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与其对当代文艺美学的影响

2015-08-12熊珊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艺美学

摘要:中国美学理论家们一直以来奋力发展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美学现代学术进程之始,对西方美学的认识始终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石,其中,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此次“美学大讨论”的梳理,分析其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艺美学;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

一、美学大讨论的缘起及讨论的问题

“美学大讨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取得绝对性位置以后,同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权力过程联系在一起而发生的一个典型事件。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美学界出现的各式各样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而且大部分从理论建构方面倾注到政治利益的追求与巩固上。

1956年开始的美学问题大讨论,最初是批判胡适先生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是在强烈的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开始的,起初不能说是一场为学术而讨论的学术活动,直至后来讨论的意义逐渐为学术界所肯定。美学讨论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文艺报》在1956年开始正式组织的,虽是批判“胡适唯心主义”的继续,但其真正的导火索在1949年已点燃,之后《文艺报》发动对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判,意在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展开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倡导唯物至上”的精神,肃清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危害。

五六十年代美学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围绕的是“美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对于美的本质论的追问,而非美的本体论。一般而言,本质是指本体最根本的特性,而本体还包含了此外其他非本质的特征,而且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往往是人们所说的定义,定义表示事物的“是什么”或“其所是”,而当我们下一个定义时,并不需要将其所有的特点都罗列出来,只需要表示出其本质特征。

二、美学大讨论的内容概述

一篇署名甘霖的《美学问题讨论概述》,其中把这次美学大讨论分为四派,即朱光潜的主客观的统一论派,蔡仪为代表的客观的论派,吕荧为代表的主观论派和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派。 此后对50年代那场美学讨论的概括,学界就一直沿用这四说。

朱光潜的“美是主观与客观统一”说,其《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认为自己的美学是从唯心观点出发的,并主要批判了移情说,距离说,形式说。后其基本观点为:物甲是自然存在的,纯粹客观的,它具有某些条件可以产生美的形象(物乙)。这物乙之所以产生,却不单靠物甲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美是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统一。他指出,美感是聚精会神去观照一个对象时的感觉,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实际上美感的人同时也还是科学的和伦理的人,认为自己并没有把与人生意义隔离开,由此来强调有关这一问题并不是纯粹唯心的。

以蔡仪为代表的“美是客观”。蔡仪的基本观点来自他出版的《新美学》,大讨论也本持此观点。“美的事物是个别性显著地表现着一般性、必然性,具体现象显著地表现着它的本质、规律性的典型事物;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事物个别性显著地表现着它的本质、规律或一般性。”蔡仪认为,朱光潜的错误,在于他认为“美生于美感经验”

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美是主观”说。吕荧早在1953年发表了论文《美学问题》,提出了“美是社会意识”的观点,认为 “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之后,他又发表了《美是什么》,说:“我仍然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现象。”吕荧站在美是一种意识形态实体同时也由客观存在所决定的立场批评朱光潜的美学是二元论的。

李泽厚的“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说,李泽厚是站在美是社会存在的立场批评朱光潜把美当成意识形态性,他认为美具有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意识、情趣而独立的客观性质,美是第一性的,客观的。其比较有价值的是他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的自然”来说明美的社会性质,并以人的实践观点来解释自然美。

此次讨论对当时被打成“右派分子”的黄药眠予非常不重视,可黄药眠的观点却可认为是视角新颖的第五派,童庆炳先生说,我们发现50年代的所说的“四派”实际上都是认识论派,唯有黄药眠的观点—美是“美学评价”是转向价值论来讨论美学问题,是对认识论美学简单化有所批评。黄药眠认为美学对象具有价值性,而人则对此价值性作出美学评价或情感评价。

三、当代文艺美学对大讨论的继承与发展

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可以说属于近现代学术建设初创时期,然而这次大讨论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如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美不美,审美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审美发生的问题,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艺术发生问题,很多都成为我们当代文艺美学的关注点。

50、60年代的政治氛围形成了特殊的学术风气,虽说在争论中,不乏断章取义的一批人,但还是存在着大部分真心诚意在做学问的学者,学术风气为当下文艺美学研究所秉持。

当代文艺美学思想摒弃了那种唯政治性的论述方式,而逐渐用關注个人情感的方式、审美的方式去看待美学和艺术的问题,较之之前,文艺美学的学理性建树超越了执着于“本质”的探寻,而进入了经验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中国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第一学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

[2] 张天曦.20世纪中国美学四家论稿[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熊珊(1991-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评介
探究媒介文化与文艺美学的信息沟通与传播
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浅析
汉语言中的文艺美学
关于媒介文化与文艺美学的探讨
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
亚里斯多德文艺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内核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探析
文艺美学学科地位的论争与建构
新时期文艺美学学科的崛起与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