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模式探讨

2015-08-15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研讨理论课小班

李 祥

(南京审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1815)

不断探索和创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各有目标和要求,但都具有导向性、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基础性、理论性、抽象性、思辨性是其共同本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既需要紧密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需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和规律。

一、“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施基础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极快,规模迅速膨胀。因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等,高等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在校生数量增长迅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升,高校生师比率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长速度不及学生增长速度,师资力量捉襟见肘,小班化教学困难重重。在保证甚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基础上,我们探讨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就是将传统的大班教学与小班讨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其中,大班授课着重把握课程重点难点,以讲授理论为主,小班研讨紧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讨论问题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实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要求。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同学们能够听清、听懂基本知识和道理,而且能够把知识和道理说清楚、讲明白。如果仅仅满足于我讲你听、我讲你记、我讲你背,一味地灌输知识和道理,而没有机会大方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显然不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今天的学子学业有成后一定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如果在该讲话的时候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他将丢掉机会、发展机遇乃至前程。其实,说要比听更重要、更困难,因为在表述之前,必须进行思考和准备,对要表达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甚至对受众对象的反应事先要有所考虑并做出应对预案,这是一个更为复杂和系统的过程。现代需要的人才应具有卓越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培养学生具有这些能力的光荣使命。如果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和利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他们走上社会后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否胜任所从事的工作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第二,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作支撑和保障。一是主体间性理论。事实上,教育教学活动由师生双方共同实施,是师生相互作用的交往过程。其中,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起引领和导向作用,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教师主体性发挥的目的和动因,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交往理论揭示了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外部世界,在主体间建构起了交往共同体,形成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交往活动的重要形式。其中,新的交往形式不断出现,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不断生成,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不断形成。二是角色互换理论。角色互换要求受众打破并放弃被动角色思维和行为定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和风采。不论是在大班授课还是在小班研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师生角色互换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也能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将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全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三是灌输理论。对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来说,科学理论学习和接受往往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对于90后出生且大多是独生子女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不会自发形成完整准确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不会自发形成系统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因此,大班集中授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他们认为有意思或感兴趣的信息,但其中大量信息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没有帮助甚至有害。如果我们不大力加强大班授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就有失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好时机的危险。

第三,符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大班教学模式古今中外普遍存在,而且那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风趣幽默,能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教师的课堂,不仅座无虚席,而且往往掌声不断,这样的老师经常被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大班教学有许多优点优势,能集约多种资源广泛快捷传播知识,尤其是优质课程、优秀教师容易被发现和宣传。所以,对于大班授课模式我们应接受它、包容它,应研究它、开发它。同时,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有限的优质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少数名校,因此,中小学生学习强度大、升学压力大,应试教育现象严重。这就使得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产生松懈情绪,无法尽快适应大学阶段自主学习要求。如何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因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之一。通过小班研讨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中学阶段通过老师讲授获取知识的单一方式,使学生学会收集、分析、研判资料信息,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拓学习思路,提高学习能力。

第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并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作用发挥。大学教育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学生能不能认真分析问题、及时提出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是涉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大班授课有利于教师有系统分步骤开展教学,着重讲授课程的理论体系、重点难点、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等,坚持用正确方向导引学生,用科学理论吸引学生。但大班授课教师无法及时平等且有针对性地与同学们沟通并及时给予指导,这方面的缺憾由小班研讨弥补。小班研讨是教师全程参与、面对面有针对性指导的思想沟通过程,也是教师人格魅力展现、感染学生的过程,有利于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思想疑虑。小班研讨形式灵活多样,能够联系国际形势变化、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以及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训练思维、建构知识,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和针对性。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和程序

作为一种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潜在优势,必须关注其具体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各环节设计安排中,研讨前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主题设计是前提和基础,研讨中教师细致耐心投入与正确指导总结是核心和关键,研讨后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索提高是目的和保障。

(一)研讨前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主题是前提和基础

从实际情况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但要想真正取得实效,让学生受益,课程教学团队必先科学合理构建指导教师队伍,要求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而且要有责任感和爱心以及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同时要精心设计研讨主题。主题设计应以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线,紧密围绕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要设计一整套与“大班授课”相衔接、相匹配的“小班研讨”题目和案例。这些素材既可以从教师中来、从教材中来、从专家中来,也可以从对大学生的调查中来。主题设计范围相对要广,要了解同学们对研讨时间的安排及主题调研时间长短等。研讨活动每2至3周安排一次较为恰当,频率不宜过高或过低。对于研讨内容,为了避免过于分散或马虎应付,教师应事先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如教材相关内容学习、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确定“小班研讨”主持人和记录人等。人员分配每组人数不宜过多,并且每次讨论应作适当调整,以保证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在相互争论中碰撞出思想火花。

(二)研讨中老师细致耐心投入与正确指导总结是核心和关键

在与学生近距离的“小班研讨”过程中,能否科学应对、正确引导讨论中出现的各种观点和看法,能否真正帮助学生构建起健康文明的精神家园,指导教师很重要。首先要遴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教师,同时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组织培训,安排他们事先集体学习讨论,共享资料文献,研判学生们的兴趣点及思想动态。研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将主题发言、精彩点评和自由讨论结合起来。主题发言须观点明确,有案例或事实佐证,且将观点与材料充分结合,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主题发言结束后演讲人及小组成员应接受全体学生自由提问和咨询,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问题、发表感想,但要注意把控学生们的发言,建设性意见与批评、对问题的分析和疑问等可以畅所欲言,但对于无根据的抨击和否定必须及时制止。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的中间插话应起到穿针引线、回归主题的作用,总结点评和答疑解惑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实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和认同,澄清模糊和错误认识。

(三)研讨后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索提高是目的和保障

研讨环节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对研讨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既要形成关于研讨问题的知识体系,包括基本知识、主要观点、相关结论、存在问题等,也要明确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否继续研讨,研讨内容和方法还需要做哪些调整和改进等。同时指导教师还要认真了解并仔细分析学生们填写的研讨总结表,保证学生们在研讨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总结,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把握研讨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成绩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互动式教学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参与程度与课外实践等。总之,研讨总结要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社会真善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主动探寻真知与规律,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等。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是一个既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又融科学性、过程性和合作性于一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同一课程教师团队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也要求学生组成共同体,协作完成任务。

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中大班与小班不同形式的交错开展既可以避免单一学习方式的疲劳感,也可以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既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感知科学理论魅力,也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虽然“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形式不一、各有侧重,但它们却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真正达到“进头脑”的目的是其共同本质要求。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既符合青年学生思想特点与实际,又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目的和要求。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有益而且十分必要。

第一,“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要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时事评论、课堂问答等方式,紧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兴趣,释疑解惑,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锻造,对高效实现学习目的、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具有决定性作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既能克服小班的不足、发挥大班的优势,又能克服大班的缺陷、发挥小班的长处。这种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既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高度的政治觉悟;既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的立场。

第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既能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又注重学生提出和讨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青年学生具有明显的特点,他们富有朝气、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个性十足、表现欲强,在知识结构、观念视野、民主法治等意识方面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他们开放程度高、思想敏锐易变、个体意识强,主体性、独立性、多样性是他们身上明显的标签,他们追求自我感受和合理利益,追求自我支配和自主决策,追求自立自强和自我实现。大班教学往往偏重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容易因形式单一和内容与实际差距较大而无法发挥主观创造性,而小班研讨将整体教学转化为个别教学,通过结合新闻事件、热点焦点话题以及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的讨论,为他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平台,调动他们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为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反思自我、感悟人生提供全新视角。参与互动式教学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流,既不是教师唱独角,从头至尾“满堂灌”,也不是单纯的学生唱主角,“天马行空”,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课前开展探索性、互助性学习探讨,课堂以演讲、讨论、辩论等方式深入交流探讨,符合青年学生特点和实际,有助于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更加成功、出色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第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有助于塑造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与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大班授课”因时空等条件限制,教师无法具体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表达思想看法的机会,学生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学生的困惑和疑虑经常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厘清。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理论欲转化为学生的信仰和自觉,应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深刻重大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正是运用社会发生的鲜活的新闻事件和学生身边的人与事展开讨论,既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教学情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直面自身存在的理论困惑和思想疑虑,由外在被动教育向自我主动教育转化,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验,深刻理解讨论主题的本质,加深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开阔的视野,也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平等沟通、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营造真实可信、气氛活跃、融洽和谐的教学情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

为了在实践中更好践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育教学模式,更大程度发挥其育人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对“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的认知与把握,相关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的设立与保障,指导老师的聘用、选拔和培训,教学管理部门在工作量计算、教学资源保障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等。

猜你喜欢

研讨理论课小班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