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楚汉绣研究综述

2015-07-13李彦衡何静波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30074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针法内涵艺术

王 易 李彦衡 何静波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30074 )

荆楚汉绣研究综述

王 易 李彦衡 何静波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30074 )

随着汉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人们对汉绣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汉绣相关的资料整理和研究也日渐增多。本文主要从汉绣的艺术特色、汉绣的传承与发展、汉绣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汉绣近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

荆楚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荆楚汉绣是指以战国时期楚绣为基础、融合荆楚一带主要包括(今)武汉、洪湖、荆州等地的民间刺绣手法而成一体的绣法。汉绣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着独属中原大地、融于荆楚一脉的风采与魅力。

有关汉绣的学术型研究是从本世纪初开始逐渐兴起的。早期对汉绣的研究主要从汉绣的传承人及流派方面入手,例如刘征的《汉绣与吴氏家族》、张军君的《汉绣传人吴寿康》,着重介绍了汉绣体系中的洪湖汉绣以及吴氏汉绣家族的传承状况及贡献,对后人深入研究荆楚汉绣的支脉——洪湖汉绣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随着汉绣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政府对这一民间工艺的重视和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汉绣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从2006年开始,有关汉绣的研究逐渐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特点,对汉绣的整理和阐发也更加系统。2011年武汉出版社出版了由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冯泽民主编的《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次年,冯泽民教授所著的另一本作品《荆楚汉绣》问世。这两本书收纳了经典汉绣艺术作品的图样,力求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图例、生动的描述还原汉绣真实的面貌,对汉绣的源流及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2014年,武汉出版社出版了陈元生、李岩编写的《汉绣传奇》,在整理汉绣发展的一系列成果的同时,简要介绍了政府相关部门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

与此同时,更多的相关研究论文在期刊杂志上的公开发表,对于汉绣的抢救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整理2003年以来的汉绣研究文章,总结出了主要是以下三个层面的研究成果:

一、对汉绣艺术特色的研究

汉绣艺术作为刺绣艺术的一种,它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色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从汉绣的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是汉绣艺术题材的选择、色彩的设计、造型和构图的处理以及针法这几个方面。冯泽民在其著作《荆楚汉绣》中,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完整地展示了汉绣的独特之处,任本荣(2011)的《汉绣工艺记忆》重点研究了汉绣的粗犷、厚重、火辣的花活与画风,色彩鲜艳且丰富多样的图案,李健(2013)的《汉绣针法特点及其应用》则从汉绣纹样造型的象征意义上阐述了其图案特点。

从汉绣的审美特征来看,其因色彩浓艳、装饰性强、构思大胆、在中国刺绣中独具一格,极具楚文化遗风。关于这点,张先松先生早在1987年就撰文提出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而在《汉绣艺术特色解析》一文中他又归纳总结了汉绣的“满、俗、粗、拙、朴、板”的审美特征。而李玲玲(2011)的《荆州汉绣传承人张先松的调查与研究》则从古今汉绣的对比叙述了汉绣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

从汉绣的针法技艺来看,汉绣艺人黄圣辉(2011)的《关于汉绣蹦针法的工艺解析》,李健(2013)的《汉绣针法特点及其应用》 都介绍了汉绣的基本针法和绣法,前者重点阐释了蹦针法产生的背景、创新过程、制作手法及工艺要求、艺术特点等,后者则结合汉绣图案和色彩研究了针法的具体运用。

从汉绣的材料使用来看,汉绣绣线的品种丰富多样,主要有棉线、麻线、纱线、丝线、绒线、金银线等,现代又增加了尼龙线、化纤线等。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丝线、金银线等,尤以丝线为主。主要研究者有任本荣(2011)、李婧(2014)等。任本荣的《汉绣工艺记忆》提到了汉绣使用的原材料范围和作为重点步骤的选色环节,李婧的《浅谈汉绣中的荆楚特色》也研究了汉绣的选材问题。

二、对汉绣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许多传承人和专家对汉绣的传承与发展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如汉绣传承人任本荣先生于2006年成立了汉绣工作室,杨小婷的汉绣作品《哀悼》曾获得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佳创意奖等等都是这一方面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汉绣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下面笔者整理、总结了汉绣专家和传承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汉绣的传承和发展提出的思考、以及建设性建议。

叶云和叶依子的《汉绣流考》《汉绣的娩出与发展》以及《汉绣的保护与传承》系统性的阐述了汉绣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以及保护传承的方法。同时也在当代大环境下提出了以传统工艺“以艺养艺”的优化发展来保护与传承汉绣的可行性策略,对汉绣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站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角度上,结合市场运营机制和当代审美趋势,同时提出运用新媒体的手段来开拓汉绣市场,为汉绣在新时代开辟一条创新性的发展道路。代表性的文章有郑高杰的《汉绣产品运营中的绣品优化》陈晓莉的《新媒体时代下汉绣的保护和发展》、赵静的《汉绣艺术创新应用》等。邱红在《论汉绣和西兰卡普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中更是提出汉绣在礼品包装这块的广阔市场。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分析采用了调查法、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多种方法,在分析汉绣绣品的艺术特色和现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挖掘汉绣的市场价值,使汉绣在适应时代潮流的条件下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另外,还有一些汉绣大师、专家学者和艺术高校针对目前汉绣发展态势低迷的状况,提出了可行的方案措施,让汉绣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郑高杰和窦瑜彬、翟戈、谢敏君的《浅谈汉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汉绣的发展历程分析与展望》根据汉绣发展的现状展望未来;汉绣大师杨小婷的《如何让拯救汉绣》则从汉绣传承人的培养、绣品的艺术品位,以及经营模式的几个角度来阐述汉绣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思考和建议。

三、对汉绣文化内涵的研究

汉绣历经了千年岁月的淘洗,在漫长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对于汉绣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主要有冯泽民、赵静(2010),岳占君、彭玮(2011),金秀莉(2012),高云歌(2014)等。冯泽民、赵静的《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一文主要是通过将汉绣与楚绣进行对比,从针法、染色、纹样以及地域、传承等方面的联系探知楚绣、汉绣之间的渊源,从而引申出汉绣的文化内涵。汉绣是根植于楚文化土壤中生长而成的一朵奇葩,探究汉绣的精神文化内涵对于促进其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岳占君、彭玮的《楚韵幽幽——试述汉绣的文化流源》分别从从楚地香草美人的情怀、诗性的思维方式、楚人自信豪迈的精神特征、民间民俗文化积淀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汉绣的文化流源及精神内涵。汉绣不仅在工艺技术上与楚绣一脉相承,更在文化内涵层面上继承了楚文化的诗性特征。经过源远流长的民间、民俗文化的积淀,汉绣的文化内涵日益丰富。金秀莉《浅析汉绣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发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为切入点,重点围绕汉绣的文化内涵展开分析,通过地域的关联性、技艺的传承性以及文化的渊源性进行论述。高云歌《汉绣精神的传承》通过对汉绣精神的阐述及其成因的描写,提出了汉绣精神的传承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汉绣精神的阐释也有所不同。而现今汉绣的发展式微,仍有许多刺绣人在不断地努力,成功地使汉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脚步也永不停歇,孜孜以求汉绣的进一步发展,使更多人了解汉绣、热爱汉绣,并将这门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对如今的汉绣而言,这就是它的时代精神。

总体而言,对汉绣的研究开展的时间较晚,但发展的速度较快,这与汉绣本身存在的巨大审美艺术价值和经济市场价值相关,同时也与国家和政府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密切相关。新时期汉绣研究的层面更广、视角更加独特,从汉绣的历史源流以及地域特征,到汉绣的工艺艺术和文化内涵,最终落脚到汉绣的传承保护上。然而,对汉绣的研究还有几个需要加强的地方:一是研究者自身需要不断更新汉绣相关的信息,包括汉绣传承系统的现状以及政府最新出台的相关措施;二是挖掘创新点,使汉绣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使发展的目光更加长远;三是注重汉绣市场化的研究,将汉绣的保护与传承理论化、系统化,进而将汉绣的发展落到实处。

[1]刘征.汉绣与吴氏家族[J].湖北档案,2003.

[2]张军君.汉绣传人吴寿康[J].湖北档案,2003.

[3]冯泽民.荆楚汉绣[M].武汉出版社,2012.

[4]冯泽民.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M].武汉出版社,2011.

[5]陈元生,李岩.汉绣传奇[M].武汉出版社.2014.

[6]李婧.浅谈汉绣中的荆楚特色[J].金田,2014.

[7]叶云,叶依子.汉绣流考[J].艺术与设计,2007.

[8]叶云,叶依子.汉绣的娩出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9.

[9]叶云,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社会科学,2008.

[10]冯泽民,赵静.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J].丝绸,2010.

[11]金秀莉.浅谈汉绣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2012.

[12]高云歌.汉绣精神的传承[J].百花园地,2014.

[13]郑高杰.汉绣产品运营中的绣品优化[J].纺织科技进展,2009.

[14]陈晓莉.新媒体时代下汉绣的保护和发展[J].理论创新,2014.

[15]赵静.汉绣艺术创新应用[J].纺织服装周刊,2010.

[16]邱红.论汉绣和西兰卡普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N].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

[17]郑高杰.浅谈汉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山东纺织经济,2009.

[18]窦瑜彬,翟戈,谢敏君.汉绣的发展历程分析与展望[J].大众文艺,2014.

[19]杨小婷.如何让拯救汉绣[N].中国改革报,2006.

[20]岳占君,彭玮.楚韵悠悠——试述汉绣的文化流源[J].大众文艺,2011.

本文为中南民族大学省级创新训练项目:荆楚汉绣的研究与推广,项目编号:BCX14212

王易(1994—),女,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针法内涵艺术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纸的艺术
内涵漫画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