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作市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

2015-08-15韩艳红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全蚀感病焦作市

韩艳红

(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5)

焦作市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高产区和小麦种子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6.7万hm2左右。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河南省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具有传播快、危害大、难以根除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小麦种子的频繁调运,小麦全蚀病在焦作市迅速发展,危害逐年加重,对该市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迅速摸清小麦全蚀病在焦作市的发生、为害情况,该地区植保部门开展了小麦全蚀病发生现状调查。通过大田试验,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防治技术措施,应用于生产,收到了良好效果。

1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特点

1.1 发生症状

小麦全蚀病由小麦顶囊壳菌引起,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主要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感病后地中茎首先变黑,但不腐烂。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苗期感病,轻者地上部呈侏儒状,叶色变黄,重者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分蘖期感病,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稍矮,基部黄叶多;拔节期感病,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似干旱缺肥状。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茎基部形成 “黑脚”。

1.2 发病条件

1.2.1 耕作措施

小麦早播、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加重病害发生。适时晚播可减轻病害,小麦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16℃,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有效侵染期,减轻病情。实施少耕或免耕,能降低土壤透气性,可减轻发病。

1.2.2 营养条件

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缺乏有利于全蚀病发生,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是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施用磷肥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减轻发病,减少白穗,保产作用明显。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能明显减轻发病。

1.2.3 土壤条件

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病害较轻。中性或偏酸土壤发病轻于偏碱性土壤。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

1.2.4 气候条件

冬前雨水大,冬季温度偏高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下茬小麦发病。

1.3 危害程度

小麦感染全蚀病后,根系被破坏,对养分、水分输送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导致分蘖减少,植株矮小,穗数、粒数减少,粒重降低,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发病田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全蚀病一旦发生,极难根治且对产量影响较大,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据介绍,冬前和返青期感病可减产71%~73%,抽穗期感病可减产47.3%~50%,灌浆期感病可减产26%~29.7%。此外,小麦全蚀病的寄生范围很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玉米、水稻等多种禾本科作物。

2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动态

小麦全蚀病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焦作市,最初在焦作市南边沿黄滩区点片发生,然后逐步北移侵入平原地带,2000年后蔓延速度加快,危害加重。

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小麦全蚀病发生211hm2,分布在5县15个乡镇26个行政村;2006年发生1 460hm2,分布在6县市29个乡镇187个行政村;随后几年发生面积缓慢增长,于2011年达到高峰,发生2 445hm2,分布6县29个乡镇。随后发生面积快速下降,2012年发生1 602hm2,分布4县市23个乡镇;2013年发生1 336hm2,分布5县26个乡镇;2014年发生857.6hm2,分布在5县22个乡镇。发生程度也呈逐年下降态势,2014年调查全市重发生 (白穗率在20%以上)田块仅有5hm2。

3 小麦全蚀病防治对策

3.1 保障措施

3.1.1 政府主导,财政支持

各县市政府专门成立小麦全蚀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防控资金、物资、防控措施的落实和督导。2006年县市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17.6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36%,县财政投入64%;之后每年财政都对全蚀病防控资金预算列支,确保防控资金落实到位。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有力推动了小麦全蚀病封锁和防控工作的开展。

3.1.2 加强检疫,封锁源头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从源头遏制小麦全蚀病的发展蔓延。一是加强小麦种子产地检疫,病区不得安排种子基地。二是加强调运检疫,落实备案制度。不得在病区引种和调出。三是开展检疫执法检查,打击违法调运事件。最后做好除害处理,凡种子田必须用有效药剂对繁殖材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否则不予检疫。

3.1.3 技术指导,宣传培训

各县市成立以植保专家为主的小麦全蚀病防控技术组,负责制定封锁和防控方案,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对基层农技员,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对防控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和督查,确保防控效果。

3.1.4 试验示范,科学防控

2006年焦作市开展小麦全蚀病防控试验研究项目,2007年试验数据显示,进行土壤处理、拌种、生长期喷施农药的试验区,小麦全蚀病的防效达到87.7%。综合防控示范区平均防效达68.4%,单产净增116.5kg/667m2,投入产出比1:8.5,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来,该市的试验示范始终没有停止,2013年,孟州市与省植保站检疫科、省农大合作,在发病较重的南庄镇青龙村进行了防控小麦全蚀病实验研究。通过试验示范,为该市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也为群众自觉防控树立了榜样。

3.2 技术措施

3.2.1 农业防治

重病区轮作倒茬,改种蔬菜、棉花、油菜、春甘薯等非寄主作物。平衡施肥增施有机底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当迟播等。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减轻全蚀病发生。

3.2.2 化学防治

重感病区,麦播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kg/667m2,加细土20~30kg,翻耕后均匀撒施再混土,进行土壤处理。药剂拌种:用2.5%咯菌腈20ml/667m2加3%苯醚甲环唑10g/667m2加水250ml混合后,拌麦种10kg。药剂喷洒:小麦返青拔节期,用12.5%烯唑醇30g/667m2根部喷洒2次。

4小结

通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农业部门连续多年的治理,小麦全蚀病发展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焦作市小麦生产连年稳产高产,2014年该市夏粮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夏粮生产 “十二连增”。同时也看到,目前该市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仍有667hm2,这就注定与全蚀病的战斗是一场持久战。要把 “全省重大疫情的监测治理和消灭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落到实处,突出植物疫情防控的政府行为。只有充分认识小麦全蚀病防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才能最终消除小麦全蚀病。

猜你喜欢

全蚀感病焦作市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烟蒜轮作对易感病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骄傲的汉字
当上演员的小鸭子
小羊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焦作市
野生猕猴桃实生后代株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及果实品质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