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光平《开平碉楼随想》集合结构力探析

2015-07-10蓝洁莹

艺术评鉴 2015年2期

蓝洁莹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运用音集集合的分析去探索曹光平教授在《開平碉楼随想》中如何通过集合统领全曲及如何运用集合表达其创作初衷。

关键词:音集集合 曹光平 开平碉楼随想 结构力

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是对十二音音列中的三到九个音的“线性截断”并依此来作为音高材料的纵横向组织手段,这里的三到九个音的“线性截断”既概括了某一音组在纵向十二个半音上的移位,又概括了该音组各音之间千变万化的顺序关系。即:所谓的“集合”,自然是指把某一音组上述两方面的千万种变化归纳为一个集合,其中的“原形”便是对其纷繁复杂的各种形态的“现形”过程。也就是说,集合思维是不强调某一音组各音之间的先后顺序的,主要关注的是该音组所形成的固定音程的音响意义①。笔者在学习曹光平室内乐作品中发现,《开平碉楼随想》的旋律中总是隐含着某几种固定音程所形成的音级集合统一的音响风格,这些集合思维有的表现比较明显,有时则隐匿在旋律或和声内部,需要仔细地抽丝剥茧分析之后才能看出。

一、 《开平碉楼随想》集合的使用及其相互关系(表1)

二、主要集合在作品中的运用(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作品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以广东开平地区的碉楼群为背景,述说广东五邑地区华侨百年的家族兴衰。受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碉楼建筑影响,作曲家在创作时通过现代音乐创作手段,将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与异国情调完满结合,向听众展现一个独具魅力的开平碉楼。

通过对作品的集合分析发现,集合5-6作为使用最广泛的集合,由此至终贯穿于作品的每一个重要部位,各个主要的音乐结构及附属结构分别都出现了该集合的材料,成为了统领全曲的重要结构力之一,促成了音乐作品强大的动力。

A段主要的音高材料以集合3-7、3-5及3-3这3个三音集合为主,主旋律声部是五声性的集合3-7,在音响上与集合3-5及3-3形成对比。而核心集合5-6则贯穿于伴奏声部。在与B段衔接的连接部分,出现了新的集合材料3-9(12),同样也是一个五声性集合,与A段集合3-7是一对最大相似性集合,在音响上具有相似性,作为B段新材料出现的预示。

B段作为展开性的段落,分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古筝声部依然是一个五声性集合的音高材料3-9(12),传统的旋律渗透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同时作曲家在其上方巧妙地叠加了一组四音集合材料——4-22与4-24(12)构筑的单簧管声部,两个集合均不是5-6的子集,因此这是一对是带有对比性质的集合,与古筝声部五声性的集合材料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对比,体现出中西交融的音乐特点。第二阶段的展开围绕全音阶集合4-21(12),它与第一阶段出现集合4-24(12)同为一对最大相似性集合,音响上极为相似。最后阶段的展开,作曲家选用了与第一阶段使用的集合材料4-22具有最大相似性的集合4-2,与B段出现过四音集合材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首尾呼应。新的音乐元素注入为展开段增添了对比的色彩,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虽然在整个B段中,新的集合材料不断在主要的旋律声部出现,似乎音乐的主题越走越远,但仔细观察伴奏声部发现,核心集合5-6仍然隐匿在其中,依然是音乐发展的核心。

A1段作为再现段,A、B段的主要集合材料得到回顾,但并没有按照原本主题呈现的顺序再现,而是片段式的再现。A段的三个主要的三音集合经历了呈示、对比与再现的过程,从而使整部作品的集合材料呈现出三部性原则的特点。

通过对曹光平教授室内乐作品《开平碉楼随想》的集合分析后可以发现,作曲家在处理作品的集合材料时,以一个核心集合由始至终控制音乐的发展,其余主要的集合环环相扣,将音高素材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对比因素,也有统一的因素,高度体现了作品的统一性。同时,巧妙地将五声性集合渗透在作品中,无时无刻都体现着作曲家对作品中西交融的创作初衷。

注释:

①雷兴明:《承先锋之锐 拓回归之新——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前四部交响曲创作技法的分析与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