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通识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培养

2015-08-06张睿

亚太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通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文/张睿

科学技术重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2014年6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时多次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1]大学生作为科学发展与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具备灵活的创新思维,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人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

创新是一个晚近的概念,由20世纪初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2]20世纪五十年代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研究才逐步发展和完善。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等普遍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由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知识技能等因素共同构成。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思维方式的求异性。表现在主观个体基于已有经验感受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性。二是思维方向的发散性。相对于传统专业学习所需的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意味着思维处在一种开放状态,既无一确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三是思维维度的联想性。联想性是建立在主体发散性思维之后,将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和模块联系起来,构建可行性联系,从而达到创新的界域。四是思维过程的综合性。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表现在对事物各个侧面、部分和属性的认识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是在经过求异、发散、联想之后建立新的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二、大学通识教育

中文的“通识教育”一词是由美国教育界中“general education”概念翻译而来。可以说,通识教育话题古老而年轻。说它古老是因为作为一个理念,通识教育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确立和发展已经有百余年历史,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树人”的理念和现在的通识教育观念不谋而合。说它年轻,是因为通识教育作为教育概念在中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轰轰烈烈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之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理念才逐渐被人所关注,成为研究的方向和热点。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角色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体现大学理念的场所。[3]就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而言,大体有两个路径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一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二课堂”。二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第二课堂是在教学大纲之外,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等方面。而通识教育的内容也不是传统的第一课堂。自1998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有的高校将其定名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经过近20年的不断发展,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牌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进作为龙头,全国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部分逐步向“精致化、核心化、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很多高校将通识教育课程纳入了公共基础课程体系。[4]

三、通识教育是有效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我国大学的基本模式是在上世纪前苏联大学办学模式基础上改动设定,基本以专业教育作为教学的主导,具体就是以专业划分的学院系制的设置。多年来,专业教育大高度发展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知识的生产和发展,同时也导致教育理念局限在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纵深发展,得不到横向的贯通。加之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的单一手法,直接导致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滞后——中国制造远高于中国创造。

通识教育理念就是针对专业细化的教育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局限、思维僵化而产生。传统的专业教育更多的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的传授,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的求异性、发散性、联想性和综合性并不能起到激发和促进的作用。通识教育中,“通”为手段,“识”是目的,建立“通识”的理念培育学生的方案,不仅在课程体系上提供了更广泛、更多元的教育,让学生广泛涉猎学术领域,同时在通识教育活动中,也就是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宽泛的通识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能够在行为上将多种知识综合运用,在思维能力上也是创新活动的最有利锻炼。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和通识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打破学生思维上的学术壁垒,建立新的纵横交织的立体知识体系,创新思维由此激发提升。

四、结语

“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具备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教导他们成为”全人 “(whole man),“好人”(good man)![5]创新能力作为如今世界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性思维无疑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通过“通识教育”这样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着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的唤醒,培养富有责任感即公民意识的人,富有教养,勇于创新,无疑是大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渠道。

[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09/c_126597413.htm

[2]李建盛.《艺术、科学、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第111页

[3]张灿辉.序言 [A].香港大学通识教育概览 [R].香港中文大学大学通识教育部,2005.

[4]庞海芍.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路径分析 [J].大学:学术版2012(7),第41页.

[5] Harvard Committee. (1945).Gen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tety.

猜你喜欢

通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