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鱼塘那些事

2015-07-27王永锋

今日民族 2015年8期
关键词:养鱼水塘哈尼

文·图 / 王永锋

哈尼鱼塘那些事

文·图 / 王永锋

哈尼山乡是静谧而又温馨的,一缕缕阳光透过层层多依树叶,洒在一块块青石砖上。漫步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全福庄,你会自然地想越过丛林,走到山的另一处,去探探山里面究竟有没有住着神仙。然而,当你来到山腰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这是另外一个绿色的世界。在山腰上,依着地势的高低,一个个小型水塘如同糖葫芦一般串在了一起。山的绿将这些水塘也染成了绿色,水深不过到膝盖处,但清澈明媚,鱼翔浅底;山泉水顺势而下,上游的水塘满了,自然溢出,又流到下一个里面,最后欢快的溪水顺着水沟流进了村寨、梯田和江河中,这就是哈尼鱼塘。

所谓鱼塘

在全福庄人眼里,哈尼鱼塘不仅仅是指山上的这些水塘,他们认为:鱼塘就是人为挖建的水塘,且平时只用作种鱼产卵、鱼苗孵化。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山腰鱼塘。半山腰是鱼塘最为集中的地方,因为山腰空地多,且有溪流经过,方便存储水源,加上半山腰较为人迹罕至,一般不会惊吓到种鱼,因此成为了哈尼鱼塘的主体部分。这些鱼塘的历史大多有50~80年左右,基本对应当地“毛主席像太阳,带领人民挖鱼塘”口号的历史时期;二是傍寨鱼塘。这些鱼塘建在村寨旁边,由于鱼塘始终伴随着村寨的发展与变迁,之所以为鱼塘,就要方便村民捞取看管,村寨建设伊始,人们会在其附近建鱼塘,并没有想到以后村寨的规划建设,随着全福庄村寨建设的逐步完善,大部分傍寨鱼塘已经消失,这些鱼塘大约有80~100年左右的历史;三是育秧田。它们就位于村民的秧田中,通常将秧田分为两个部分,一块用于育秧,一块专门育鱼苗,这种鱼塘似乎更加符合哈尼祖先的意志。“中间的三丘田/是留下来养鱼的田/养鱼的田分给你/客人来了拿不出鱼招待。”应该就是对其的最早描述。从全福庄人眼中对鱼塘的分类,我们不难发现,当地人的养鱼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村寨的发展史,正是这一物质载体,承载着哈尼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不朽精神。

到目前为止,这三种鱼塘类型在全福庄都有存在。有村民指出,在全福庄几乎每家至少有一个鱼塘,他们眼中的鱼塘指的就是这种广泛意义上的鱼塘。而在笔者看来,全福庄的农业发展与养鱼发展基本是同步进行的,而鱼的来源也是多样化的,梯田、育秧田都可以养鱼,它们在某种意义上也承担了全福庄的鱼类生产功能,但是作为一个梯田有机生态系统,笔者眼中的鱼塘专指山腰处专门挖建且用来承担种鱼繁殖、鱼苗生长的场地,它不因育秧工作或水稻种植、收割而丧失养鱼功能,是一个全时段、全方位的养鱼场所,是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的一环,是与哈尼梯田、育秧田相并列且独立存在的个体事项。下文所说的关于鱼塘的事项均是在这一意义下进行阐述的。

鱼塘故事

全福庄鱼塘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笔者访谈了全福庄中寨一位82岁的李姓老人,记录了他所说的故事:

山上的鱼塘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挖的,是和像我这个年纪的老一辈们一起挖的,当时我们也就18、19岁,就是为了养鱼。民以食为天,水是从大树底下出来的,是从树根里出来的,树叶越多,水就越多。喝的水是山上的螃蟹找到的,它们就躲在一些潮湿的大石头下,挖开大石头,向下挖就能找到水源了。梯田里也有一个很深的水洞,那里的水非常清澈。喝的水也是从树底下出来的,水一点点出来,挖个洞引水下来,整个全福庄都是这样,看到山上有很多水,就想到了养鱼。养的鱼一半用来自己吃,一半会卖掉,那些小鱼是从大河里出来的,但哪条大河我也记不起了。在树的周围用石头包围起来,就会有水出来了,那样就可以养鱼了。村里没有水池时,天热时就得自己上山去找水喝,40岁终于喝上水池的水了。

我还听以前的老人们讲过另外一种说法,大约在三百多年前,麻栗寨村一户卢姓村民带着自己的5个儿子,主鲁村一户李姓村民带着两个儿子分别从自己的老寨子搬到了今天全福庄大寨这个地方住下来,之后又有其他的人家慢慢搬了过来。民以食为天嘛,当村民住下后便开始了大田的开挖,同时,鱼塘也随着为梯田蓄水及养鱼的需要开始挖建。从开挖鱼塘的地点来看,最好的选择就是山上有泉眼的地方,再次就是石头下面有螃蟹的地方,螃蟹喜欢住在有水源、潮湿的地方,所以人们就把它当做有水的标志,一般找到它就可以在附近找水源了。实在找不到时祖先们才会将水源引到一些比较方便的地方进行(鱼塘)开挖。

老人虽然没有过多讲到挖建鱼塘的经历,但他描述了怎样找水源的故事。老人的话正好印证了《哈尼族古歌》中对“寻找水源”的描述:“哈尼族最先找水的是哪个?最先找水的是惹罗姑娘。把守水门的是哪个?是扁嘴巴的石蚌和没有头的螃蟹。惹罗姑娘叫螃蟹去瞧水,螃蟹说:‘瞧也不消瞧啦,我的寨房盖在这里,九层的石洞是我好在的宫殿,我还要在里面养下数不尽的儿孙。只要我们螃蟹的寨子不倒,哈尼就有不断的水源。’惹罗姑娘叫石蚌去瞧水,石蚌也说:‘不消瞧啦,螃蟹是我的邻居,我们的寨子挨在一起,只要我们的寨子不倒,哈尼的泉水就不会断。’”分析李姓老人的描述,可以判定他们在60多年前就开始挖建鱼塘了。

而全福庄大寨另一位81岁的卢姓老人为我们讲了这个故事:我那时候听家里老人讲过,有些鱼塘是慢慢才变成鱼塘的。一开始,是一片原始森林的洼地,人们去山上放牛的时候,路过这些洼地,由于里面总是有泉水汇在一起,水牛一看见就进去蹚水了。慢慢地这些洼地就被牛打滚成了滩地,下雨后这些滩地里面就会出来蝌蚪,可能是山上流下来的吧,那时候人们见什么就吃什么,有人觉得蝌蚪好吃,味道很甜的,后来就有了妇女们专门用竹篓去网蝌蚪,有时候因为滩地比较浅,雨水一大蝌蚪就被冲跑了,人们便把滩地再挖深一点,这就有了最早的鱼塘。再后来,山上的雨水会把小鱼和树枝树叶一同冲进这些鱼塘里,人们发现有鱼可以吃,为了保存好鱼和蝌蚪,不让枯枝烂叶堵住鱼塘,就又开始挖深鱼塘,这样真正的鱼塘就形成了。

箐口远景

补记

大部分鱼塘是在上世纪60年代挖的,当时全国都在浩浩荡荡地进行公社运动,远在哀牢山区的全福庄也不例外,于是村里早先挖的一些水塘都被加入到了合作社,里面的鱼自然也属于合作社了,不能随便乱抓。而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猪肉、牛肉都不是随便就能吃到的,全福庄水多鱼也多,吃鱼比吃猪肉、牛肉容易得多,但是村中水塘里的鱼属于公家,不能乱吃,有时候家里来客人了,想吃鱼都很难,便有人在山上自己挖塘子养鱼,这些鱼塘一直都是私人的。人们在山上挖鱼塘之前要先找好泉眼所在,只要发现哪里是潮湿的,在那里往下一挖便会有水流出,慢慢地挖的人也就多了,山上就形成了鱼塘群。一般在插秧后村民把鱼苗放进梯田里,秋收后再回放到鱼塘中保存、产卵繁衍。可以说,全福庄人日常生活中摄取的高蛋白多半来自这些水产。

村民们为我们提供了质朴的故事,从而生动地还原出鱼塘从无到有的原生态景象。今日鱼塘的功能绝非仅仅养鱼这么简单,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奥秘已经将它与当地特殊的生态系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责任编辑赵芳)

猜你喜欢

养鱼水塘哈尼
水塘
首届哈尼梯田无人机摄影(像)大赛获奖作品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养鱼记
鱼经
两伊握手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荒漠水塘
水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