美,秋天的树是一种缤纷的美,冬天的树却是一种积雪的美。

(2)地广树多的美。

在引导比较四季树木不同的美之后,回到第一自然的品读,从树的数量多、品种多、占地面积广三个方面品味小兴安岭地广树多的美。

3.走进小兴安岭,赏周围景色美。

小兴安岭的美不仅仅在树,林中周围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学会让孩子们继续赏读树木之外的周围景色美。

4.课外阅读,拓展“ 美丽”。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本课的结尾我提供给孩子几个小兴安岭的网址,让孩子们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在这些网站上,他们可以得到更多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

二、解读单元的“ 语用”专题,运用“ 美”

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人文内容的教学,实现语用教学的目标。为了凸显课文教学的语用核心,对单元专题的解读,在关注人文的同时,更要重视“ 语用”。用这个理念来引领单元导语的解读,就可以获得人文和语用之间手段与目标关联的一个整体。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质兼美。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值得学习和实践的写法很多。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全部引导学生去关注到,这时就应该选择最具有文本特色的“ 语用点”下手,而语用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学段的语用要求、《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和课后题的分析,我把这课的语用目标确定为:1.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

1.抓重点词句。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阅读要“ 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的确,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细细揣摩、领悟,就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长此以往,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就会游刃有余。这篇课文语言特别丰富生动,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适宜反复品读、背诵积累。

如:“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一句教学。

“ 抽出”“ 嫩绿”就是两个值得探究的好词。“ 抽出”一词从两方面引导理解:一是通过欣赏春天树木抽枝图,再现一根根枝条如一支支利剑般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景象,从而理解“ 抽出”用词的贴切;二是用比较法来理解这个词,“ 抽出”的意思是长出,句中嫩绿的叶子就是用“ 长出”,因为枝条与嫩绿的叶子相比感觉更要有力气,而且也避免这句话“ 长出”的用词重复。“ 嫩绿的叶子”是春季景色的特征,我让学生自由说出春天丰富多彩的各种绿色的词语,这样设计既是对词语的拓展、积累,也对比出嫩绿是春天刚长出的叶子,非常鲜嫩可爱,要读得亲切柔和,与“ 抽出”读得有力快速形成对比。

2.抓修辞手法。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就包括了修辞知识,这一要求指出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修辞知识,是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也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一种途径。这篇课文运用许多生动传神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这正如“ 人是马,衣是鞍”,有了比喻和拟人的修饰,文章就会充满感染力。

3.抓精巧结构。

这篇课文思路非常清晰,段落分明,共有六段,中间四段按照四季顺序紧紧围绕“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进行了详细介绍。每段都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景色。因此,此文有利于引导中年级学生感悟组段方法。在学完课文的结构与写法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小练笔:抓住季节的特点进行观察,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课文的结构与写法,写一段话。这既是对本文学习的一个反馈,也是语言积累运用的一次实践。

4.抓经典写法。

优秀的文本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有的写法非常独到。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就用了“ 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事物的一个特点”的表达方法,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写小兴安岭的树有什么特点?(树多)

(2)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 数不清”说明树多,省略号表示树的品种多,“ 几百里连成一片”“ 绿色的 海洋”又说明树占地面积广。)

(3)有感情的朗读,读出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的壮观的景象。

(4)课件出示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图片,让学生抓住书多的特点进行说话练习。

“ 我们学校图书馆,有____,……,____,就像____ 的海洋。”这样,在“ 读”和“ 说”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就训练了“ 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事物的一个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师就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语文教材就是范例。当我们看到每篇精选的课文时,该如何凭借这些“ 例子”带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双“ 语用”的眼睛,把“ 语用”作为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视角,那样,我们的解读水平、解读角度、创造性思维的设计会成为语文教学亮丽的风景线。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陈先云.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在“ 2013 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总结发言

猜你喜欢

小兴安岭语言文字人文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小兴安岭东安—乌拉嘎地区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
小兴安岭重点林区食叶害虫种类调查与多样性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低山丘陵区云冷杉林生长状况与土壤性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