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羊文化民俗事象述略

2015-07-13张成志

群文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土族羊毛藏族

羊与人类“相依为命”一同走过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羊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以羊肉为食,以羊奶为饮,以羊皮为衣为被为褥,以羊毛为棉为絮为线……尤其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羊甚至被赋予了文化和社会的内容。青海的羊文化民俗事象,广泛蕴藏于民族文化的各个事象领域,如:古文化、婚育、服饰、饮食、文学等等,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动人景象。

一、古文化与羊

羊是人类生存的伙伴,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史以来与人类和睦相处,相伴生息,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成为人类心中的吉祥之物。与全国各地一样,通过考古发掘已证实,在青海的人类早期活动遗址中都有羊的痕迹。青海共和县拉乙亥遗址中就较早发现有羊骨,相信远古青海人对羊的驯化从那时候已开始,随后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的遗迹中,也普遍发现了羊骨。如1977年在贵南县尕马台马家窑类型和民和核桃庄马家窑类型遗址中均发现猪、狗的遗骨和较多的羊骨①;到齐家文化时期,青海境内的齐家文化遗址中羊与牛的骨骼最为常见,说明这两种动物已经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羊的饲养更为普遍,有趣的是,在互助县高寨齐家文化墓葬中多见人骨脚下以下随葬一对羊角的情况②;到卡约文化时期,用羊等家畜骨骼随葬的现象就非常普遍了,如循化县阿哈特拉山卡约文化殉葬墓中的棺板上和二层台上放置大量羊角,随葬的大口双耳罐和小口陶瓮中多盛有羊、牛之骨③。羊角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随葬品,似乎已经成为财富的一种象征。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葬中“随葬马、牛、羊等家畜骨骼的现象引人注目”,有的墓葬随葬羊跗骨多达六七十件④。甚至在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的彩陶上还多见大角羊纹图案。这些迹象表明,卡约文化时期,当时畜牧业经济以养羊为主,而卡约文化是我国古代羌人所创建的文化,这一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这与甲骨文中“羌”字从羊从人的造字缘由是很一致的。

诺木洪文化也是我省农牧兼营,以牧为主的古文化遗址,在都兰县搭里他里哈遗址发现了大型圈栏,“圈栏内地面上有大量羊粪堆积,厚约15-20厘米,其间也夹杂有少量的牛、马和骆驼的粪便,据此,这个圈栏可能是当时居民饲养家畜用的。”⑤ 除了这些发现之外,青海人民用羊毛纺线编织的历史也很悠久,诺木洪遗址中出土的毛纺织品说明了这一点,其原料主要是绵羊毛,有的还经过染色,以黄、褐两色为主,少数为灰黑色、红色或蓝色。“毛布的织法,一般多使用紧密的单线,少数用粗松单线。单线一般为230根左右,也有数十根的。如有的以黄、褐两色相间排列条纹的毛布,经线只有86根。……毛布的宽度,一般为25厘米左右,……诺木洪文化的居民就利用这种毛布缝制衣服或是其它生活用品。……在搭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一块较大的加工过的毛布残片,残长90厘米”⑥。诺木洪文化时的毛布,同样需要用最早的纺织工具——纺轮将羊毛捻成线,再用织机编织。同时遗址中出土的毛纺织品除毛布外,还有毛带、毛绳等。说明那时先民已经学会了对羊的舍饲和育肥,羊已和先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羊是喜庆婚育、盟息干戈的使者

羊是喜庆的象征,羊又是婚育娱乐的主要内容。婚姻,生育是民间两件最大的喜事,而羊往往参与其间。蒙古族以羊膝骨为爱情信物,结婚那天新郎新娘举行向天神拜叩的礼仪,双方手握一个羊腓骨(男大头,女小头),跪于羊毛毡之上由达玛勒说唱赞词,祝福新娘、新郎喜结良缘,相爱偕老。藏族根据小伙子的家境,要给姑娘送一定的聘礼,其中必须有只羊。在青海藏区还有“羊脖子骨头挑女婿”的习俗,一旦候选的女婿到来,未来的岳父母一定请他啃一段骨肉难离的羊脖子,用来考验女婿,寓意是考验其耐心和毅力,观察其吃肉的技巧,来衡量是否会过日子。而训练有素的小伙子也一定能采用割、挖、剔、片、刮等方法,把这段骨头吃得“一丝不挂”,从而博得青睐。青海土族人结婚,媒人早上带一个羊扛子去女方家,走到门口土族阿姑们刁难媒人,骂媒人带过来的羊扛子,像猫一样;民和土族结婚时,其姐姐一定会带上一个羊扛子来作为贺礼。蒙古族新娘娶到男方家后要手拿羊肩胛骨交拜天地,新婚3天内,新人要吃羊脖子,象征夫妻关系如羊脖子般坚韧,难以分离。

蒙古族在孩子出生后,先缠以白棉布,再用装羊毛的被子包好孩子全身,包时四肢放直,以利孩子发育成长。坐月子期间,产妇只能吃新鲜绵羊肉,禁吃山羊肉、牛肉等,孩子出生7天,要举行洗礼,在婴儿结痂的肚脐上抹羊尾巴油,使痂发软脱落。藏族在婴儿降生的7天之内,帐房门上要挂起一绺羊毛,这是“忌门”的标志,在这期间不许陌生人入门,“坐月子”期间,多数家庭都会杀一只羯羊,以羊肉补产妇身体。等小孩3岁时,行“剪发礼”,要送羊给小孩,作为其永久的财产。回族一般不让产妇吃羊肉,认为产妇吃荤不下奶,以素食为主;婴儿出月时,一般要请手禀好的人剃胎毛,有钱人家或缺儿女人家给婴儿剃头时要宰羊念“亥亭”,以求真主保佑。当小孩长大过“百岁”时,家人及亲友欢聚一堂,要吃羊肉臊子面。撒拉族在孕妇头胎生男孩时,娘家人必须拉一只肥大的绵羊送到婆家“看月子”(生女孩则不送),撒拉语叫“阿苏果依”,婆家人当场将羊宰杀,最好的羊肉下锅,并且装肠子另煮,让娘家人饱餐一顿,最后娘家人将羊皮和一只前腿带回家。土族小孩满月后,孩子的母亲要选个吉日,带孩子回娘家,土语称“认阿舅”,到娘家门外,不急于进门,而是把孩子放进牛羊的料槽内躺一躺,在婴儿的啼哭和大家的欢笑声中,就完成了这一祈福仪式。土族人认为婴儿蹲过牛羊槽后,便能像牛羊一样生命力特强,还特别能孝敬娘舅家的人。

羊还是和平的使者,为人类化解干戈。在人际交往的礼仪活动中,羊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古代的人们走亲访友,最好的见面礼是羔羊。为与大唐联姻吐蕃大臣禄东赞,3天之内巧妙地分辨出100只母羊的羊羔,使文成公主顺利入藏,求得吐蕃与大唐之间一百年的和平。为化解邻里间的纠纷,也需要用羊来化干戈为玉帛。如土族的“拉羊上门”就是这种典型的例子,土族人家发生邻里纠纷,引起打架斗殴,经老者调节后,理亏的一方须向对方赔礼、赔罪。情节较严重的必须“拉羊上门”,即一条毛红搭在羊背上,外加两瓶酒,去对方家赔罪,请求对方原谅,以求息事宁人,通常也叫“拉羊搭红”。

三、体育、娱乐活动与羊

在民间体育活动中,羊是必不可少的,往往参与其间。最著名的要数哈萨克族的“叼羊”。多在节日和喜庆集会时举行,有分队和不分队两种形式。队员们争夺一只去掉头和内脏的羊羔肉。以夺得羊肉并送达某一指定地点者为胜。

土族的“狼抓羊”和汉族的“老鹰捉小鸡”比较相像,是儿童最喜爱玩耍的一种游戏,整个游戏随着“狼”在不同方向进攻,整个“羊群”跟随牧羊人左转右躲,前驱后守,动作灵活多变,活泼激烈,欢乐异常。还有“合尼陶”(“合尼陶”为土族语,意为“赶羊”)等棋类游戏。

撒拉族的“玩羊粪蛋”,也是颇受儿童欢迎的一种游戏活动,撒拉语叫“优日玛奥依纳希”,小孩们在地上挖8个小窝,然后每窝放5个羊粪蛋,再以一个小窝为起点,将羊粪蛋掏出并依次分在每个窝里,哪儿分完即从哪儿掏出再依次往下分,最后分到一个窝里将所有的羊粪蛋集中起来,才算结束。

而最有趣的游戏是藏族传统的“玩羊骨”,每到藏历佳节,藏族小伙子们访朋寻友,集在一起以玩羊膝盖骨取乐。这种娱乐活动是比较奇特的,以赢得羊骨多者为胜,也以赢得羊骨的多少作为新的一年夺取畜牧业大丰收的征兆。羊,是藏族人最基本的经济支柱,羊群繁衍的好坏,直接与牧民生活有关,因此,他们爱羊甚至爱其骨,有些人家把骨头用绳子穿起,刻上经文,挂在屋檐下,作为羊群日趋发展的象征。

回族、撒拉族的“羊皮筏子”,旧时是青藏高原河道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现在失去了古老水上交通工具的重要地位,现已成为一种民族的娱乐活动形式。它是将羊宰杀后,把羊皮完整地褪下来,去掉头脚,用盐水脱毛后,再擦上菜籽油,保持其柔软,然后用细绳将头腿处扎紧,留下一孔,吹气使其膨胀起来;把这样10个左右的皮袋吹起后,一一捆在直径约为5厘米左右的木杆上,木杆纵横交错,捆住皮袋后,放置河里,羊皮筏子就做成了,可以骑“羊”过河了。

四、服饰、饮食与羊

羊与人类相伴至今,用它的皮毛给人类带来温暖,羊的最早用途肯定是吃其肉乳,衣其皮,给人类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高寒的高原气候环境,决定了高原人的服饰质地必须厚实耐寒,历史上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质料以羊毛织物和羊皮等产品为主。

在青海的农村,羊毛毡是一种很重要的家庭用品。毛毡通常分成两种,山羊毛的毡称“黑沙毡”(较厚,通常有一寸厚),绵羊毛的毡称“白面毡”(较薄,通常约半寸厚)。用羊毛制毡,俗称“擀毡”,以擀毡为生的人叫“毡匠”。在过去的时代,能铺上满炕毡是家庭富有的一种标志。据六七十岁的老人回忆,他们在年轻时,晚上就睡在毡上,当时并没有褥子。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布料紧张,另一方面也是缘于习惯。现代的年轻人会觉得这种习惯既好笑又不可理解,甚至难以想象,可老年人却说睡习惯了,感觉也挺好,倒是当初由睡毡改睡褥子时有些不习惯。他们还会幽默地说,睡毡还会有好处,身上痒痒,一翻身就不痒了。

最令人觉得惊奇而有趣的是藏语叫“楚巴”的藏式长袍。在农区,“楚巴”多用羊毛织物氆氇为面料,而在牧区,则用绵羊板皮为面料,“楚巴”无领、斜襟、右衽、无扣,袍长超逾身高,袖长过双手;穿着是需将“楚巴”领部顶在头上,又将袍身提起使下摆略微超过膝下。楚巴是藏族服饰的灵魂,只有穿上楚巴,跳起舞蹈,才能显出十足的藏族特色。而它的实用性,更能适用高原藏区的特殊气候及生活环境,当天气暖和,可将楚巴右袖褪下;再热时,则可将两袖都褪下围于腰间;天气突寒,又可将双袖全都穿上。一衣适用四季,可以说是藏族衣饰文化的创造。楚巴的长袖可使勒缰的手免去皮肉之苦;肥大的前襟,腰带一束,怀里可以装上酥油盒、木碗等什物,俨然一个行囊,到夜晚,楚巴可以既当铺又当盖,一衣多用,这又是藏族服饰文化的一大发明。青海藏族日常还穿着的是一种叫“仔华”的裸面白板皮袄,一般用羊羔皮镶领。藏族男女都喜戴帽子,严冬时多戴白色羊羔皮作成的筒型大帽,可正戴(毛朝里),也可反戴(毛朝外)。

青海的土族人民也喜好用羊皮制作衣服,土族男子的主要穿着是皮袄,土语称为“尼克”。是用熟制的羊皮,缝成大襟皮袄,短皮袄或皮裤等,不挂布面为平时穿着之用,也是男子劳动、当差时穿的主要衣服;也有少量挂布面或绸缎面的“沙仁尼克”。在冬天,土族人头上可戴羊毛做的毡帽,耳朵上可以套上羊毛做的毛耳套,上身可穿羊毛线织的毛衣、毛背心,甚至穿上带毛的羊皮袄,下身可穿羊皮裤,脚上可穿羊毛袜子、羊毛毡靴、羊皮鞋,手持“羊腿把子烟袋”(用羊腿上的一节骨头制作的一种烟枪,烟锅较小,多吸烟丝),连姑娘们头上扎的红头绳也是用羊毛所捻。

撒拉族喜穿一种撒拉语叫“西麦合”的服饰,意近于“长袍”,这是撒拉族特有的一种服饰,是以羊皮(羔皮)为里子的棉袍。

羊对人类的贡献,除提供了服饰御寒外,羊肉是高原人的主要肉食。羊肉味道鲜美,几乎所有的部位都可以食用。汉字中的“鲜”字就是由“羊”与“鱼”合成的。俗语:“悬羊头,卖狗肉”,是基于中国先民对羊肉的评价,羊肉甘美优质远胜狗肉。在《藏药志》中,则将绵羊角、脑、肝、胆汁等作为药料。以青海羊肉为原料的手抓羊肉,不仅在西北影响较大,而且蜚声海内外。手抓羊肉,在各民族的吃法各异。藏族的手抓羊肉是以刚开锅煮熟的肉为美,称为“开锅肉”;回族和撒拉族煮手抓时,在汤中不放作料,以白条肉为上品,吃的时候再撒上椒盐。土族人认为“客来了,福来了”,对待贵宾极为谦恭,倾其所有加以款待,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在煮熟的羊肉上插一把刀子,在酒壶上系一撮羊毛给贵宾敬肉敬酒的风俗;蒙古族娶亲时女方设全羊席(蒙语叫“乌察”),将羊胴体卸为大块,煮半熟,然后摆成整羊爬卧之状,置大盘之中,请客人观赏后再食用。但最懂得羊的各部位的营养和味道的应该是青海的回族和撒拉族。回族在元代时已带来了回回食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真菜”,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94款聚珍异馔中,其中73款与食羊有关,主要有羊皮面、炙羊心、炙羊腰、攒羊头。在青海,有关羊肉的食品名目繁多,常见的有:“手抓羊肉”、“羊肉馅包子”、“烩羊肉”、“羊杂碎”、“羊汤”、“羊肉面片”、“羊肉串”等。

五、民间文学、文化艺术与羊

羊,温驯而善良;羊,仁义而知礼。于是,羊便成了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素材,成为文人墨客欣赏吟咏的对象。羊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青海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激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就有许多与羊有关的作品。

土族的民间长诗《合尼赞歌》(合尼,土族语,即“羊”)中,对于有关羊的生育、生长、习性特点及宰杀、用羊肉待客等过程都有十分详尽的描写,并涉及地形物产和农牧业等方面的知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族人民养羊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饲养经验,也充分显示了土族人民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天赋。藏族的民间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有一部叫《白利羊宗》,描述的是格萨尔王战胜白利羊宗之后,岭国打开羊宗石岩,跑出漫山遍野的羊群,白利国遂归顺格萨尔王,从此改信佛教的故事。蒙古族还有寓言《机智的老山羊》以及有关羊的歌谣《黄羊的歌》,回族有《羊脚巴的来历》《五只羊》等民间故事。

鼓在我国有非常广泛的传播,仅青海各民族的鼓就有十几种之多,如:蒙古族“萨满鼓”,藏族的“长柄鼓”,土族的“纳顿鼓”,汉族的“腰鼓”,这些鼓多是用羊皮蒙面而成。乐器中有回族弹拨类弦鸣乐器羊头弦子和体鸣乐器羊香板。羌族牧羊人的羌笛,因用笛子做鞭竿,故也有“吹鞭”之说。藏族擀羊毛毡歌,是配合手工制作羊毛毡的擀毡工序的劳动号子,参加者并排跪在地上,一边擀毡一边唱,主要唱词是数字,用以计算擀的次数,曲调短小,有时即兴发挥。藏族舞蹈中的“铃鼓舞”,是由一男一女或男女集体跳的舞蹈,男子双手举响铃,女子左手持双面羊皮长柄鼓,右手举高鼓锤,动作多样,幅度较大,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等表演。另外藏族的地毯、挂毯等重要的卧具或者装饰品,也都用羊毛线制成;藏族的传统艺术堆绣也需用羊毛作填充,增强立体感。

六、羊与祭祀、占卜

青海羊文化在精神领域也有一些表现。羊的性情温顺、肉食味美,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有了一种亲切感甚至圣洁感。西羌是活动在西北甘青地区的原始居民,众所周知,甲骨文中“人”、“羊”、“羌”的写法都是象形的,联系这三个字可以看出,“羌”的含义就是人头上有一个羊角,这一字道破了羌人和羊的密切关系。这也符合史书上把羌人称为“西部牧羊人”的记载。羊在羌人的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以至于产生了羊的崇拜、羊的图腾。藏族苯教传说,藏区的第一头羊——神羊拉哇泊钦是根据创始祖始巴叶曼钦波的意愿创造出来的,为守护神所献的神羊,不能剪毛、不能屠宰,直到老死。“献羊”昭示了藏族群众对丰衣足食的期望和渴求。藏族古代藏俗中羊又在引渡死者灵魂进入天国时扮演两种角色:为死者赎身和为灵魂引路。这一点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凡西经山……皆毛拴用一羊祀之。”意思是说西方的许多地区,祭祀时用一只完整的羊作为祭祀。可见羊在当时羌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青海各地普遍流行着以羊祭祀神灵的习俗,俗称“献牲”、“了牲”。“献牲”是选一只膘肥体壮的羯羊宰杀,从羊的五脏六腑中各取一点儿肉,炒熟献给神灵。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神秘现象,人们总是把失掉或将要失去的东西与某些现象联系起来。这样以来,与人类生活较密切的羊,自然成为占卜骨等方法来解释事情的过去与未来的工具。青海民和土族在纳顿节前一天,给神灵还愿的人家先选好一只羊,再牵到神灵(神像)前,然后祈祷,等到羊打一个哆嗦或寒颤,就算“了牲”(了却某一种心愿,了牲多是还给神灵许下的愿)。因为“了牲”以羊的哆嗦寒颤为标志,所以人们非常担心羊在神灵前不哆嗦,因此,人们在“了牲”之前常常备一瓶酒,到时浇到“了牲”羊(俗称“牲羊”)身上,甚至灌到羊耳朵里,刺激羊哆嗦甩头为止。

蒙古人使用羊胛骨占卜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蒙哥时代。根据鲁不鲁乞《出使蒙古记》记载:“蒙哥汗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和绵羊肩胛‘商量,‘想做什么事的时候,先下令拿来三块绵羊肩甲骨。手里拿这些骨头,心里想着要求被指示的那件事,然后让仆人把骨头烧掉。烧黑之后给可汗送回。他仔细察看,如果骨头烧的裂纹是横向或是烧掉了几块,这件事就不能做”⑦。蒙哥汗时的羊肩胛骨占卜方法是由烧后的裂痕的直横来决定事情是否畅顺。而青海蒙古族占卜时把羊胛骨“保持其天然状态,不予任何加工,‘达鲁齐(占卜者)边低声念祷词,便将胛骨在灶神(即炉子)上绕三圈以示净化。”⑧肩胛骨裂开后从火中取出闭上双目念咒词。肩胛骨的前面和背面有固定的方位,并有其名,如有凸背的一面叫前面,而“宽而薄的一端为上方,与羊身上贴着的胛骨一样”。左边下端为“马群的草场”,如其位有“裂纹从外插入就说明马被偷或野狼袭侵马群”之意,是一种凶兆。背面的上方叫“浩特”即畜群的露宿点。凹为吉兆,仔畜繁殖;凸为不吉,畜牧不旺“之意”。每个部位都有其名,都能解释一种有意义的内容。这古老的占卜可以占算人生中的大大小小的事,如疾病、财富、婚丧、出行、打猎、寻找牧畜、求子女等等。青海蒙古族人一方面保留着羊肩胛骨占卜之类古老的占卜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青海蒙古族上层人物与佛教领袖的频繁往来,在蒙古贵族中同时出现过相信藏族苯教占卜的现象。蒙古族群众遇到喜丧时,请喇嘛卜卦算命的现象较普遍,算卜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口诵已经成为一种简单的咒语,他们认为这具有消除祸害,驱散障碍的功能,流传甚广。总之,祭祀,为了尊神敬祖,求神灵祖先保佑吉祥如意。占卜,为了预测吉凶,避凶趋吉。羊本吉祥之物,祭祀用羊,占卜用羊,于情于理,皆可理解。

总而言之,羊文化,是一种吉祥文化。羊文化传播到哪里,哪里就吉祥如意,羊文化影响所及的事象,其涵义是丰富的、多面的,然而,不管其含义如何复杂,总是围绕着一个轴心——吉祥如意!

注释:

①[N]青海日报.1978-2-18.

②许新国.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J].考古.1986-4-310.

③许新国.循化阿哈特拉山卡约文化墓地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1983-5-92.

④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化1985-5.

⑤吴汝祥.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学报1963-1.

⑥吴汝祚.略论诺木洪文化[J].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1-3.

⑦道森.出使蒙古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20页,183页.

⑧僧格.青海蒙古族“羊胛骨卜”及其民俗[J].西北民族研究1989-4.

(作者简介:张成志,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土族羊毛藏族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Golden fleecers
薅羊毛
摸羊毛
吃土族
神秘的土族人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