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腔脸谱四大谱式演进述论

2015-07-30张志峰

关键词:元杂剧社火秦腔

张志峰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秦腔脸谱起源于何时,虽不可确考,但《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中所收《明对山秦腔脸谱》系一本伪书,为富平人杨光越所摹绘同州梆子脸谱,对此笔者在《<明对山秦腔脸谱>考辩》一文进行了专门论述。欲对秦腔脸谱演进做一系统梳理,还要抛开《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从元杂剧脸谱说起。

一、元杂剧脸谱与秦腔整脸

从现存元杂剧剧本来看,元杂剧已经有大量的脸谱勾绘,如《单刀会》一剧,黄文描述关羽称“髯长一尺八,面如挣枣红”,《看钱奴》在描述阎王时称“那一个红脸儿的阎王不是耍”,则关羽、阎王勾红脸。《单鞭夺槊》一剧,单雄信骂敬德称:“那里走将这个卖炭的来?”《双献功》一剧,宋江骂李逵云:“恰便似那烟薰的子路,墨染的金刚。”《盆儿鬼》一剧描述邦老时云:“恰便似个追人魂黑脸那吒。”《西游记》杂剧行者见猪八戒时云“兀那黑汉子”,二郎亦云“嘴脸似黑炭团”。可知敬德、李逵、邦老、哪吒、猪八戒都勾黑脸。《西游记》杂剧又有“走了那黑容仪换上这脸黄金”,“黄金”指孙悟空勾金黄脸。《伍贠吹箫》一剧,费得雄自报家门时云:“我家不开粉铺行,怎么爷儿两个尽搽脸。”则费无忌、费得雄皆勾白脸。

根据以上材料,元杂剧已经有黑、白、红、黄四种脸谱,其中白、黑、红三色皆有寓意,白色为奸诈之人所涂,黑色为鲁莽之人所涂,红色为忠义之人所涂。元杂剧脸谱除黄色为孤例外,黑、白、红三色,皆遵循传统五行、五色的观念。《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云: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1]

元杂剧脸谱正是根据人物性格来划分的:金主白,为太阴之象;太阴之人奸狡虚诈,故勾白色。水主黑,为少阴之象;少阴之人,好伤好害,个性勇猛,故勾黑色。火主红,为太阳之象;太阳之人事败无悔,忠义孤傲,故勾红色。

元剧脸谱谱式皆为整脸,主要勾画部位为眉眼,眼眉之间加勾白眉,以眉眼的差异和脸部设色的不同来区别人物。现存元杂剧脸谱实物较少,以明应王殿壁画脸谱为例(见下图):

(黄殿琪摹绘[2]下编8) (笔者调整后的正面图)

两谱不注重对两膛的勾绘,以上唇胡须为脸谱的自然界线,使下部呈略微突出的W 形。

元杂剧脸谱属于脸谱的孕育时期,对秦腔脸谱的整脸有较大影响,秦腔脸谱有红、黄、白、黑等四大整脸,设色取义亦与元杂剧同,秦腔界绘制脸谱时素有“红忠黄猛,白奸黑刚”之说。秦腔四大脸谱如下所示[3]

上图(1)为《伐子都》颍考叔,颍考叔忠君孝母,故设红色;(2)为《黄花山》闻仲,闻仲庄严神武,人称三眼金佛,故勾黄脸;(3)为《过玄关》孙曹,孙曹为燕国驸马,急躁勇猛,故勾黑脸;(4)为《白逼宫》曹操,曹操为人邪恶奸诈,故勾白脸。黄脸元杂剧为孤例,孙悟空为僧道脸,闻仲亦为神仙,故秦腔勾黄脸。唯秦腔后引申至勇猛力大之人皆勾黄脸,如宇文成都、李存孝等脸谱。

二、明代戏曲脸谱与秦腔脸谱的个性化追求

明代戏曲脸谱已经大量出现,而且谱式、设色、构图相对固定,梅兰芳对明代戏曲脸谱有大量收藏。黄殿祺《中国戏曲脸谱》一书附录著录了齐如山考证的梅氏缀玉轩藏元代戏曲脸谱8 张,依次为焦赞、单雄信、尉迟敬德、赵匡胤、廉颇、关羽、包拯、龙王,详见下图[4]。

齐如山考证未见出处,但该说有误,以上脸谱皆为明代戏曲脸谱,而非元杂剧脸谱。其中焦赞脸谱眉式已较复杂,且白眉已演化为白眼圈;单雄信脸谱勾鼻子,下巴部位画对称云纹;尉迟敬德脸谱白眉夸大至眼圈,且形状较粗;廉颇脸谱白眉演化为圈,且眼睛呈箭头状;关羽脸谱已勾绘牛角眉,且勾黑鼻唇,下巴加绘龙纹;包拯脸谱白眉扩大为眼圈;龙纹脸谱更是象形脸。除赵匡胤脸谱外,其他脸谱都不具备元杂剧脸谱的特征。

赵匡胤脸谱虽然基本谱式与元杂剧同,但是眼形、眉形及白眉皆较元杂剧脸谱倾斜度大。元杂剧脸谱倾斜度与正常人眼、眉部位同,而上图赵匡胤脸谱已进一步美化,当为元杂剧脸谱进一步演进,因此《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脸谱流变图说》等书都将其收入明代戏曲脸谱。

明代戏曲脸谱为元杂剧脸谱的进一步演进,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眉眼的勾绘开始复杂。眉毛的颜色由元杂剧脸谱写实的黑色发展出红眉以及各种颜色的组合,形状和样式也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元杂剧脸谱中的白眉、白圈演进成眼泡,将眼睛整体包裹在里面,且将眼睛、眉毛的前端向下作尖细绘制,末端整体上扬,出现了秦腔中的“顺眼”,且有个别脸谱眼睛呈飞凤状,开始向“立眼”过渡。第二,开始注重鼻子、鼻唇和下巴等部位的绘制。《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收录的判脸、揭谛脸谱勾绘了火焰鼻,煞神加绘黑鼻唇,金刚绘红色八字须。第三,脸上的装饰性花纹增多。判脸在两膛加绘两白色圆圈,鬼脸的装饰性花纹则更繁多。第四,象形脸增多。龙王、白虎、豹精、象精、鬼脸皆属于象形脸谱。总之,明代脸谱已经进一步发展,开始求新求异,表达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对于个性的追求甚至到了繁复的地步,以钟馗脸谱为例,详见下图[5]4所示:

钟馗脸谱便取意“五福捧寿”,在脸上绘制了蝙蝠。两膛绘蝙蝠2 只,额头绘蝙蝠3 只,双眉又各加绘蝙蝠5 只。这样便出现了同一意象重复,而且使脸谱破碎。

明代戏曲脸谱对秦腔脸谱的影响有二:第一,主要体现在眉眼上,顺目和飞凤眼便为秦腔脸谱所吸收,飞凤眼在秦腔中进一步发展,直接衍生出了泰山眉谱式。第二,明代戏曲脸谱在表意上追求表达人物个性化,并发展出一批象形脸谱,这些对秦腔脸谱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秦腔脸谱中孟良在额中绘制火葫芦,寓其放火技能出众;王彦章额头绘一蛤蟆,寓其善于水战,呼延赞额头加绘虎纹,寓意曾得黑虎星君真传。

三、秦腔三大谱式演进

(1)泰山眉脸谱

秦腔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其初始脸谱虽无流传,但是以脸谱整体演进规律可知,秦腔脸谱演进应是由整脸逐渐分割而来,秦腔脸谱的演进可参阅下图。

图(1)为笔者调整后的明应王殿元杂剧脸谱;图(2)(3)为梅兰芳收藏明代戏曲脸谱,选自《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图(4)为笔者据图(3)假想脸谱;图(5)为笔者调整后的赵云汉脸谱,原谱为七分脸,载于《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可以看出元杂剧脸谱只加勾白眉。图(2)为明代初期脸谱,将白眉增加为白眼圈,但绘制眼睛时,不特别加重睫毛;图(3)(4)为明代后期脸谱,变化较大。当脸谱主色接近黑色时,因人物眉毛的颜色难以凸显,于是将单调的白眼圈加以分割,将之前白眉部构图改变,在白眉圈加绘了眼睫毛,并加绘各种花纹,将眼睛画成凤头形状,末端上扬至鬓间。这是戏曲脸谱真正意义上由写实向写意发展的开端。

另外,明代后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脸谱下端的变化,由以前只勾画唇以上位置演进为唇以下部位也进行勾绘,如上图(4)所示。这是构图史上的巨大进步,将勾脸的部位由唇以上发展至整脸,形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与象形脸有关,因为勾脸的人物多带胡须,《孤本元明杂剧》“穿关”里便有很多髯口的记载。但是动物象形脸和鬼脸不挂髯口,唇以下部位难以遮挡,而且也不符合动物形状,于是自然地就需要将脸谱勾画部位发展至整个脸部。在脸谱的演进过程中,人物脸吸收动物象形脸、鬼脸的这一长处,构图也发展为整个脸部,这样以双眉为界,将脸谱分成额及两膛明显的三个部位。

秦腔产生之际,整脸及分脸成三个部位这两种谱式已经存在,所以秦腔脸谱必然要受这种现成谱式的影响,然而明代脸谱没有将鼻子及两膛真正分开,随着脸谱的发展,勾勒鼻线成为脸谱进一步发展趋势。秦腔脸谱沿着明代戏曲脸谱的发展轨迹,发展出了上图(5)这种谱式,先根据脸型轮廓,勾勒出鼻线,又在中部添加通天柱纹,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谱式—泰山眉脸谱。梅兰芳收藏清宫戏画中也有泰山眉脸谱,但是与秦腔脸谱在构图上尚有差别,详见下图:

清宫戏画[5]37-51

咸丰鹿鹤班秦腔脸谱[6]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眼形和两膛形状。秦腔泰山眉脸谱眼形皆为凤头形,清宫戏画脸谱眼睛上眼线内翻,秦腔泰山眉脸谱上眼线外翻;两膛的形状也差别甚大,京剧脸谱两膛鼻眼结合处细长,秦腔脸谱结合处不似京剧那么细长。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秦腔两膛靠近耳朵部位都出现月牙状空白,艺人称之为“露肉”,这样使秦腔脸谱表现出了与京剧脸谱不同的特性。

秦腔脸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特性,是源于西府地区对凤凰的崇拜,凤鸣岐山的故事在西府家喻户晓。凤凰在宝鸡地区,一直视为祥瑞。旧时戏曲演出,多系庙会,于是结合戏曲脸谱自身演进规律,该地秦腔演员对脸谱进行了改造,将眼睛绘成了凤头形状,将两膛通过露肉和加宽上鼻,组成了凤凰形状。这种脸谱产生于宝鸡,还可以通过宝鸡地区流传的社火脸谱加以佐证。宝鸡地区现存最早的社火脸谱为同治十一年(1872)谱,详见下图[2]55-57:

这些社火脸谱的眼睛更像凤头,两膛的纹路虽然不尽相同,但整体都成飞凤状。秦腔早期脸谱没有存世,但是通过同治谱可以发现,在同治之前秦腔脸谱与元明戏曲脸谱差别不大,属于脸谱的缓慢演进期,受宝鸡地区浓郁的凤凰崇拜影响,秦腔脸谱的主要特征为凤眼,两膛单凤纹,中绘通天柱,整体谱式以泰山眉为主。

泰山眉脸谱的一种发展趋势就是将两膛的单凤纹切割成双凤纹或三凤纹。《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一书收录的《清咸丰鹿鹤班大净藏秦腔脸谱》(下图(1))、《清末赵云汉绘秦腔脸谱》(下图(2)),以及户县演员余艺鹏1966年在凤县河口乡安河寺村演出时搜集到的“光绪二十二绘”秦腔脸谱,也保存了大量的双凤纹脸谱(下图(3)(4))[7]。

《清咸丰鹿鹤班大净藏秦腔脸谱》系鹿鹤班大净四斤儿勾绘,该谱李玄霸谱式不避清圣祖康熙帝讳,“玄”字也不缺笔,可知此谱系光绪末年乃至民国初年绘制,此后被赵云汉、杨光越等人摹绘,所以此谱不能作为双凤纹最早出现的依据。余艺鹏收藏脸谱绘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当时社火脸谱尚没有双凤纹脸谱出现,所以余艺鹏藏脸谱当为现存最早的双凤纹秦腔脸谱。两膛双凤纹脸谱是在同治十一年(1872)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这段时间内逐渐形成的,此类脸谱大量出现是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民国初年的一段时间。

(2)三页瓦脸谱

光绪时期凤眼、两膛凤纹脸谱的另一种发展趋向,不是将两膛单凤纹继续分割,而是逐渐脱离凤鸟崇拜,将两膛凤纹的尾巴减短,靠耳朵处的露肉增大,改变凤纹为倒脚掌纹,《清咸丰鹿鹤班大净藏秦腔脸谱》便明显地包含了这一转变。

这一风格也在光绪十五年(1889)的社火脸谱中体现了出来,详见下图[2]57-58:

秦腔脸谱的演进略显突兀,社火脸谱的演进,正好弥补了这一时期秦腔脸谱演进资料的不足。从社火脸谱可以看出,凤鸟图腾崇拜是逐渐解体的。这些社火脸谱中,虽然凤眼依然存在,但已开始向窝窝眼过渡,且在眉部加绘了日月形眉,使之前眼睛周围的白色眼圈逐渐淡化,突出了眉毛的作用。脸颊部位虽然大致还保留飞凤纹,但是腮部已经特别突出,形成了两个很鼓的圆圈,使两膛的凤纹发生了变化。《老江湖脸谱》[8]彩印6的谱例形象地展现了这一变化。

图(1)凤眼和两膛凤纹完全保存,属于泰山眉脸谱;演进至图(2)时,膛纹虽仍保存,凤眼已经消失,且加绘日月形眉,白眉逐渐消失;图(3)日月形旋眉发展为月形眉,眼睛末梢分叉成两股,整体呈双虎尾形,缩小两膛部位,使膛部凤纹的凤头消失;发展至图(4)时,便完成了整体蜕变,两膛的飞凤纹彻底消失,演化成了倒脚掌纹。眉眼和脚掌纹之间的空白处,加绘蝌蚪纹。

这样便由泰山眉脸谱演化出了三页瓦脸谱。主要勾绘部位由之前泰山眉脸谱注重眉眼转变为三页瓦的眉眼鼻;取消了泰山眉谱式的通天柱,将通天柱改变为类似花草的装饰性符号,印堂处也多加入了铜钱、元宝等装饰符号;眼睛的勾绘由之前的凤眼转变为窝窝眼;两膛由飞凤图案改为倒脚掌纹图案,由于图案改变,倒脚掌纹的顶部和眼眉结合处出现了空白,所以加绘了四至六条彩色的蝌蚪纹。

老江湖脸谱收录在《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彩印页,由于没有著录来源,导致这批脸谱没有引起学者注意。但是“老江湖”一词,在《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一书却有引用:“除唱腔外,甘肃秦腔中还有许多可供填词演唱的大量唱腔曲牌……由王世民、赵焕文、魏思慕等人传谱的平凉老江湖班唱腔曲牌。”[8]215可知该书所指的老江湖脸谱指平凉地区流行的东路秦腔早期秦腔脸谱。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一书称:“甘肃东路秦腔脸谱……由畅金山首创。”[8]402同书“畅金山”条下则称:“畅金山(1886—1947)……清光绪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1900—1905)前后,出师登台,随班浪迹于三秦一带演出。后到庆阳董志塬,落户于宁县焦村,向当地艺人求教,苦学西北方言,改演秦腔花脸。”[8]655该说误,将陇东秦腔脸谱的创制归结为畅金山一人,不免有夸大之嫌,因为脸谱的发展非一朝一夕之事。

老江湖脸谱突出特点就是装饰性花纹,而这一特点正好在光绪十五年(1889)的社火脸谱中开始出现。以下面三副图相比较。

(1)图[2]57为光绪十五年(1889)西府社火脸谱,(2)[8]彩印6(3)[8]彩印6为老江湖秦腔脸谱。三幅图额中的装饰性花纹大同小异,而且两者皆出现了日月形旋眉。日月形旋眉在同治社火谱中是还没有出现的,至光绪时期,由于凤鸟崇拜打破,眼睛改为窝窝眼,导致眼睛周围白色粉圈相应作出调整,日月形旋眉逐渐产生。

老江湖秦腔脸谱与光绪十五年(1889)社火脸谱最大的差异则在鱼尾处,老江湖秦腔脸谱鱼尾大多呈双虎尾状,光绪十五年(1889)社火脸谱中只有郭德周一谱为单虎尾,见下图:

郭德周[2]58 老江湖谱式[8]彩印6

根据脸谱繁化演进规律,老江湖秦腔谱式当出于社火脸谱之后。又以老江湖脸谱与唐子魁谱式对比,可以发现唐子魁系老江湖脸谱的进化。详见下图:

图(1)[8]彩印6(2)[8]彩印6为老江湖脸谱;图(3)[2]59(4)[2]61为唐子魁谱。老江湖脸谱和唐子魁脸谱的共性在于二者谱式皆为三页瓦,眼睛为窝窝眼。印堂处皆有装饰性花纹,两膛都闭合成倒脚掌纹。由于闭合后脚掌纹和眼及鬓部出现空位,彼此都以四至六条蝌蚪纹来弥补空缺。唐子魁谱据田荣军称:

作者为已故社火老艺人唐子魁,绘制年代为解放前。谱绘于旧麻纸上,共66幅,另有14 幅绘于文革期间。[2]41

唐子魁生平无考。但是老江湖脸谱鼻眉勾绘相对简单,唐子魁谱应系后出。

唐子魁谱虽不知确切年代,但是《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载有户县清代秦腔脸谱,见下图:

(1)(2)[9]628为户县清代秦腔脸谱,(3)[2]59(4)[2]60为唐子魁谱式。两相对比,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两膛皆由凤纹变为倒脚掌纹,谱(2)受社火脸谱影响较大,已由倒脚掌发展为漩涡纹;脸谱的右上角皆为蝌蚪纹,眉为日月形旋眉;眼睛皆为窝窝眼,眼下皆有类似狼窝子的纹理,印堂都有装饰性花纹。从构图和立意来说,二者没有差别。《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云该谱系“光绪二十二年绘”[9]627,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可知唐子魁谱较户县清代秦腔脸谱后出。

又老江湖脸谱区分人物性格尚不像民国之后的脸谱那么成熟,以孟良脸谱为例:

上图中(1)[8]彩印6为老江湖秦腔脸谱;(2)[10]为鸿盛社脸谱;(3)[3]为《陇苗》杂志发表的耿家脸谱。仔细对比上三谱可以发现,虽然在构图上略有差异,但是都系红脸,图(2)(3)两膛皆勾红色,中绘火葫芦,寓意孟良善于放火,且葫芦中皆有花纹。谱式(1)尚没有火葫芦这一固定人物标志,所以老江湖脸谱是早于鸿盛社脸谱和耿家脸谱的。又《清咸丰鹿鹤班大净藏秦腔脸谱》《清末赵云汉绘秦腔脸谱》绘制时间为1912年前后,其中高渐离、荆轲为四页瓦谱式,四页瓦谱式系三页瓦发展而来,即以秦腔本身发展规律,三页瓦脸谱在秦腔中的形成也早于1912年。

老江湖脸谱的绘制时间,应在光绪十五年(1889)社火脸谱之后,光绪二十二年(1896)户县秦腔脸谱之前。又考光绪十五年(1889)社火谱式,中已有三页瓦脸谱,可知秦腔三页瓦脸谱起源当在光绪十五年(1889)。

(3)狼窝子脸谱

西府社火脸谱截止光绪十五年(1889),尚没有狼窝子谱式出现,但至光绪十五年(1889)户县秦腔脸谱已经露出狼窝子雏形。狼窝子脸谱系在三页瓦基础上演化而来,三页瓦脸谱初步形成倒脚掌纹后,由于特别加宽鼻部,使脸谱显得单调,于是演员便对三页瓦谱式做了调整,适逢此时日月形旋纹出现,便将其引入眼睛下面,用来勾勒两鼻线,户县秦腔脸谱就是这种演进之法的代表。日月形眉进一步发展为虎尾眉,户县秦腔脸谱不仅双眉皆用双虎尾眉,而且在勾勒鼻线时也用双虎尾,如下图(2)所示。

戏曲是逐利的,一旦有演员改革成功,获得观众美誉,其他演员就会纷纷效仿,由泰山眉脸谱向三页瓦的转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虎尾这一形式引入秦腔脸谱后,户县秦腔脸谱又一次将其用到极致,构成了狼窝子脸谱。这种谱式由于双眉皆绘双虎尾眉,兼之鼻线再勾虎尾,这种纹理便有喧宾夺主之感,于是演员对其进行了另一次改造,将鼻线完全改成了红色,做滴血状(上图(3)(4))[6],这样便基本形成了今天狼窝子脸谱。狼窝子脸谱在耿家脸谱中又做了一次改进,如下图[3]所示:

耿家脸谱对狼窝子谱式进行的最大改革在眉眼部,将眼部的旋纹改成云纹,将双虎尾改成了豹眉,这样使日月旋纹在脸谱中的比例逐渐减少,脸谱看起来更加协调。上图这种狼窝子脸谱如果不绘制两眼下的滴血纹,就是豹眉脸谱。

秦腔早期的脸谱没有实物保存,就现有资料来看,整脸、泰山眉、三页瓦、狼窝子谱式为秦腔的主要谱式,演进规律为整脸缓慢孕育出泰山眉谱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由泰山眉谱式发展出三页瓦脸谱和狼窝子脸谱。但是,在秦腔脸谱发展的早期,只注重谱式演进,对于人物身份及年龄等尚较少考虑。当四大谱式演进完成后,构图方式及所表现人物性格便相对开始固定,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1]马莳.皇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孙国中,方向红,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479.

[2]田荣军.社火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8.

[3]陇苗文艺月刊社.陇苗[J].1981(4):插图4.

[4]黄殿祺.中国戏曲脸谱[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附录3.

[5]刘占文.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张新文,整理.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7]《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M].北京:中国ISBN 中心,1995:前言9.

[8]《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甘肃卷[M].北京:中国ISBN 中心,1995.

[9]鱼讯.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10]刘岗,刘湛,编绘.羲皇故里秦腔脸谱[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元杂剧社火秦腔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闹社火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