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琼粤海洋经济发展与南海合作开发

2015-08-15

新东方 2015年6期
关键词:油气南海海南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博士)

引 言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资源顺序的不断变迁,如今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党中央、国务院近些年来高度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已首次将海洋经济单独成章,并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进行部署,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已成为新的国家战略。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4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59936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3561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4325亿元,涉海就业人员3554万人。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琼粤两地背腹南海,两省的海洋经济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琼粤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一)海南海洋经济发展

2009年12月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并提出六大战略定位,其中之一为建设“南海资源开发与服务基地”。在《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求以每年16%以上的速度增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确立。目标是到201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1274亿元,比2010年翻2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5%提高到2015年的30%;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2676亿元,比2010年翻5番,占全省生产总值超过35%;初步建成海南特色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旅游业迅猛发展,海洋油气化工业进一步增强,海洋交通业逐步壮大,海洋渔业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海洋矿业绿色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有相当比重[1]。为了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海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和《海南省海洋发展规划》,确立了“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2]。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海南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诸如发展水平与资源优势极不相称、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分量还很低、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产业特色不突出与结构同构现象较为严重、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等。2015年,时任海南省代省长刘赐贵在海南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海南将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围绕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的两大定位,充分发挥海洋大省、著名侨乡的优势,将海南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不断壮大海洋经济规模,推进海洋强省建设[3]。

(二)广东海洋经济发展

2010年4月,广东被作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着力提升我国蓝色经济发展,《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也成为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之后正式发布的首个海洋经济发展区域性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定位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①。

2014年广东海洋总产值实现1.35万亿元,已连续20年位居全国首位。广东计划到2015年,海洋经济总量显著提升,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比2009年翻一番,约占全省GDP的25%。2015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广东省率先发布了我国首部省级海洋发展报告《广东海洋发展报告》,集中展示了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在看到广东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中的“软肋”也亟需解决,例如近海资源开发过度与远海开发不足两者并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高的空间逐渐缩小、发展模式单一,海洋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海洋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不足、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遭破坏等“瓶颈”。

二、开发南海资源的意义和琼粤两省合作现实基础

(一)开发南海资源是琼粤两省共同的战略选择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位于大陆最南端。南海既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也是连接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多条重要航线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南海拥有丰富的渔业、能源和矿产等海洋资源,在我国未来的发展空间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开发利用南海资源是突破我国未来面临的空间有限、资源短缺和环境约束等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和重要出路。开发南海资源既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是我国经略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护我国南海主权,解决我国未来的能源压力,拓展我国的战略纵深。面对南海声索国无视我国政府主张,公然在南海挑起事端,并以招标形式“伙同”域外大国对南海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为了彰显与维护我国南海主权权益,显示存在,琼粤两省背靠南海,切实需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对南海资源开发与利用。

(二)琼粤发展海洋经济的互补性强

以2013年海南和广东海洋生产总值横向比较,海南海洋生产总值达883.9亿元,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23000亿元,海南海洋生产总值仅为广东省的1/139。单就海洋经济总量而言,广东在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中来说是名副其实的“海洋经济强省”,而海南由于海洋经济总量较小制约了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就海洋面积而言,海南所辖海域面积为2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海洋总面积的2/3,是名副其实的“海洋面积大省”,而41.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也成为广东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的瓶颈。由此可见,海南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广东海洋开发空间也有待进一步拓展,两个背靠南海的海洋省份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存在合作空间。通过“大小”“强弱”联合,利用琼粤两省间合作条件和需求互补,广东可以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海南也可以改变原有的地位,发挥潜在的优势。

(三)琼粤两省合作的基础扎实

海南在199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前是隶属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来往频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为平台,在市场配置资源、产业分工协作和政府组织协调机制推动下,琼粤两省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成效显著,为今后进一步更大范围的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合作领域广泛

2004年到2015年十年间,粤琼两省党政代表团互访多次,期间达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协议。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省先后与广东省共签署了涉及旅游、交通、医疗、农业等14个部门协议,1个高层会晤备忘录,1个省级合作协议,2个省校合作协议。尤其是2010年,琼粤两省共同签署了《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随后形成了贯彻落实该协议的“重点工作”,包括跨界基础设施、蓝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等8个方面共62项重点工作任务[4]。在基础设施方面,尤其是道路相通上,粤琼两省已经建立起了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1条高速公路、2条海上客运航线、11条空中航线的陆海空立体跨省通道;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得到两省共同推进,已取得重大进展;广东往海南的湛江至徐闻高速公路在2010年建成通车,海南每年近25万辆汽车、500万吨瓜果菜北上,路程节省近1个半小时;海南电网与南方主网联网运行,2014年“威马逊”台风期间,南方电网在大灾面前,责任担当,全网增援海南。

2.经贸旅游往来密切

在经贸合作和产业合作方面,一批广东知名企业陆续来琼投资,推动海南产业升级。据统计,2011至2014年期间,广东在海南投资项目累计达到814个,实际到位资金1078.3亿元[4]。广东在琼工作的各界人士有近200多万人,投资企业超过3200家,累计总投资额3500多亿元,集中在热带农业、海洋渔业、新型工业、基础设施、旅游、房地产、高科技以及自然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海南籍在粤人员也有22.9万。特别是在旅游合作方面,2007年,海南省的海口、文昌、琼海、儋州、定安、澄迈、临高7市县就与广东省的湛江、雷州、徐闻3市县签订《琼北湛江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合作协议书》,成立琼北湛江区域旅游合作组织[4]。2011至2014年,广东接待海南游客1392万人次,广东赴海南游客1446万人次,两省旅游合作交往日益密切,海南已成为广东游客休闲的首选地和“后花园”。

3.科教领域交流合作频繁

为贯彻落实粤琼两省政府《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关精神,广东省社科联与海南省社科联于2012年10月在海口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广东·海南)改革创新论坛”,并发布了《粤琼两省社科界战略合作海口宣言》,签署《粤琼两省社科界合作备忘录》。双方表示,将共同争取将论坛打造成为粤琼两省社科界交流合作的长效平台,使其成为研讨改革创新,尤其是经济特区理论重大课题的全国性学术品牌[5]。论坛至今已在琼粤两地连续轮流主办了3届,影响广泛。粤琼社科界正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为海南、广东两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此外,近年来海南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每年5万名中职毕业生大多数输送到广东;海南与广东中山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培训、医疗卫生和高校校际交流方面深入合作,包括共同探索组建海南旅游研究院和海南数字旅游岛研究院,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软实力”建设。海南省海洋渔业厅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等单位联合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南海深水区高值鱼类大型网箱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中展开密切合作。

三、建设南海蓝色经济区的内容与形式探讨

2010年12月,时任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和时任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琼签署《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省将携手打造相邻省份区域合作的典范,力争2015年形成我国新兴产业经济区域。其中协议对琼粤两省联合发展蓝色经济单独列章,提出加大海洋资源合作开发力度,形成产业优势,合力建设南海蓝色经济区域。“十三五”期间,琼粤两省可以主要从海洋渔业、油气开发及海上安全三个方面探讨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一)海洋渔业

南海拥有鱼类有2000种左右,其中经济鱼类约800种,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200多种,在南海渔业资源的潜在渔获量为650万吨至700万吨②。由于陆源污染,南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上不合理的捕捞行为,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退。为了实现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做文章。

1.远洋捕捞业

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发展壮大外海、远洋渔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作业方式。琼粤两省政府部门积极主动为渔民搭建公共平台,强化相互沟通,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或渔民以不同的形式共同组建远洋捕捞船队,加大对西、南、中沙渔场的开发力度,发展外海及远洋捕捞产业,扩展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淘汰破旧渔船,清理“三无”渔船,压缩近海捕捞业,逐步恢复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壮大外海、远洋渔业生产,鼓励渔民造大船、闯深海;继续进行“民间远洋”的探索,支持企业主动“走出去”发展。海南可以发挥地理优势,依托打造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建设的契机,支持西沙永兴岛渔业补给基地建设,为琼粤两省渔民远洋外海作业渔船提供补给服务,尤其是以海南三亚等地渔港作为两省赴南沙生产渔船的后勤补给、渔货销售及紧急救援的基地。

2.海水养殖业

据《2012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单就海洋捕捞产量而言,2011年广东145.26万吨,海南为105万吨,海南与广东的捕捞产量几乎不相上下。琼粤两省渔业产值的巨大差距的源头就在养殖业。海水养殖业是“蓝色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海南产量为19万吨,仅广东为265.57万吨的1/13。从养殖水域上看,广东以海上养殖为主,产量占总产量一半,海南主要以滩涂养殖为主;在养殖方式上,筏式养殖在广东已成为主力,而在海南几乎为空白;在养殖品种上,广东养殖的海参、对虾、大黄鱼、海胆、贻贝、海蜇、海带、裙带菜、紫菜、羊栖菜等经济作物在海南的养殖率基本上空白。

因此,琼粤两省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深水网箱养殖、海水苗种生产、技术推广方面的合作,形成南海海水养殖重点产业区域。此外,可以加强水产品质量监测信息沟通,定期通报相关信息,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两省水产品加工企业也可以合作共同打造南海水产品优质品牌和市场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油气开发

随着陆域油气资源的逐步枯竭,海洋石油在渤海生态环境恶化和油气资源的减少的情况下,转向开发和利用南海深海油气资源成为未来缓解我国能源压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鉴于油气资源开发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三高”生产项目,以及油气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和油气资源开发的收入分配效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琼粤两省在南海油气开发上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南海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但由于南海地质条件复杂,受限于勘探力度和程度,对南海油气资源储量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统计数据。

广东应发挥战略区位优势,加强与海南、广西之间合作,探讨研究南海资源开发事宜,加快南海近海的油气资源开发步伐,同时提高深海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快发展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装备,尽快启动在南海深水区块的勘探和地质研究,加快深水油气作业设施下水试航进程,为国家开发南海作准备[6]。海南着力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基地,应鼓励广东企业利用其各种资源参与到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基地建设过程中来,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为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船舶作业提供仓储、装卸、补给、检修及应急救险等服务。同时,琼粤两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可以积极联合起来申请中央对南海油气开发的分配权机制有所突破,为两省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三)海上安全生产

随着琼粤两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也给南海海上生产带来了新的挑战。琼州海峡位于我国海南岛和广东雷州半岛之间,海峡内浅滩多,水流急,交通量大、流向交叉复杂,渔船活动频繁,是我国沿海的一个交通事故多发水域[7]。

1.航道安全

南海作为海上交通要塞,近年来,每天通过南海地区的船舶有近230多艘,石油输运量占世界石油运输总量的1/2,大型油轮平均运送的原油就有1030万桶[8]。在琼州海峡,每天有50多艘客船、客滚船在海峡内航行,“十二五”海峡港口吞吐量将超过1亿吨,运送旅客超过2000万人次,车辆近200万台[7]。高密度的船舶通航对琼州海峡的航道和气象保障条件要求较高。琼粤两省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在现有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日常安全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及时沟通衔接琼州海峡船舶航路、禁航区、港外锚地等规划,加大投入保障力度,保障通航安全,为两省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海上应急联动

由于南海地处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形状独特,季风盛行,海内岛屿、暗礁、沙滩众多,加上台风频繁,发生周期长。繁忙的交通运输、复杂的水文气象条件以及船舶技术状况、通信导航技术水平等因素,致使船舶发生事故的风险增大,尤其是船舶发生溢油或者污染化学品泄露,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灾害。琼粤两省可以按照平等互利、科学务实、优势互补的原则,适时将广西同时纳入机制,共同建立健全海上巡航、搜救和突发事故应急合作机制,加强海上安全监控和信息资源共享,互相为海域搜救行动、溢油等突发事件提供积极支持,形成海上搜救与突发事件处置合力。

注释:

①《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中对总体要求的表述。

②根据三沙市官方网站http://www.sansha.gov.cn/中对三沙概览整理得出。

[1]何伟.海南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经济日报[N],2011-02-14A(07).

[2]罗亮,王娇.生态环境压力下的海洋经济强省战略[J].新东方,2011(3):18.

[3]《2015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海南日报[N],2015-02-15.

[4]罗霞.海南与广东携手打造区域合作典范.海南日报[N],2015-09-05.

[5]李科洲.琼粤联手打造“智库联盟”.海南日报[N],2012-10-23(A2).

[6]吴崇伯.构建南海全新能源战略,加快油气资源开发[J].全球科技经济晾望,2012(7):32-36.

[7]李涛.琼州海峡交通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1.

[8]罗亮,王娇.影响南海海上溢油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新东方,2012(2):12.

猜你喜欢

油气南海海南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怀念海南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南海」——歴史、国際法尊重を
南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