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汉语视野下的日藏王羲之《大报帖》

2015-07-29张俊之

关键词:书札王羲之书法

张俊之

(西南科技大学 文艺学院,四川 绵阳621010)

人民网2013年1月8日援引共同社消息称,日本发现了王羲之书法的唐摹本,同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第13 套节目对此作了特别播报。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4 版刊登了记者蓝建中的文章《日本发现王羲之书法精致摹本》。21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 周年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成立140周年,由东京国立博物馆、每日新闻社及NHK 等联合主办、朝日新闻社协办的大型特别展“书圣王羲之”开幕,该帖即为最重要的展品之一。

此帖被命名为《大报帖》,图片如左。东京国立博物馆官方网站作了介绍,略云:此帖现存3 行24 字,其中有“大”、“期”等王羲之杂帖中常见亲属名字以及“日弊”、“解日”等王羲之书简常用词语;其纸张与此前日本所见王羲之《丧乱帖》、《孔侍中帖》和《妹至帖》一样,为纵帘纸;帖前附日本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书法鉴定权威古笔了仲“小野道风朝臣”的鉴定纸条。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品管理课长富田淳从帖文内容、书法风格、拓摹技法及书写材料等方面考察,断定为遣唐使带回日本的王羲之书法摹本。①详见http://www.tnm.jp/modules/r_free_page/index.php?id=1569#new。王羲之书法真迹早已湮没不传,真正的唐代摹本已为不可多得之精品,所以此帖一出,立即引起世人、尤其是中日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尽管不乏对其真实性的质疑之声②其中以周详的措辞最为激烈,说《大报帖》“用笔、行文恶浊”,“简直是小儿科的水平”。或过于偏激。见周详《〈大报帖〉〈妹至帖〉与王羲之无关》,《中国文化报》2013年3月24日第6 版。,但相关研究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笔者因参加汉语史语料库建设并主持教育部课题“二王杂帖词汇研究”,对王羲之杂帖多有接触;王羲之法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古时期的口语面貌,故今从中古汉语的视野来审视国内外对《大报帖》的研究,或许可以为书法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点借鉴和帮助。

一、释文问题

东京国立博物馆网站上没有《大报帖》释文,《东京新闻》2013年1月8日夕刊《4 世纪中国の“书圣”王羲之の书国内で写し発见》③详见http://awabi.2ch.net/test/read.cgi/news4plus/1357648144/l50。、国内各网站及研究者释文如下:

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从所公布的图片来看,文字应该说是相当清楚的,所以学者释文异议不多①本人曾怀疑“报”或当为“热”字,但两字形体毕竟相去甚远,摹失的可能性不大。,只有祁小春认为首字“阙左上半部分,王帖频出叹词‘哽’和‘嫂’字,也许原字并非‘便’字”,“究竟为何字尚无法确认”[1]。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杂帖固然多残,且释文多异,然对此帖中“便”字的怀疑颇有杯弓蛇影之嫌(详后文)。对其他字,包括研究王羲之书法有年的祁小春等人在内,都未提出异议。其实,第六字释作“呈”很值得商榷:因为“呈”一般作(《阁帖》卷四虞世南书)、(《阁帖》卷四柳公权书),收为横笔;而收笔明显向左下斜出。

今按,此字当释为“差”。首先从字形上看,《阁帖》所载羲之帖中“差”字甚多,其形如(卷六)、(卷七)、(卷八)等,均与《大报帖》第六字相似。其次从意义上看,“差”读作chài,指病愈。西汉扬雄《方言》卷三:“差,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差。”羲之帖中多用,如:

(1)知尚书中郎差,为慰(《全晋文》②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后文所引王羲之杂帖均采自本书,故仅标卷号。卷23)

(2)民疾根治滞,了无差候,转久忧深。(卷24)

(3)顷犹小差,欲极游目之娱,而吏卒守之,可叹。(卷24)“转差”意为病情逐渐好转,羲之帖共8 见,如:

(4)雨蒸,比各可不?参军转差也?悬耿。(卷23)

(5)雨快,君可不?万石转差也?(卷26)

(6)吾腹中小佳,体痹乏气便转差,深以为慰。(卷26)

《大报帖》中“期”指王延期(一般认为是羲之子),“期转差也”乃是向对方询问:王延期的病情好转了吗?③“也”表疑问语气,参拙文《二王杂帖的语气词“也”》,《西昌学院学报》2012年第1 期。

二、文意问题

古代文献、特别是口语性强的文献,常常会给人造成理解障碍,二王杂帖尤其如此,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六朝法贴,有煞费解处。此等太半为今日所谓‘便条’、‘字条’,当时受者必到眼即了,后世读之,却常苦思而尚未通。”[2]以《大报帖》末句为例,俞丰译为:“我就算抱着疲老之躯,也要去你那里看看。”[3]祁小春说:“日本学者断句作‘吾日弊,为尔解日耳’,并释大意为‘我每日身体疲惫,如此度日只是为了你’云云,似有商议的余地。笔者认为应断句作‘吾日弊为尔,解日耳’为宜。”其实,《大报帖》在王羲之帖中并不算难读的一类,下面先对一些词语略作考释。

1.大报

目前我们所能搜检到“大报”的最早用例为:

(7)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长日之至”即“长至”,亦即冬至,《颜氏家训·风操》:“已孤,而履岁及长至之节,无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则皆泣。”王利器集解曰:“长至,冬至。《御览》二八引崔浩《女仪》:‘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履长至之义也。’”[4]103宋卫湜《礼记集说》云:“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者,此谓冬至,大报天于圜丘而主日也。”[5]明世宗有诏云:“朕遵太祖高皇帝敬天之制,恭建圜丘于南郊,于今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祇行大报之礼。”[6]可见“大报”之祭是在冬至日举行的,据此,我们认为帖中所云“大报”为“冬至”这一传统节日的代称。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指出六朝人喜欢用典的弊端:“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呼征质为周郑,谓霍乱为博陆,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言食则糊口,道钱则孔方,问移则楚丘,论婚则晏尔。”[4]214王羲之虽非“不学问”之人,但时俗所染,偶尔用典也在所难免,“大报”即此类。

2.情感

帖中的“情感”与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去甚远,并不等于“感情”。“感”在中古有“悲伤”义,三国魏张揖所撰《广雅·释诂》云:“感,伤也。”晋陆机《顺东西门行》:“感朝露,悲人生,逝者若斯安得停。”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周南悲昔老,唱滞感遗氓。”其中感、悲对文,意义相同。羲之帖中有4 例“哀感”,乃是由哀、感两个同义语素复合成词,意为悲哀,如:

(8)知足下哀感不佳,耿耿。(卷22)

羲之帖中还有“感哽”,意为悲伤得说不出话来,如:

(9)司马虽笃疾久,顷转平除,无他感动,奄忽长逝,痛毒之甚,惊惋摧恸,痛切五内,当奈何奈何,省书感哽。(卷23)

另外还可参考“情酸”、“情痛”、“情悲”等“情感”的同义词,如:

(10)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奄失此女,痛之缠心,不能已已,可复如何,临纸情酸。(卷24)

(11)忽然此年,感远兼伤,情痛切心,奈何奈何。(卷24)

(12)中郎相忧不去心,感远怀近,增伤惋。每见范母子哀号,使人情悲。(卷25)

因此,“情感”意为感情悲伤(或悲伤之情)。

3.如佳

如,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三·翟方进传》“则如勿收邪”,按云:“如,犹将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七并同。刘淇《助字辨略》卷一:“《孟子》‘寡人如就见者也’,此如字,将辞。如,似也,故可通为将。”羲之另一帖中也有“如佳”,如:

(13)啖豆鼠伤如佳,今送,能啖不?(卷25)

“如佳”即“将佳”,意思是:不久就会好起来的。《大报帖》中羲之用“如佳”来表达对收信人的安慰。

另外,《大报帖》还有一些王羲之书札常语,如“日弊”指身体一天天地衰弱,“为尔”相当于“如此”,“解日”意为打发时光,这里不一一讨论。

综上,《大报帖》的释文和断句应该如下:

便大报,期转差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可以译为:马上到冬至节了,王延期的病情好转了吗?得知你不舒服,应该是由感情悲伤所致,将会好起来的。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能如此打发时光了。

三、与《妹至帖》的关系问题

《大报帖》出现后,引起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兴趣,有人认为此帖实为当年同样在日本民间发现的《妹至帖》(如右)后半段。俞丰说:“仅从书法风格来看,两帖在笔法上是高度一致的,两者拼合后,行高吻合,行距匀称,一气融贯,赫然天成。又听梧阁从两帖的纸纹质地(抄纸过程中留下的帘纹)、边缘残损、横折痕迹等几个方面作了比对,均可证明两帖吻合。仅就图像而言,这已经是相当充分的证据了,若不是一帖裁而为二,这种巧合的概率几乎为零。”[3]祁小春的说法较为谨慎:“二帖原为一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俞丰为了解决两帖连缀后的帖文通读问题,将两帖断句如下:

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并将“须旦夕营视之便,大报期转呈也”解释为“为了便于早晚看顾妹的病情,所以‘大报’之祭就要缺席了,希望你代我向官长转达此意”,认为“如此两帖上下通贯,文义豁然明了”。

我们以为,《大报帖》是否本为《妹至帖》后半段,未可遽定,至少从语言角度看证据不足。因为除了《大报帖》本身意义可以讲通(如前所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便大报”符合当时书札起首的格式。

敦煌文献中有不少唐人编撰的书仪类著作,这些书仪是当时人作书的格式和范本,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书信是如何开头的。张敖在《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中将书信内容次序概括为:“先标寒暑,次赞彼人,后自谦身,略为书况。”(法藏伯3502 号背)所以书信开头一般要“先标寒暑”,“寒暑”实时叙(序),郑余庆《大唐新定吉凶书仪·年叙凡例第一》云:“四月孟夏。叙云:首夏、夏首、初夏……时云:渐热、微热、向热、稍热……十月孟冬。叙曰:首冬、冬首、初冬、冬初……时云:渐寒、微寒、薄寒、已寒。”(英藏斯6537 号背)这些书仪是在前人书信格式规范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由此上溯到东晋时,羲之帖中已“标寒暑”,而且一般都在书札的起首①南朝梁王筠《与长沙王别书》起首云:“筠顿首顿首:高秋凄爽,体中何如?”亦其例;或不仅限于书信,如王勃《滕王阁序》以“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开头,亦与此类似。。其具体标法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仅标“时”:

(14)寒严②《颜氏家训·风操》载,梁时臧逢世因避父(臧严)讳,以致“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亦可为书札中多标时叙之旁证。,不审圣体御膳何如?(卷23)

(15)热,日更甚。得书,知足下不堪之,同此无赖。(卷25)

第二,仅标“叙”:

(16)二月廿日羲之顿首:二旬,期等小祥日近,伤悼深至,切割心情,奈何奈何。(卷26)

(17)十月十五日羲之顿首:月半,哀伤切心,奈何奈何,不可居忍。(卷24)

第三,时、叙并标:

(18)十一月四日羲之白:冬中感怀深。始欲寒,足下常疾何如?(卷26)

因此,《大报帖》中的“大报”同“二旬”、“月半”、“冬中”一样,乃是标“叙”为冬至。

值得注意的是,晋人书札常以“便+时叙”起首,如:

(19)便大热,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热,力不具。(卷26)

(20)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便陟冬日,时速感叹,兼哀伤切,不能自胜,奈何。(卷23)

(21)七月十日万告朗等:便流火,感伤兼切不自胜,奈何奈何……(《淳化阁帖》卷2《晋散骑常侍谢万书》)

(22)八月廿九日告庾氏女:明便授衣,感逝悲叹,念增远思……(同上,卷3《晋王凝之书》)

“大热”为时,叙当属夏五月;“冬日”、“流火”、“授衣”为叙,时当分属冬十月、秋七月、秋九月(《诗经·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书札中,以“便+时叙”起首(除时间与收信人外)不足为奇,“便大报”与“便流火”、“便授衣”等非常相似。《大报帖》即以“便大报”“先标寒暑”,其下句“期转差也”正是“次赞彼人”。

总之,从当时语言特征和书信格式来看,《大报帖》完全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书札。该帖与《妹至帖》在物理属性上的惊人相似,并不能证明二帖原为一件,就算将来通过科技手段证明确是一裁为二,也无法肯定羲之书写时即如此,因为后人将多帖内容摹拓在一幅纸上的情况并不鲜见。

[1]祁小春.《大报帖》和《妹至帖》原为一件?[N].中国文化报,2013-01-27(6).

[2]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08.

[3]俞丰.试说《妹至帖》与《大报帖》合并的可能性[N].东方早报,2013-01-21(5).

[4]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宋〕卫湜.礼记集说[O].清通志堂经解本:卷111.

[6]〔明〕孔贞运.皇明诏制[O].明崇祯七年刻本:卷8.

猜你喜欢

书札王羲之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王羲之送字
阎万章先生致刘凤翥先生书札辑注
书法欣赏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上)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