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本:伟大的作品都有一颗悲悯的心

2015-07-13何卫红长沙师范学院长沙410100

名作欣赏 2015年15期
关键词:同情爱心绘本

⊙何卫红[长沙师范学院,长沙 410100]

绘本:伟大的作品都有一颗悲悯的心

⊙何卫红[长沙师范学院,长沙 410100]

伟大的创作者往往都有一颗悲悯之心,这种悲悯不是简单的可怜,而是以博大的胸怀理解、同情人世间的苦难和身处苦难中的芸芸众生。绘本作为文学艺术殿堂中新兴的一员,以其独特的文图并茂的方式展示着创作者的悲悯情怀,《爱心树》就是其中的代表,具有悲悯情怀的绘本作品会对孩子们产生更积极、深刻、丰富的影响。

绘本悲悯《爱心树》

一、什么是悲悯?

悲悯本意是指哀伤而同情。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悯,指同情,这里的同情不是可怜,它指对身处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以一种理解、了然、同情的态度对待。悲悯就是哲人以大智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它折射的是一种博大的爱。

早年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①中李煜一章,里面有一句话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是他的词的成就。”王国唯在《人间词话》②中也提到:“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确实,李煜作品之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有一颗敏感的由个人推及世人,深刻同情、感受、承担人类永恒苦难和悲剧命运的心。纵观其他许多优秀伟大的作品,从古希腊罗马悲剧到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李尔王》,从狄更斯《双城记》到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些作品无不以对人类苦难的深刻体悟、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悉与释迦、基督般的同情、悲悯之心深深打动人们。人们被这些伟大的充满悲悯之心的作品所吸引,感动流泪,因为他们从作品中看到了理解、宽容自己和他人,体会到了更深刻的爱,从而与整个世界达成谅解,在那一刻,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救赎和满足。

作为文学艺术殿堂的一员——绘本,虽然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但是,因为它的本质同样是以人为本,是表现、反映人们普遍深刻的人性和丰富情感的文学,更是充满了爱的文学,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些优秀伟大的绘本作品中同样包含着一颗博大的悲悯之心,它们以绘本文图并茂的独特方式表现出来,更直接而深刻地打动单纯质朴敏感的孩子和他们父母的心。

二、《爱心树》的悲悯之心

让我们先以经典绘本《爱心树》③为例来触摸这颗无上宝贵的心吧。《爱心树》是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1964年的代表作。凭借这部绘本作品,他真正赢得了当代美国伟大作家的封号,跻身于世界级艺术殿堂之列。一般人们认为,作品表现出的是永恒的爱的主题,是对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施予者的赞颂,是对索取无度的自私贪心孩子的批评。可是,我觉得它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的伟大的绘本作品,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并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它通过简洁细腻的画面和文字所流露出的那种基督般的悲悯情怀。

这种悲悯,它的对象是广泛的,不仅仅是对施予者辛苦一生、无所回报的不幸际遇的悲悯,也包含着对看似无情的孩子的悲悯,对全人类的悲悯。借一句经典的台词:上帝啊,饶恕他,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这种悲悯,它引发的态度,也不是简单的赞美或批评,而是一种爱的博大包容,一种对人生不幸与挣扎的深刻理解同情,是一种如李叔同大师临终前留下“悲欣交集”般的叹息。

1.《爱心树》的故事情节

爱心树,是一颗苹果树。小时候,它和小男孩一起玩耍嬉戏,很开心。后来男孩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很少去看大树了,只是一遇到困难就会向大树求援。大树很高兴,把红红的苹果送给男孩卖了去换钱,把树枝砍下来让男孩去盖房子,把树干砍下来让男孩造船去周游世界,最后男孩老了,走不动了,只剩下树墩的大树又温柔地让他坐在自己身上休息。这棵树,就是爱心的象征。

2.悲悯之心下的任务塑造

绘本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用拟人手法塑造的树的形象,一个是与之对应的人的形象。作者用几个精选的片段浓缩了他们成长、交织的一生。

无疑,人们首先是被树的形象深深感动。它的默默奉献,它对孩子永远毫无保留的深爱,让人敬佩,它是普天下母爱的化身。它的苦难和不幸体现在哪里?作者对它的悲悯体现在哪里?

其一,绘本用简洁的寥寥数笔,描绘出它不可避免的衰老和枯竭过程。它年轻时的强壮,热切骄傲的呼唤,它中年时的孤独寂寞,它年老体衰、无可贡献时的悲伤凄凉,焦虑挣扎,它一次比一次更急切又卑微的祈求,它日渐强烈地想要留住孩子、奉献孩子的欲望和日渐消退、枯竭的身体状况、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终有一天它会气血耗尽,轰然倒下,纵使它想要一辈子爱孩子、照顾孩子,纵使有一日孩子想要回报它,只怕也是天不遂人愿了。这难道不是天下母亲的共同哀伤和不幸吗?

其二,倾注心血照顾长大的孩子,却对自己并不留恋,一次次无情远离,只有物质的付出才能换回孩子的稍驻片刻,母爱的无私与孩子的自私形成又一个鲜明的对比。绘本用几笔弯曲的线条、几片飘零的眼泪般的落叶、几根被遗弃在地的残枝、一个仿佛巨大伤疤般的歪斜树墩和文字中一直反复强调的“树很快乐”互相映衬,让人看到它期盼又失望、快乐又哀伤、孤独又寂寞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矛盾复杂、有苦难言的卑微情感难道不值得悲悯吗?

其三,它对孩子的宠溺放纵,又让人们觉得孩子的自私不懂事也有它的一份责任,质疑它为什么不拒绝孩子的无度索取,不让孩子看到自己内心的悲伤,不教育孩子该怎么感恩回报?为什么只想到用有限的物质奉献满足甚至助长孩子无限的贪婪欲望,而不能在精神上引导孩子成长,教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人们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不管怎样,它就是这样,它只能这样。你只能含泪微笑,也许最后再看着它把树根贡献出来做孩子的棺木。它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人,可是它也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而且难以改变。普天下的母亲,又有几个不是这样盲目呢?

所以,作者对它的形象,应该说是含着悲悯之心塑造的。既画出了它的伟大,也写出了它的不足,并施以深深的同情。作者对于孩子的形象,也并不是持简单的审视、批评的态度。如果说《爱心树》在树的形象中倾注了小悲悯,那么在孩子的形象上,可以说是倾注了大悲悯。

莫言在《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④中指出悲悯也有大小之分。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孩子固然不是恶人,只是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许多共同的弱点:不懂事,贪心,索取无度,不知感恩与回报……这些弱点固然让人责备,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笔下他又是无辜的,值得悲悯同情的。

其一,他对自己的错误并不自知。他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给树带来的伤害。他只是本能地、习惯性地依赖树,听从树的呼唤,接受树的付出。树的过度无私、朋友亲人劝告的缺失,至少是使得他如此自私的间接原因;而实际上,它的索取至少也给树带来了片刻的温暖和快乐,让树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他和树是互相需要与满足的。

其二,在作者的传神画笔和相得益彰的精彩文字的配合叙述下,他从孩童时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信心满满地要做森林里的国王;到青年时的奋斗求存,再没时间玩耍做梦,为一间小房子娶妻生子而苦恼;到中年时的满身疲惫,又老又伤心,再也玩不动,只想坐船离开这里;再到老年时的苍老衰败,头发落尽,腰背弯曲,“好累好累”“只要一个安静、可以坐着休息的地方”。我们处处感受到他挣扎生存、身心疲惫的辛苦状态和孤独无依令人同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对身处艰难浊世、还来不及玩耍、实现梦想便已走到人生尽头的人类深深的悲悯。

从树和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各自暗暗地拷问自己的灵魂:我是怎样?我该怎样?

我们都不圆满,都有自己的骄傲和弱点、悲伤和快乐,我们都往往无力改变,最后只能顺势而为。

可是,不管多么贫乏,不管孩子多么顽皮无知,母亲的怀抱永远向孩子敞开,渴望着孩子的回归;不管多么遥远,不管对与不对,孩子在疲惫时也总是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汲取力量。他们互相依赖,互相索取,互相温暖。我们为他们的相逢微笑,为他们的背离难过。悲欣交集,这正是作品感动人的地方。

《悲悯情怀》⑤的作者万松生认为,当我们对人类的道德期待不那么强烈,也就不会过于迷狂地夸大人类的崇高、神圣特征,而对于人类的缺点、过错、惰性,也会有一种低调而又温柔的谅解。

三、其他类似优秀的绘本作品

爱,与悲悯常常是在一起的,因为有爱,所以有悲悯。绘本这样的低幼文学,作为本质上的母性文学,充满爱的文学,很多优秀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悲悯之心。

从《活了百万次的猫》⑥中因为获得了真爱,宁可永远死去不再复活的野猫、《猜猜我有多爱你》⑦中不管小兔逃到哪里,克服千难万险也会永远紧紧跟随的兔妈妈,到《我爸爸》⑧中变换成各种了不起的形象出现在孩子记忆中的穿睡衣的爸爸,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那颗敏感的爱与酸楚交织的悲悯之心。因为有爱,所以有苦有乐,因为爱太深,所以苦乐也深重。

非洲之父史怀哲曾说:“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弘深邃的人性光辉。”美国作家艾瑞卡尔的《小种子》⑨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一颗小种子,随风飘行。一路上,许多同伴因为恶劣的环境和不幸的命运丢掉了性命;侥幸落地生根之后,也常常由于天灾人祸,最后夭折;只有这颗看似不起眼的小种子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长大,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歌唱生命。来不及过多的陶醉、享受,等到秋风再起,花瓣凋零,一批新的小种子又满怀梦想与希望,乘风而去,踏上新的旅程,开始又一轮的循环。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延续,生生不息;世界就是这样,短暂又永恒。

绘本用简洁诗意的文字、鲜艳的画面,表现出作者对于生命的叹息、赞颂和悲悯,使得寥寥数页,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四、悲悯的绘本作品一般具备哪些文学特质?绘本作者一般具备哪些人格特质?

陶东风在《说悲悯》⑩中提出,悲悯的情怀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对于人性的一种深刻认识,对于人性的复杂性的洞察;其次是对于人性的弱点与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最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于人类的悲剧性命运的同情的理解与理解的同情。

我们认为,作为这样的具有悲悯情怀的绘本,首先它的作者应该“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由此也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爱情和生命,更加懂得快乐积极地生活。

其次,它的情感应该是温柔快乐又略带忧伤而非严厉苛刻、消极绝望的;它的叙述风格应该是淳朴直白,简洁平稳,有着波平于外、汹涌于内的含蓄丰富的;它的角色形象应该是真实自然、有血有肉、有痛有爱的;它对角色的态度,应该是一视同仁地理解同情怜惜,而非有差别地指责批判;它在读者心中激发的情感,应该是微笑中又有淡淡心痛的。人生百态,常常身不由己。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五、这些充满了悲悯之心的作品对孩子们有什么积极意义?

章闻哲在《悲悯以及悲悯的艺术》⑪中指出,悲悯的艺术尽管也有虚构,然而,其虚构的内容却并非如悲剧一样“把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它的重点倒不在美好,而恰恰相反在于现实本身的不美。悲悯就应该成为一种进步的积极的力量,因为它使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人缓减了那种必然的对立,使整个社会至少还能团结一体,而不至于走向分崩离析。——而这一点,恐怕也是悲悯艺术对社会的最高价值所在。悲悯的艺术从另一角度来说,即是关注民生,关注社会。

那么对孩子们而言,这些包含悲悯的伟大绘本能教他们什么呢?

首先,它能教孩子们真、善、美。悲悯的绘本,敢于展示人类真实的面貌,有好有坏,它是真的;它对一切众生持着同情理解的爱的态度;它是善的,它让孩子们看到世界的美丽,勃勃的生机,它是美的。

其次,它能让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林清玄《随喜》⑫中提到“这种心情(悲悯)使我有着悲痛与温柔交错的酸楚”,“同情我们生在这苦痛的人间,同情一切不能离苦的众生”。确实,悲悯,它有爱有恨,有满足有遗憾,有快乐有忧伤,有孤独有寂寞,有悲痛有温柔,会让孩子笑,也会让孩子哭。它是世上最温柔最具震撼力也最丰富的东西。有一颗悲悯心的孩子,可谓是幸运的,因为悲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纾解自私,淡化不平,它是一种温柔而持久的心灵光泽,经得起时间的变迁。它会让孩子们变得更丰富、更平和、更懂得人性。

最后,它能让孩子们更懂得爱的博大平等。悲悯并不仅只对个人,它也是对自身、对人类、对万物普遍的情感关怀。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由小爱,而大爱;由爱自己、亲人,到爱自然,爱一切生命,乃至爱一切无生命,爱整个世界。

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质朴的心,他们读《爱心树》都会为树的形象而感动,想到妈妈的爱,想到怎么去爱妈妈;这很好,可是,还不够,我们还要让孩子慢慢看到小男孩的存在,看到他的善和挣扎,同情他,爱他。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看到他人,看到整个广阔真实的世界。

有一天,当孩子能自己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为他流泪感动。这就是伟大的绘本的伟大之处。

①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王国唯:《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美]谢尔·希尔弗斯坦:《爱心树》,傅惟慈译,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

④莫言:《代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见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⑤万松生《:悲悯情怀》,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

⑥[日]佐野洋子:《活了100万次的猫》,接力出版社2004年版。

⑧[英]安东尼·布朗:《我爸爸》,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⑨[美]艾瑞·卡尔:《小种子》,蒋家语译,明天出版社2010年版。

⑩陶东风:《说悲悯》,《中华读书报》1998年12月2日。

⑪章闻哲:《悲悯以及悲悯的艺术》,见章闻哲的博客,2012年12月22日。网址0101enyr.html。

⑫林清玄:《随喜》,见《林清玄经典美文》,HarperCollins UK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何卫红,硕士,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同情爱心绘本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绘本
绘本
绘本
爱心树(下)
不该有的同情
爱心
Apologizing
同情
爱心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