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籁玄音,壮族天琴

2015-07-10高洁荣

艺术评鉴 2015年2期
关键词:壮族

高洁荣

摘要:混声无伴奏合唱《天琴女》是广西艺术学院吴远雄教授的新作,此作品于“2014中国——东盟音乐周”专场音乐会上进行首演。《天琴女》是一部具有浓郁壮族音乐风格的混声无伴奏合唱作品,优美而别具壮族风味的旋律、悠扬的曲调、简单清晰的结构以及细腻的创作手法描绘了作曲家对壮族天琴女的印象,传达了作曲家对壮族天琴女绝佳的琴艺和歌艺的由衷赞美之情。本文将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内容、音乐风格、演唱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评析。

关键词:无伴奏合唱 天琴女 壮族

吴远雄教授创作的混声无伴奏合唱《天琴女》把壮族的民歌音乐风格和特点融入了合唱作品中,通过对人声中各种不同的音色和特点的应用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天琴少女一边弹奏壮族古老的乐器——天琴,一边用脚铃打着节奏,一边用她们美妙的歌喉唱着悠扬的壮族民歌的动人画面。那优美而别具壮族风味的旋律、悠扬的曲调、简单清晰的结构以及细腻的创作手法将人美、声美、歌甜、琴艺佳的天琴女展现在听众的眼前。

一、《天琴女》之创作背景

在峰峦起伏的十万大山的南麓,有着一种风格独特的“天琴音乐”,它就像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南疆绵延的边境线上。天琴是龙州地区壮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弦鸣乐器,因源于巫师的法事活动而充满神秘的色彩,流传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即美女村)生活着一群天琴美女,她们能歌善舞,音色纯朴,善于弹奏天琴。那里的音乐民族风格突出,生活气息浓厚。

吴远雄教授被美丽的天琴女们那美妙动人的歌声、琴声,以及浓郁的壮族地方音调深深地吸引并且感动。在这部无伴奏合唱作品的创作中,吴远雄教授把男声作为天琴的伴奏琴声,女声作为天琴女的主唱歌声,两者相互呼应。作品中倾注了他对天琴女歌声和琴艺的由衷赞美之情,一首赞美壮族天琴女的佳作便在他的笔端上诞生了。

二、《天琴女》之作品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混声无伴奏合唱《天琴女》是一首二段式曲式结构作品,作品融入了壮族民歌音调的特色,和声结构简洁明了,全曲速度为中速,深情而宽广。作品通过主题动机的多次发展重复以及丰富的多声织体,突出并且强调了对壮乡天琴歌海的赞美和刻画。整首作品由“引子、第一乐段、补充、第二乐段,尾声”组成。以下逐一进行分析:

1.引子

1-4小节。 由男高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共同演唱,以“叮咚”的唱词模仿出天琴那圆润明亮的伴奏琴声,两个声部交替进行,互相呼应,琴声不断。演唱力度由弱到强再减弱,彷如琴声此起彼伏,忽远忽近,悦耳动听。

2.第一乐段

5-19小节。这一乐段由a(5-10小节)、b(11-14小节)以及c(15-19小节)三个乐句构成。为e羽六声(加变宫)调式。第一乐句a(5-10小节),女高音声部一出来旋律就形成了一个大二度的关系,四个声部间也形成了密集的大二度和声音程。大二度是壮族多声部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和声,壮族人特别的偏爱这种和声效果,在他们的音乐中,结尾处常常由大二度进入到纯一度,体现了壮乡人民对“和谐感”的追求。吴远雄教授把壮族民歌音乐的这一特点运用到《天琴女》的创作中,使得这一合唱作品具有浓郁的壮族地域风味。第一乐段一开始大二度的结合显得有点尖锐,壮族音乐特有的大二度音程的不和谐的结合,使得音乐在色彩、效果和听觉上显得比较刺激新鲜。

3.补充

20-27小节。e羽六声(加变宫)调式。这一补充段落采用了第一乐段材料,由第一乐段的主题动机发展而来。四个声部有着大致相同和相似的旋律。四个声部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音乐色彩丰富充盈。

4.第二乐段

28-35小节。这一乐段由d(28-31小节)和d1(32-35小节)两个乐句构成。这一乐段的第一乐句先转到了a羽调式,到了第二乐句又转回到e羽调式。从e羽调式转调至a羽调式,这两个调式关系为下属关系,极为和谐。乐曲在这一乐段进入到了全曲的高潮。力度加强,情绪完全调动起来,所有的情感在这里如泉涌似的迸发,将对天琴女們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表露无遗。

5.尾声

36-44小节。e羽调式。音乐由此变得宽广开阔,速度渐慢,强收结束。在尾声中,四个声部都运用弹舌的演唱技巧,用以模拟天琴弹奏的清脆悦耳,犹如天籁的声音。一开始弹舌进入,随后加入唱词,接着一句“天琴伴歌传万代”便把情感升华到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家乡对民族的热爱。

(二)风格的把握

壮族音乐的特征有:每个声部的音域都较窄。因此,横向的窄音域起伏和纵向的窄音程结合,为其特色。尾腔用特定的衬词衬腔构成特定的终止句,通常也是腔口称谓的来源。终止前,大二度和音到同度的进行,构成独具特色的终止式。

吴远雄教授在混声无伴奏合唱《天琴女》的音调的创作中很好的把握住了壮族民歌音调的风格与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壮族文化特征。借以无伴奏合唱这种体裁,将壮族天琴女的绝佳上好的琴艺和歌艺表现的活灵活现。

三、《天琴女》之美学分析

(一)作品的文化内涵

“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因而可以说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①。龙州壮族的天琴弹唱深深的渗透着壮族的民族风情,体现着与其乡土气息相互融为一体的民族思想。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②。事实证明,混声无伴奏合唱《天琴女》所刻画和展现的中国壮族的天琴表演艺术,正在以自身鲜明的特殊性充分地体现着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二)作品的审美内涵

音乐的物质材料是体现音乐特征的基础,也是构成美的基本要素,它不作用于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物质基础,而是一种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精神基础。它与人们的知觉、感觉、情感等产生直接联系。当混声无伴奏合唱《天琴女》通过演唱使听众感受到某种情感,这就是人与音乐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混声无伴奏合唱《天琴女》让欣赏者用审美的态度去体验音乐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感动,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壮族天琴艺术的天籁之音以及壮乡的文化之髓,同时更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混声无伴奏合唱《天琴女》那优美而别具壮族风味的旋律、悠扬的曲调、简单清晰的结构以及细腻的创作手法表达了作曲家深邃而崇高的情感,描绘了作曲家对壮族天琴女的印象,传达了作曲家对壮族天琴女绝佳的琴艺和高超的歌艺的由衷赞美之情。这部作品的首演是一次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结合,令在场每一位听众都陶醉不已,感动万分。让笔者不禁感叹,此乃中国合唱之“和谐咏唱”。

注释:

①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75页。

参考文献:

[1]张前.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邵奇青.中国乐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壮族文化与饮食习俗探析
文山壮族“六月节”的祭祀功能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