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山界》教学设计

2015-08-15◆郭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乐观主义长征赏析

◆郭 璇

(白城经济开发区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教学重点:

1.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感悟红军长征的乐观的精神。

2.赏析重点语段及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一、教学过程

导入: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这座山的呢?让我们重回历史,走进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课文的基本六大要素。

展示:时间:第一天的下午~第二天的下午。

地点:山脚下以及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战士。

起因:红军翻越老山界。

经过: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翻山的胜利。

(二)简要概括本文的内容。

汇报:红军翻越老山界。

三、赏析课文深入理解

(一)文章一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几个层?

明确:课件展示:

分段:

1.第1 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2.第2—32 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3.第33 段起因:成功翻山。

(学生讨论文,各抒己见,自由汇报,教师点拨)

四、深入探究

(一)第二段中“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思考:为什会“走不动”呢?

(二)“走不动”是因为路程艰难道路崎岖,表现了红军所面临行路难的困惑。

(三)在第三段开头就做了交代,“这是一家瑶民”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突出了红军的本质。

(四)找出课文中表现出情感变化的段落并分析。

明确:从词语上找“惊惶”“哭起来”“道歉”“欢喜”。突出课文的中心意思。

(五)这些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些描述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精讲美段

(一)赏析课文12~20 节。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第12~20 节,看一看12~20 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描写路上的奇观。

(2)路上所见有什么特点?

明确:描写了眼前的、脚下的山的特点。

眼见:火把——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山势——绝壁、陡峭。

(二)赏析课文23 节。

(1)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第23 节,看一看23 节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观赏夜景。

(2)这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

(3)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4)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山峰”比喻成“巨人”,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5)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在表现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三)12~23 段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表现了红军在艰难长征的过程中越险越勇、越难越能激发出红军战士奋发的精神境界。衬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六、巩固练习

练习(一)依据表格要求填空并说明翻越老山界的简单经过。

复述简单经过: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准备翻越老山界,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队伍走走停停,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表现了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

练习(二)课文学完了思考一下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描写的。

明确: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文章脉络十分清晰,由此看出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同学们在写记叙文时效仿应用。

七: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部分章节。

九、板书

老山界

作者:陆定一

行路难——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总结: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猜你喜欢

乐观主义长征赏析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乐观主义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单独中的洞见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乐观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