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学生的激励教育

2015-08-06熊雯

亚太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教育者行为习惯

文/熊雯



浅谈高中学生的激励教育

文/熊雯

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高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翁,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正经历着暴风雨般的骤变,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状态的好坏,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的是面对新形势,新契机,更多的了解高中学生所求,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恰当的进行引导和激励,使得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重要目的。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经历自我快速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渴望自立的意识进一步加强,但在心理和行为上仍然难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矛盾加剧,使得在学习生活上表现出很强的上进心,但是在行动上不够积极,自信心不足。在学习上也常常出现自己理想的学习成绩与目前状况之间的差距。久而久之就容易处于一种慢性焦虑状态,有些同学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失眠,头疼等。

二、激励理论的定义

激励理论是在需要层次理论、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等众多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最早运用在企业管理领域,而即便是同一领域,对激励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有学者认为激励是指对人的内在动力的激发、导向、保持和延续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促使人们为实现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的心理过程。[1]

到90年代初,有人把它应用到教育行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到它的最大价值。

根据以上定义,并结合教育实践,本文对激励的定义如下: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内在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维持在兴奋的积极状态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作出努力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激励由下列五个要素组成: ( 1)激励主体,指施加激励的组织或个人。( 2)激励客体,指激励的对象。( 3)目标,指激励主体期望激励客体的行为所实现的成果。( 4)激励因素,又称激励手段,指那些能导致激励客体去努力工作的东西。激励因素反映了人的各种欲望。( 5)激励环境,指激励过程所处的环境因素,它会影响激励的效果。[3]

三、激励在高中教育领域的实践

1.激励要实现全面化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身体心理都在经历剧变的这一阶段,各种矛盾纷沓而来,再加上高考的压力,很容易形成焦虑自卑。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很容易以高考为主,只要求学生学习好、考高分,以学习成绩论成败,在给予激励时更关注学习好和差的人群,而忽略“中间”人群。而实践证明,恰恰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影响,在教育者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激励后,更容易摆脱焦虑和自卑,在各方面产生大幅度的进步。所以要实现激励的全面化,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不能丢下任何一个人。

2.激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激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要保持被激励对象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如果激励方式方法、时机、场合、分寸等掌握不当,就会失去意义,甚至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赏罚都是激励的一种,奖励是让对象积极的重复行为,但要注意是要激发出对象内心积极的态度,而不是受到外界其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积极态度。如激励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好的行为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好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重复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因为父母的物质奖励,老师的口头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但不同的是,批评是要对象用积极的态度去消退行为。这就更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否则很容易变成要对象用积极的态度重复错误的行为。如激励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批评的目的是要消退不良行为习惯,而不是让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激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要科学分析,灵活运用。

3.不同情况不同激励

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过程中,要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即便最后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最初的动机,实施的行为过程不一样,实施的激励就不一样。即便是相同班级相同老师授课的学生,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实施的激励也不一样。比如同样的得了100分,甲同学平时学习就很好,老师应该激励他保持水平,乙同学平时成绩不算优秀,是经过一番努力才达到这个分数,老师就应该对他这种努力的行为进行激励。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面掌握情况,分析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激励的运用应具有针对性,对于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我们更应该灵活的加以运用,从而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附中)

参考文献:

[1]黄爱玲.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海风出版社2003年版,233页

[2]苏东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25页

[3]冯晓江.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激励策略.教育探索,2007 ( 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8-0043-01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教育者行为习惯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