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现状分析

2015-07-10陈新宇

艺术评鉴 2015年2期

摘要:合唱指挥是我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师范性和综合性,其目的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唱与指挥能力。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课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盲从专业院校,师范性缺失”、“教学内容和形式与中小学教学脱节”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合唱的本体特征、作用、培养目标等方面对河南省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师合唱指挥 专业院校合唱指挥 师范性

合唱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演唱的多声部声乐表演艺术形式,一般有指挥,可以是有伴奏的,也可以是无伴奏。它总是对参与合唱的每个个体在演唱时有相对较高的要求: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合唱是一种最具普及性和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是一门集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培育了众多懂得欣赏合唱美的大众。指挥,作为合唱活动中的中心人物,根据对作品的分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带动合唱队员对歌曲进行有效的处理。合唱指挥者的指挥艺术及其修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合唱团队的演唱水平的发挥和整体表演效果,一部好合唱作品的演绎是离不开指挥的。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合唱与指挥》是一门必修课程,既包含技能又包含理论的综合性极强的音乐课程。

一、高师合唱指挥与专业院校合唱指挥

专业音乐院校《合唱与指挥》属于高层次、高水准的专业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精、尖的专业音乐人才。其最终培养目标是为歌舞团培养歌唱家或指挥家的,其课程性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加注重技术和技巧。

《合唱与指挥》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师范性和综合性,其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高师合唱指挥课应该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唱与指挥能力作为最主要的培养目标。高师的合唱教学应立足于基础教育,确立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师所需要的、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积极构建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

二、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现状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地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合唱指挥的发展足以代表中原地区合唱指挥艺术的发展状况。河南省有很多高校都开设有音乐专业,大都开设有合唱指挥课程,并且拥有专业的合唱团队。本文仅从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的合唱指挥课程发展现状来进行分析。河南省的高师合唱指挥主要是围绕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几所师范院校为主的。他们都拥有属于自己学院特色的专业的合唱队,一般由在校学生组成。比如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合唱团”、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合唱团”等等,随着近年来我省中小学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但目前优秀的合唱指挥教师奇缺的现状,高师对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压力越来越大。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课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师教育具有较强的师范性和综合性,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课要坚持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唱与指挥能力为主要目的,积极实现高师合唱指挥课程与我省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进行对接。尽管我省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教育不断进行自身的教学改革,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对高师合唱指挥课的认识偏差

在我省的高师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大部分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合唱指挥”这一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缺乏重视,大多学生还是以个人的专业技能为主,不注重集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的专业基础、演唱水平、音乐素养各有所长。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和学生又都普遍重视考试分数,对一些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认识不足。 长久以来,“只要学好声乐,就能唱好合唱”的观念在学生和老师中长存,错误的观念导致教师对自己担任的课程的不重视,学生则是对该课程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专业的师资队伍匮乏

近几年来,河南省高师院校“合唱指挥”课程虽做了很大的调整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仍然缺乏专业的 “合唱与指挥”教师。在目前的高师院校里,在担任该课程教学的老师里,有一些是专门从事合唱与指挥专业的老师,也不乏一些从国外进修回国的专业教师,但大多数还是由理论、器乐、声乐教师来担任,在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合唱指挥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落后的制约

高师“合唱与指挥”是一门师范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对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定位不同。目前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课程,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对合唱作品的演唱效果,忽视教学安排、教学手法、教学内容等环节。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配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河南省的几所师范院校,大多以课堂排练合唱作品为主,学生根据声部划分固定在某个声部,在演唱过程中只是对学生的音准、音色、音量等进行简单的训练,只是讲授一些简单的指挥技法,缺少理论的铺垫。简单的课堂训练,学生无法得到实践的机会,课下更没有时间进行实践。当他们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师时,组织学生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就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盲目拔高,教学内容缺失“师范性”

高师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院校,高师合唱指挥课应该以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合唱活动的优秀组织者作为最主要的培养目标。专业院校属于高层次、高水准的专业音乐教育,其最终培养目标是为歌舞团培养歌唱家或指挥家的,其课程性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加注重技术和技巧。高师的合唱教学应立足于基础教育,确立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师所需要的、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河南省高师《合唱与指挥》在教材选用上采用的是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的教材,专业性太强,大部分作品只适合成年人演唱,很少或基本没有涉及到中小学教材中的儿童合唱作品,缺乏针对变声期与变声期后的训练,与中小学教育严重脱节,缺失其师范性。

(五)教学评价单一

河南省的几所高师院校,在《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评价方式上都是学生自己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合唱作品,或者在老师给的一些作品中抽签选择一首进行考核,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配合指挥逐一进行考试。考试完老师只是简单的给出成绩,没有一个系统的评价,学生也不清楚是好是坏,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实际的排练,难以检验和考察自己的能力。

三、针对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措施

为进一步促进河南省高师音乐教育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发展,针对该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力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高师合唱指挥,要充分认识其培养的最终目标,以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合唱活动的优秀组织者作为最主要的培养目标。“合唱与指挥”课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表演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加强自身的认识。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合唱与指挥”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基础教育,确立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师所需要的、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构建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优化合唱指挥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和综合素质的好坏,对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专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加强“合唱与指挥”课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合唱指挥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切实做到担任《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专门从事合唱指挥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士,更要拥有一大批从国外进修合唱指挥归来的教师,还有有从国外聘请的一些大师。这样一来,高水准的教师团队可以大力推进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的发展,为我们带来最前沿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技巧。

(三)进一步改革合唱指挥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一改现有的填鸭式灌输,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等,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会学生在实际的排练中讲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为了更好地与中小学教育接轨,教学中还应当加入童声训练。中小学学生处于变声期,要注意分析学生在变声前后的发声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四)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材建设,确保其师范性

《合唱与指挥》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师范性和综合性,其培养目标应当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以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合唱活动的优秀组织者为培养目标,立足于基础教育,确立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师所需要的、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新课改的标准下,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选用或编写与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相符的教材。不仅仅是要选取具有民族性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作品,还要适应于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选曲。加强教材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学内容,补充一些适合儿童以及青少年合唱训练的作品,难度要与中小学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符合。

(五)教学评价多样化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也是对老师教学成果的检验。评定与考核不仅要重视平时成绩,还要有期末成绩。这样有利于督促和了解学生阶段性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的情况。每次的考核不仅要考理论还要考技术也就是实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考试完要对学生的演唱以及指挥的技术技巧进行系统的指导,结合学生的指挥,对合唱队的安排及对作品的理解是否得当给出成绩,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独立排练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在实际排练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高师合唱指挥课程与我省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有效对接,做到随机应变。

四、结语

随着河南省高师合唱指挥课程改革的发展,在确保其师范性的同时,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唱与指挥能力为主要目的,改善和改革 “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合唱与指挥”的教学,才能实现高师合唱指挥课程与我省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有效对接,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符的音乐人才,才能适应新时期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教改项目《河南省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JSJYYB-037。

参考文献:

[1]刘丽英.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05).

[2]杨树林.关于高师第二课堂问题的研究[J].教育科学,1992,(01).

[3]鲁庆华.浅议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才智,2008,(09).

[4]周娟娟,汪洋.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应主张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J].音乐探索,2010,(02).

[5]何宁波.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2009,(03).

[6]张敏娜.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是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改革的主旨[J].科教文汇,2007,(02).

[7]孙相根.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8]马安平.我国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思考[J].大众文艺,2009,(03).

[9]马文.新音乐课程标准下高师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02).

[10]何丙瑞.高师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思考田[J].歌海,2010,(04).

[11]宋天宇.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2]普庆华.浅析新课改下的高师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田[J].大众文艺,2009,(15).

[13]姜山.浅谈高师院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改革田[J].教育探索,2011,(07).

[14]马山雪.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15]费树发.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中的问题浅议[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9).

[16]孙瑜.合唱指挥的水平层次划分[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

陈新宇,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