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病52例

2015-08-12何旭明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桂林541002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

何旭明(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加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病52例

何旭明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541002)

摘要:[目的]观察加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病100例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化痰通络汤加减,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周,两组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2%。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疗效良好。

关键词:化痰通络汤;缺血性中风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风病在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其中缺血性中风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相当于现代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1]。笔者加用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病5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住院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或语言障碍、单眼黑朦,少数有意识障碍,眩晕、复视、步态不稳、耳鸣、听力和吞咽障碍等,舌红或暗红,苔腻,脉弦滑。100例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肢体无力及活动不利的症状,头颅CT显示脑梗塞,中医辨证确诊为风痰阻络型中风病。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45~79 (63.90±11.53)岁,病程10~43(23.15±8.55)d;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48~77(64.71±7.55)岁,病程8~46(23.69±9.14)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2]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无明显头痛或呕吐。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④一般发病后1~2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⑦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1.2.2中医诊断标准①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②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④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2.3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中风病诊断标准[3]和风痰阻络证辨证标准[1];②发病时间为6个月以下者;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积分≥3分者;④40~85岁;⑤患者本人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排除标准①意识状态为昏睡、昏迷患者;②出血性中风;③妊娠或哺乳妇女;④中医辨证为中经络风痰阻络证之外的证型;⑤不符合入选标准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营养脑细胞(脑蛋白水解物,胞磷胆碱钠)、活血化瘀(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等常规治疗。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化痰通络汤。方药:法半夏10g,生白术10g,茯苓10g,天麻10g,胆南星6g,丹参30g,香附15g,酒大黄5g,甘草6g。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

两组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周。共治疗2个疗程。

2 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4]评定神志、语言、运动功能各项指标,均分为5级:正常人为0分,治疗前满分为28分,起点分为18分,其疗效评定采用以百分数表示。疗效百分比=[(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疗效百分比≥85%。显效:疗效百分比≥50%。有效:疗效百分比≥20%。无效:疗效百分比<20%。

2.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

2.3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3 体会

我国第3次居民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脑血管病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缺血性中风病多为老年人发病,临床所见以中经络者居多,老年人中风的根本病机为肝肾阴虚,加之食物品种质量的提高,辛辣厚味之品的增加,都可使人体生痰助热,一旦出现情绪激动,血压升高等诱因,即产生中风。

中风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概而论之有虚、火、风、痰、气、血六者,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中风病急性期以标实为主,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等治疗方法。而化痰通络汤运用了活血通络药配伍清热化痰、利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有良好的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风痰阻络是中风急性期的常见证型。患者因素体痰湿内盛,或嗜食肥甘厚味,致中焦失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热极生风,故致风痰搏结而发病。治则以化痰熄风通络为法,方选化痰通络汤治疗。此方中用法半夏、茯苓、生白术化痰祛湿,胆南星清火化痰,天麻祛风止痛,丹参活血化瘀,香附乃气病之主药,治血者必先行气,治痰者,必先理气,气通则瘀可化,气顺则痰自消;酒大黄祛痰效果显著。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疏经通络之效,故治疗风痰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随访结果表明化痰通络汤加减对于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证均能良好地改善发病症状,对于肢体乏力、活动不利,头晕等主症,在疗程结束后均可见明显好转甚至消失。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03-441.

[2]王新德.脑血管疾病分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 (5):312-31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4]王净净.中医临床病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74-278.

[5]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8-14.

(编辑熊瑜)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021-02

收稿日期:2014-12-18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3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30例临床观察
益气活血法早期干预对冠心病陈旧心梗或支架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效果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