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型化、分散式处理城市污水的对策分析

2015-08-11郑永旭

城市观察 2015年2期
关键词:污水处理

◎ 郑永旭

小型化、分散式处理城市污水的对策分析

◎ 郑永旭

摘 要:目前全国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占了上风,几乎所有城市中都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方式。然而,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潜移默化影响下,不少学者和业内人士正在反思集中式污水处理这种末端处理在回收污水中资源与能源方面存在的不足,继而将研发和应用的兴趣转向小型化、分散式处理,特别是源头控制。在污水处理领域,微小型化、“分散式”处理方式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污水处理 集中式污水处理 分散式污水处理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因此,国家明确提出要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

目前全国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占了上风,几乎所有城市中都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方式。然而,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潜移默化影响下,视污水为资源与能源载体的学术观点愈来愈受到重视。为此,不少学者和业内人士目前正在反思集中式污水处理这种末端处理(End o f p ipe)在回收污水中资源与能源方面存在的不足,继而将研发和应用的兴趣转向小型化、分散式处理,特别是源头控制。

一、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

(一)现行污水处理五“大”模式造成“五大弊端”

现行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各地形势的发展、生态的变化,其不合理性、滞后性和毒副作用已经越来越凸现。我们总结为五“大”模式——大投资、大用地、大挖马路、大排放、大耗能,下面我们来分析五“大”模式的各种弊端。

1.弊端一:“大投资”——污水处理成本过高

现行污水处理模式的运作费用太大、成本过高。由于现行污水处理模式处理成本过高,许多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根本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经济压力。在改革开放早期,由于设计水平、认识程度、经济实力等限制,为数不多的几处污水处理厂都是由当地政府出资建设的,采用的处理工艺主要是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根本没有考虑到氮、磷的去除。在运行体制上一般是由当地财政部门支付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转的费用和人员的工资,污水处理厂完全是没有经济收入的“清水衙门”。而当时污水的处理成本一般在0.8元/吨左右,加上建厂时的1800元/吨处理能力的建设费用及人员工资等其他日常开支,一个5万吨处理规模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入为9000万元,日常的运转费用为1500万元左右(不包括市区污水输送管道、加压泵站的建设和加压泵站运转的费用)。试想在当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条件下,要建设、维持这样一个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当地的财政部门所须承担的财政支出能占到多大的比例。近几年虽然建设成本、运行费用等支出都有所降低,但由于国家新的处理标准的出台,出水考核项目的增加、水质指标标准的提高,许多原有的污水处理厂都面临着工艺改造的实际问题,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污水处理厂根本无法推向市场,其改造的费用必然需要政府财政支付。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用于污水处理的资金还是很紧缺。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增加了约6700多万吨的处理污水,约需1300多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按照2009年及以前的日处理能力2600多万吨,每立方米的运行费用0.5元计算,需运行费用49亿元/年,则每年需171.7亿元,而过了几年,物价、人工高涨,政府投资压力有增无减。

2.弊端二:“大用地”——浪费土地资源

现代城市寸地寸金,中心城区更是寸金难求。我国城市大型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动辄几百亩,甚至千亩。对宝贵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表1)。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知,广州五大污水处理厂——猎德、大沙、大坦、石井、沥滘占地面积高达126.9万平方米,而且大都位于市中心地区,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弊端三:“大挖马路”——造成“拉链路”、“排骨路”

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一个奇观,就是一条马路花了好多天挖开,又花了好多天施工,再花好多天填回(你要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施工的民工人数三三两两,而且大多不紧不慢),过一阵子这一幕又重演了:今天装自来水的,过几天装电信的,再过几天装电力的,又再过几天装煤气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街头变幻行业旗”,好不热闹!老百姓生动地送了一个好听的名称——“拉链路”!

水泥马路挖开装排污管,回填的路高低不平,一下雨就积水,群众形象地称为“排骨路”。若问为什么不一齐挖,答复是:不同部门互不隶属,很难协调。主要原因是已经打入预算的钱必须花出去,只好冒着群众密集的载道怨声开挖。

表1 广州目前已建污水厂基本情况

4.弊端四:“大排放”——珍贵水资源白白浪费

现行污水处理模式对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上游抽水,下游排放,浪费了大量的淡水资源——不能循环使用,而且污染江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质达城镇污水排放标准的一级A或一级B,本质上还是含有大量污染物氮、磷,当这些水排放到江河湖泊中,若没有得到充分的稀释,会导致水中藻类的大爆发,因为氮、磷是非常有利于藻类繁殖的营养物。

“大排放”最大的问题是处理过的“中水”被白白排放,浪费巨大。很多城市根本就没有“中水利用”一说,就是较先进的城市如广州等城市,“中水”利用率也不到1%。而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5.弊端五:“大耗能”——社会资源耗不起

根据专家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年电耗已突破100亿千瓦时,其能耗约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且将继续增大。污水处理作为能耗密集型行业,消耗的能源主要包括电、燃料及药剂等,其总成本的50%以上来自能耗成本。

早在“十一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耗技术”就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该项目在全国1800多座污水处理厂2008年和2009年数据基础上,完成了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能耗分析。尽管结论并未对外界公布,但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能耗肯定是过高的。在项目的12座示范工程中,总能耗降低了10%以上。

(二)现行污水处理模式造成“五大恶果”

现行污水处理模式除了上述五大弊端,还出现了很多人们意想不到的恶果。

1.恶果一:出现很多“晒太阳”工程

很多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后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往往成了摆设,大量未经过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污水处理厂居然成为污染“元凶”。据权威专家统计,我国有40%的污水处理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很多建好的处理厂只能晒太阳,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在广东,不少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大于现有实际处理量,存在“吃不饱”的现象。以广州为例,广东省环保厅数据中心可以查询到的广州地区污水处理厂共有45家,粗略的统计数据显示,这40余家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日处理总量,只有设计处理能力总量的82%左右。其中,较知名的如猎德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为120万吨,现有日处理规模是107万吨,实际处理能力只有设计能力的89.16%,还有近10%的产能“吃不饱”。沥滘厂从2010年9月到2013年6月,日均处理污水量约42万吨,平均负荷率84%,低于设计能力50万吨/天,每日尚有约8万吨产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恶果二:污水处理超负荷,部分污水处理厂成“污染源”

不少城市污水处理规模不足,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普遍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大量生活污水无法处理只能直排,加上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偏低,使部分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成为“污染源”。这样一来,先前处理的便前功尽弃了。无论“超负荷”还是“吃不饱”,都是这种模式长期规划与实际应用无法匹配造成的矛盾,这是集中式污水处理无法解决的一大先天性缺陷。

3.恶果三:超标排放

如果处理企业不将污泥合法进行无害化处理,而是采用偷排做法,那么每吨处理费可能不过几十元或最多一百元左右,那么赚取的利润则是百分之百。一些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严重超标,被环保部门通报。目前,珠江广东段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对珠江水造成了污染;二是上游的污水排放越来越多。另外,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设置偏低,最严格的上限为一级A。若换算成地表水质量标准,就是劣V类。上游来不了干净水,下游的自净能力不足,珠江水的污染问题也便日渐严重。

4.恶果四:二次污染相当严重

现行集中式污水处理方式造成二次污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污泥造成的二次污染。由于污泥含沙量高、有机物低、热值低,大大影响了污泥能源化处理的经济效益。重金属含量高直接影响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能性。每万吨污水处理可以产生300~400吨污泥。目前我国年产生含水80%的污泥为2500万吨左右,而相关资料显示,在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中,有污泥稳定处理设施的不到1/4。二是管网渗漏造成的二次污染。污水处理管网渗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由管道腐蚀造成的。二是管网不匹配和接口质量不同造成爆管或渗漏。三是施工不规范造成渗漏。四是管网材质不达标造成渗漏。五是人为损坏造成管网破损漏水。

5.恶果五:对居民影响很大,并使生态恶化

一是上面已经谈到,城市马路大面积挖开装排污管,回填的路高低不平,一下雨就积水,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很多不便。二是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本身对环境产生影响。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方式产生了大量的臭气、污泥,影响城市总体质量和居民舒适感。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池、格栅间、沉砂池、初沉池及污泥处理系统的储泥池和脱水机房(除离心机外)都会产生严重的臭气,很多没有建设脱氮设施或脱氮设施建设未完成,氨氮排放普遍超标;既影响操作运行人员的身体健康,也给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带来污染。特别建设在市区中心的污水处理厂,周边百姓深受其害。在工程设计中,往往为节省近期投资,希望污水厂距居民区近些,总管短些、投资可省些,这样做常常带来不良后果。上海有几座污水厂被居民区包围,以致污泥消化池建成后就从未使用过,另外,由于距居民住宅近,处理厂臭气污染环境,导致厂群矛盾突出。

此外,上述的赤潮问题的主要祸害也是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大城市污水处理厂越建越多,附近的大江(如黄浦江、珠江)等江河下游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之一。现行污水处理模式带来的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后果是不断增加居民的负担。近些年,一些城市的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多次调价,价格听证会成了“听涨会”,动不动就要涨价,群众意见很大。此外,一些地方在城市中心布局污水处理厂还存在破坏城市景观等问题。

(三)致命伤深层次“五大原因”

1.规划层面原因分析

很多污水处理厂在规划时往往先把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可能增长的污水量估算到污水厂的容量里面。这种做法是极不科学、不合理的。首先,提前建设好未来可能用到的设备,在目前阶段是不会使用的,设备的长期闲置是一种浪费,也很有可能会导致设备生锈等问题,又或者是过几年设备就更新换代了。其次提前建设好未来可能污水厂需要用到的容量,是一种占用土地的行为,大大浪费了十分宝贵的土地资源。

又比如中水利用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必须有管道的提前规划和铺设。如今城市已经成型,不大可能为了铺设中水水管而在城市大兴土木,这样的话,有可能利用了中水,却浪费了其他资源,因此中水的利用需要城市的整体规划或者更有创意的利用。而这方面,我国几乎所有城市的规划是空白、滞后的。

由于建设时没有做好可行性研究,导致工程仓促上马,部分污水处理厂选址不科学,造成管网建设需求过大,管网维护费用长期居高不下。污水管网建设相对较复杂,牵涉面广,建设周期长。按道理本应污水管网建设到一定程度,再来建污水处理厂。而目前很多地方的做法刚好相反——先建污水处理厂,再来建污水管网。这样一来,造成污水处理厂“巧妇无米之炊”,污水处理厂便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还有一些地区管网系统建设不合理,导致管网建成后却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体制层面原因分析

我国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行、管理体制大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污水处理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而污水处理又是纯公益事业,这就形成了建不起、建起了也养不起的尴尬局面。在现有体制下,大多数污水处理厂机构臃肿,开支庞大;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普遍不高;最要命的是有些地方处理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使得一些污水处理厂有多少经费就处理多少水,这样就不能够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应有的效率,并且使得大量仪表、设备搁置受损,又因为经费紧张,致使设备保养、维修不到位,提前报废,同时也无法发挥污水处理专业管理人员的作用,形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厂能建成,能坚持运营就不错了,很多污水处理厂利用率很低,处在开工只是为了应对检查的状态。

3.政策层面原因分析

除了体制原因之外,政策方面的不足是阻碍我国污水污泥处理处置进步的重要因素。国家规定的水源水质标准滞后,水源污染速度已远远大于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的处理。相较于污水处理,污泥的处理处置投资更大,收益更微小。在立法方面,关于污水尤其污泥的立法明显滞后,缺乏与污泥处置相关的污染环境防治法规,所以社会对污泥的处理、处置不够重视。尤其是对污泥的生产者来说尚未有切实的紧迫感。另外,污泥的处理处置涉及到的部门广,需要各方面协调和配合,如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保部门以及建设部门等。这一因素也增加了污泥处理处置的管理协调难度。

4.技术层面原因分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虽然都是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但由于资金原因,目前采用的技术与同期国外的技术水平相比依然很落后,一直存在能耗高、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维修率高等缺点。很多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有明显的工业废水混排情况,严重影响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运行稳定性。个别污水处理厂的自控系统存在不稳定的现象,记录数据时有断裂,过程控制和化验室的配置尚不齐全,无法根据水质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参数。传统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技术硬伤伴随终生:泵站管理形势严峻,存在设备质量差,用电无保障,无自备电源或双回路,停电、设备故障时有发生,加上输送过程中渗漏严重、污泥堵塞严重,致使污水满溢流入河道和下水道,污染内河水质。

5.管理层面原因分析

(1)管网管理。管网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管网设计不合理,污水管网不配套。二是管网渗漏严重。三是管网藏“害”纳污。

(2)行政管理。现行大多数污水厂收费管理,污水处理费不是按污水收集数量或者处理污水数量计算,而是按水费计算,这样一来,居民交得多,就处理多点,交得少就处理少点,“自由裁量权”甚大。

(3)技术管理。污水处理效率低的重要因素还有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作重心一直是经济建设,而对污水处理的管理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直到后来环境保护被提上议程,污水处理才慢慢发展起来,管理水平也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由于机械与技术大都引进自国外,处理技术较为复杂,我国目前很多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使得设备运行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了已建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四)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总体上是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1.处理的水质水体不同,处理工艺效果不理想

就污水处理率而言,欧美发达国家都在80%以上,美国、荷兰等国家的污水处理率近些年甚至超过90%。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380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与美国相当,但始终存在着处理能耗高、污泥产量大以及出水水质不能满足水环境要求等诸多问题。很多领导包括不少污水处理专家都没有意识到,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的很多污水处理厂选择集中式处理技术不符合我国城市污水的“国情”。

从客观方面分析:一是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用水习惯的不同造成了南北城市污水水质的较大差异,南方城市雨水较多,而且排水系统多为合流制(绝大部分城市没有实行雨污分流),使得城市污水浓度较低。另外,南方地下水水位较高,地下水渗入排水管内,化粪池的不合理设置,也往往造成南方城市污水浓度偏低。采用集中式处理技术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不利于活性污泥的培养成长,较低的有机物浓度也易导致丝状菌膨胀,引起出水水质恶化。二是集中式处理技术对付单一的污染物效果较好,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水体属复合型污染,因此,采用集中式处理技术的污水处理工艺效果就不是很好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前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由于当时没有对出水氮磷含量的要求,生物处理工艺主要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及其改良工艺,其主要功能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体态和溶解态的有机污染物,使经处理的污水BOD、COD达到排放标准,而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率非常低。同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在我国已日益严重,这种技术已经不适应国家对氮磷的排放要求和保护水环境的繁重任务。

从主观方面分析:从工艺处理效果来看,集中式处理技术对水质水量的抗冲击能力较差,对进水的稳定性要求较高。而我们:一是对污水的排放监控不力,一些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有毒有害的生产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污水管网。二是在污水处理厂内部,运行操作人员专业知识较弱,不能根据实际的进水情况作出相应的运行调整。

由于上述原因,我国已建的大部分污水处理厂达不到所期望的处理效果。

2.发展模式不同,收集管道受不了

我国大部分城市发展是“摊大饼式”发展模式,而不是国外大部分城市“组团式”发展模式。“摊大饼式”发展模式对现行污水处理技术的最大不适应,一是污水收集管道铺设线路越来越长,而不断拉长则难以为继。二是污水收集管道堵塞越来越严重。例如目前北京市的污水处理厂均是超负荷运转,主要是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比如清河流域之前规划的人口总量是80万人,但如今已经200多万的人口。这就是为什么国外很多城市采用现行污水处理模式效果较好,而我国很多城市采用现行污水处理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简言之,就是“水土不服”。

3.经济实力不同,投资费用十分高昂

我国也有一部分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工艺与国外的几乎在同一水平上,但投资费用十分高昂,这与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实力是不相称的。建成一座日处理规模5O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次性投资费用约在7.5亿至1O亿元,年运行费需数千万元甚至达亿元。因此,普遍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工艺设计和处理城市污水,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大部分城市来言,是不堪重负的,必须考虑开发适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污水处理新工艺。同时,对发达国家而言,也并非一律采用这种工艺,在美国、挪威等国家,对于土壤贫瘠的城市,一部分城市污水经过一级强化处理,加药杀灭有毒有害的微生物后用于灌溉土壤,既降低了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于19世纪中叶使用的现场污水处理系统(OWTSs)。当时在美国将近有180多万套住宅(约占住宅总数的25%)采用了现场污水处理系统简单处理住宅生活污水,最常见的是化粪池/土壤吸收系统。当时现场处理系统以约500000座/a的速度递增。一般而言,在小型社区常常选择那些容易安装且费用低廉的现场处理系统。现场处理系统由房主或者开发商根据联邦或当地卫生部门颁布的设计标准建造。一旦系统安装完毕,除非发生问题(如污水外溢院落或街道、对地下水或地表水质造成污染等情况),卫生部门通常不再对这些现场系统进行检查。在大多数小型社区,由于过时的州立与地方法规仍旧倡导使用缺少维护的传统现场处理系统,所以在很多时候这些系统并不能发挥保护公众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应有作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对远离市政管网设施的地区来说建设成本太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寻找可替代集中式处理系统的方法,鼓励地方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尝试使用各种类型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系统主要功能在于污水收集处理、中水回用、人体排泄物处理及化粪池污泥处置等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已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全美1.15亿套住宅中,该系统在接近23%的住户中得到使用。

分散式处理主要是用来满足远离市政集中处理设施地区对污水管理的需求,以单独处理和现场土壤处理系统作为长期的污水解决方案,这就导致分散式污水管理(Decentralized waste water management 简称DWM )概念的提出。DWM涉及污水的收

二、国外的趋势——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很早,源集、处理和排放/回用,这些污水源自独立住宅、组屋、独立社区以及工业废水源头与邻近社区。DWM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污水收集、污水预处理、污水处理、出水回用与排放以及生物固体及化粪池污泥处置等。尽管这些要素和大型集中处理系统组成要素一样,但采用的具体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三、国内的实践——以“生态透析技术”为例

近十几年来,国内也进行了污水处理技术和模式的探索。其中广州某公司的“生态透析技术”就是其中一个。

“生态透析技术”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原则,通过模拟自然界河流的弯曲和生物多样性,利用比表面积大的改性高分子材料作为基质,将河流大弯曲微型化,构成无数弯弯曲曲的小河流,从而创立了一个有利于“微生物→微型小动物(浮游生物)→小动物”各个生物群落生态位协同匹配的生态链及生态系统,在人工强化控制各个生态因子条件下,使流经本系统的污水臭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快速降解去污,转化为氮气、二氧化碳、氧气、水,实现污水无化学添加、无臭气排放、无固体残渣的“三无处理”。

10多年来,“生态透析技术”先后获得“污水臭气的去污除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及其净化方法”、“水体微藻类生态透析系统装置及应用方法”、“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及其净化方法”、“景观水中藻类的富集转移方法”等国家专利,以上专利均已开始申请国际专利权,目前已经进入PCT申请阶段。“生态透析技术”有以下十大特征:(1)先进性。技术十分先进,真正实现“三无处理”(无化学物质添加、无污泥产生、无臭气排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2)节地性。可以在河(涌)、湖中就地安装,占地少。在当前城乡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大环境下尤显宝贵。(3)节能性。投入少。能耗低,处理每吨水耗能少于1度电。(4)简便性。无需集中化建设,不需挖泥、不需截污,应用广,操作简便,极易推广。(5)快捷性。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安装,安装建设简单快捷,时间短,见效快,适合大规模推广。(6)灵活性。管理简单,仅需供电,维护简便,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化整为零,一个村的污水集中到一个鱼塘就可以,而且不影响养鱼(由于灭了细菌,鱼儿减少病害,更健康生长)。(7)稳定性。设备、技术稳定性强,可长期运行使用。(8)弥补性。可以有效弥补现行污水处理技术的短板,避免浪费。比如20万吨规模要扩大至25万吨,而市政管网不够,怎么办?这时候就可以采用“生态透析技术”加以弥补了。(9)小型化。可实现在整个小区、一栋楼,或是一个家庭安装一套透析设备,对其产生的污水就地处理,并在区域内循环回用。真正实现了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10)个性化。“生态透析技术”的理论具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按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进行个体化设计生产安装,克服刻舟求剑式的污水处理模式的最大弊端,可根据污水量大小进行设计,规划与实际污水处理量匹配;可满足各种不同水质要求的回用水、排放水、景观水的客户个性化要求;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美化设计和多功能兼用。

四、结论

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采用大截排的方式,即是大引水,大建设,大开马路,大排放等特征,这些都是这种技术最大的缺陷。我国有许多江南水乡的城市因为水质性缺水需要长距离调水,有些城市花巨资采取大截排的方式把污水“搬到”大江大河,“搬到”大型湖泊,造成大江大河和湖泊的严重污染,最后断了自己的生态之路。这就是一些决策者过高估计自然水体稀释、吸附、分解污染物的能力,致使大多数城市周边的沼泽地、河流、湖泊的水生态超过自我修复的阈值,进入恶性循环,造成水质性缺水的困境。因此,片面强调把污水处理厂做大,这种集中收集污水再处理的既定思维模式其实是不大科学的,也不够灵活。这种固定的处理模式,容量是一个致命性的瓶颈。纵观世界各国水务的最新发展趋势,都是往小型化、分散式方向发展的。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微信、微博,微店……电子产品小型化、微型化、集成化是当今世界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很多领域的仪器微小型化是大势所趋,微型化学实验是大势所趋……同样,在污水处理领域,微小型化、“分散式”处理方式是大方向,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郑永旭等.水,水?水!——污水处理二次革命[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2.

[2]郑东丹,卓陈雅,林荣斌等.生态透析技术去除原水藻类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4(156):143-149

[3]郝晓地,张向萍,兰荔.美国分散式污水处理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中国给水排水.2008,8.

(责任编辑:卢小文)

【中图分类号】X703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5.02.004

作者简介:郑永旭,广州赛特公司董事长,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保护、污水处理。

Small, Dispersed Urban Sewage Treatment

Zheng Yongxu

Abstract:The current mode of sewage treatment in China is mostly centralized. But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nd industry practitioners are beginning to reflect on this probl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hift their R&D focus to small, dispersed sewage treatment, especially from source control. This kind of urban sewage treatment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Keywords:sewage treatment; centralized sewage treatment; dispersed sewage treatment

猜你喜欢

污水处理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应用研究
浅谈医疗污水处理要求
焦化厂污水处理站臭气治理的实践
涌浪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浅谈膜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
工业污水处理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