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钢琴曲《皮黄》的节奏结构特点

2015-07-10刘莺

艺术评鉴 2015年2期
关键词:皮黄重音板式

刘莺

摘要:《皮黄》是一部将京剧艺术元素成功“钢琴化”的作品,曲中有大量对京剧伴奏乐器、板式、唱腔节奏特点的模仿与运用,本文将对作品的节奏结构特点进行论述,为指导演奏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节奏结构 板式 重音 变量节奏 节奏模仿

作曲家张朝所创作的《皮黄》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剧色彩的钢琴作品。此曲巧妙地将西洋乐器钢琴的发音特点与中国传统京剧相结合,并运京剧独特的板式结构构思全曲,是一部极具音乐可听性的,并将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元素成功“钢琴化”的作品典范。

“皮黄”是属于京剧里的昆腔,它有固定的板式、曲牌,依词套曲,以角色行当的演唱与伴奏乐器的融合来展现戏剧冲突,具有极强的节奏感。钢琴曲中充分体现了京剧的伴奏乐器、板式与唱腔的节奏特点,因此本文将探讨钢琴曲《皮黄》的节奏结构特点,窥探作品中蕴含的京剧元素,以此更深一步地理解与演奏作品。

一、板式结构中的重音体现

节奏是由音值长短与强弱拍位所构成的组织形态,重音的出现、音符时值的长短直接影响其结构形态。而京剧的板式也有其固定的节拍形态,作曲家将这些固有的节拍形态淋漓精致的体现在了乐曲之中。

板式中的“二六”,意为十二,开唱前以乐器的演奏作为过门共十二板。具体到乐谱中,作曲家用十二个由弱到强的板把音乐带入变奏主题(26-28小节)。

一般来说,在我国民族音乐中“板”表示强拍,这里不同于京剧传统意义上的二六,作曲家为这十二个强拍加上了力度与踏板标记,此处的十二拍是模仿板鼓的声效,踏板的运用是为模仿板鼓在大厅里击打时的回音效果,由弱到强的力度处理把人的思绪引入到天真烂漫的童年回忆,这些钢琴化的处理手段使得单纯的鼓点节奏重音更具可听性。

“快三眼”,为四拍子,三眼分为“头眼”、“中眼”、“末眼”,第一拍板为强拍,第三拍“中眼”为次强拍。乐曲中作曲家将这种板式进行了巧妙地变化,乐曲第67小节为快三眼节拍强拍、次强拍上的重音标记,然则68、69两小节的重音标记更多意义上遵循的是“第三拍为强拍”的节奏重音,把乐句划分为三个单位节奏,第三个为重音。这里的重音是对板式快三眼的重拍模仿与变化运用,几个简单的重音凸显了浓郁的京剧韵味,此段作曲家展现了如青年一般有活力有干劲的精神状态,此处的重音也正是体现此种状态的画龙点睛之笔。

“摇板”在传统戏曲中是一种紧拉慢唱的板式,由有板无眼的伴奏与相对自由的演唱构成。乐曲中的摇板是描写林冲夜奔梁山的情景,乐曲的伴奏层用托卡塔的形式模仿“紧拉”,上声部的四分音符模仿“慢唱”,值得强调的是伴奏层不在是单纯意义上的有板无眼,而是随旋律层的音高起伏做了渐强渐弱的力度处理,演奏中,旋律层夹杂其中反而变成了应强调的重音,应由更深的指触进行演奏,并用踏板使其保持旋律声部的线性,紧随其后的伴奏层似主旋律的回声。因此,此段对于由“紧拉慢唱”演变而来的旋律层与伴奏层的力度重音把握是抓住摇板板式特征的关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在京剧板式结构的节拍基础上将乐曲进行了钢琴化的处理方式。抓住乐曲中带有板式重拍特点的重音,能够进一步体现乐曲浓郁的京剧特色。

二、变量节奏的运用

所谓变量节奏即是演奏者可做相对自由的、即兴处理的节奏类型。作曲家在导板中以“rubato”與自由节拍引出主题,在这自由与充满音乐遐想的氛围里,一串以“拉幕”似的变量节奏将音乐带入叙事性原板(5-6小节),这样的节奏型同样出现在慢板(99-100小节),变量节奏不同于西方音乐中的“平均“概念,西方音乐作品中“rit”、“accel”等要求渐慢或渐快的术语是在速度层面做的要求,主体节拍不会产生变化,其单位节奏均匀分配。乐曲第五小节变量演奏即是作为节奏客体,依据作品的音乐情绪要求演奏者可对其做随兴之所至的演奏,变量节奏演奏时需从速度、力度、时值、音乐情绪几方面考虑。导板欲以引出主题,情绪上是高亢的,而原板是安详地描述童年印象,这串变量节奏作为过渡,由慢到快由弱到强极富张力,如一些千里的水流恢弘灿烂,然而作曲家用反复记号以及减弱减慢的记号让这种恢弘的意念逐渐冷却、渐行渐远。与慢板中变量节奏的处理不同在于,慢板中更多禅意,更多对滇池大观楼长联的思考,音符里夹杂着对寺庙钟声的模仿,慢板中的变量节奏更像是山间缭绕的迷雾,轻柔地开始,最后夹杂着疾风席卷而来落在四个重音之上,音乐由此推进展开。因此这两处变量节奏在力度、速度与情绪上都不甚相同。

此外,变量节奏还体现在无定次的反复记号中,如乐曲中的131-133小节、141小节。正如上文所述对变量节奏的处理不能单纯的从速度、反复次数等单一层面考虑,应落实到乐句得力度、情绪、时值等方面。

三、对特定音响效果的节奏模仿

乐曲中存在大量的对京剧伴奏乐器音响效果的模仿,如在摇板人声唱腔之后出现的间奏部分(150-175小节),京胡、月琴、三弦、打击乐的声效模仿全囊括其中。特别是159-175小节对打击乐器的模仿,抓住了打击乐的节奏特点,以连续的节奏重音,切分节奏来表现(163-167小节)。原本的切分节奏将重音向后移之外,作曲家在最后一拍上也加上了重音记号,将每小节的重音置后便带来模仿鼓点的节奏音响,鼓点越来越密集将音乐推至速度更为急迫的垛板。垛板的节奏结构更加紧凑,每小节只有一拍,有板无眼,左手声部模仿板鼓的鼓点,右手声部则模仿拉弦乐器,分三个部分由慢至快,加之密集的拍点,情绪上显得更愤慨激昂,演奏时注意左手的触键,集中而短促以体现激愤的鼓点节奏。

四、结语

钢琴曲《皮黄》正是以它独特的东方艺术神韵征服了演奏者与听众,获得了2007年度“帕拉天奴杯”中国音乐创作大赛钢琴作品一等奖,作品里将京剧艺术元素于钢琴巧妙结合,其节奏结构的特点正是两种艺术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体现。本文对作品中板式结构重音的运用、特殊的变量节奏型以及对特定音响节奏的模仿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读谱与演奏时这些节奏结构上的特点都是值得思考与反复练习之处,从了解此曲节奏结构特点我们能窥探京剧艺术极强的戏剧性与表现力,反之把握住曲中京剧艺术元素的特点能使此曲的演奏更赋予张力更生动立体,这是赏析作曲家的个性创作与理解把握及展现作品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瑾.张朝钢琴曲《皮黄》的演奏与欣赏[J].钢琴艺术,2010,(09).

[2]赵晓生.中国钢琴语境[J].钢琴艺术,2003,(08).

猜你喜欢

皮黄重音板式
钢琴作品《皮黄》的艺术特色与演奏技巧
现代钢琴作品中国粹文化的传承分析
——以《皮黄》为例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滑盖产品的三板式注塑模具设计
板式吊耳设计中的相关计算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板间接缝开裂修补技术的研究进展
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研究
取材宏博 立论中肯 成一家言——评《南北皮黄戏史述》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