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映射反演机理的可信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2015-07-10何雨梦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可信性教与学目标

何雨梦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为实现教学任务与目标所确定的范式。尽管在教学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教学实践者不得不承认,我们无法确定一种通用的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系统是不确定的,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着“可信性”。所以,寻求一种可信的教学模式乃是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这一出发点,结合高校音乐教学特点对可信音乐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可信教学模式引入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一)“可信性”与可信教学模式

从社会选择理论①社会选择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是分析个人偏好和集体选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所谓“可信性”是指不确定条件下对某事物的可接受程度。对此,将音乐人才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产品,在“教与学”不确定条件下教学目标所实现的程度称为音乐教学模式的“可信性”[1][2]。一般来说,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并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具有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教学模型或范式。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也可以将寻求“可信性”的教学模式称为可信教学模式。

许多教学理论都一致认为,科学、合理、有效的选择教学模式乃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但是,不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所谓现代的教学模式,其研究角度大都体现在教学方法论、教学结构论、教学过程论和教学经验论等方面,侧重于教学理念和形式化概念框架的研究[3]。

实际上,现代教学理论为可信音乐教学模式的提出开辟了新的视野。不难发现,国外教学理论研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中都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理论,这些教学理论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过程,已经成为可靠的教学模式论和教学实践原则。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承认人的潜能和差异教育理念已经被许多教育研究与实践者所认同,例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治理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4]33-35。

(二)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音乐教学改革已经经历了许多年,一些经典的教学理论都以各自角度引入到音乐教学实践中。由于评价音乐专业的知识、技能水平的方式具有感知和表现特征,与其它普通专业技能确定性的评价方式差别较大,所以,音乐教学改革必须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例如,音乐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国内各高等院校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中,从教学内容、课程实际、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多角度,研究探讨了音乐教学模式问题[5],从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角度对“差异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6],以及根据大学生个性特点设计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5],这些成果都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验基础。但是,在国内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方面,许多是借鉴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发现,一些研究者仅仅侧重音乐教学理论深度和形式上的新颖性,忽视了音乐教学效果的实现意义以及音乐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6]。

(三)音乐专业的人才属性

将“可信性”引入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原因,教学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种不确定性的行为系统。音乐教学模式来自于音乐教学系统的特征,同时取决于教育对象的个体属性、教师对音乐技能类型的识别能力、以及技能类型教育目标的设计水平。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对象来说,学生个体音乐技能属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必然对应着不同的社会音乐领域。由于高师音乐专业大学生具有多属性特点,例如,音乐表演专业大学生在个人音乐属性、性格与爱好属性、能力属性以及智力属性等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需求的程度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个可信的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是既符合学生个体音乐技能属性又要适应社会音乐领域类别,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也就是说,不同音乐人才个体属性对应着不同社会职业,不同的社会职业对应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具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因此,这就需要一种基于多属性-多目标的相互融合的可信教学模式,

(四)教学实践的影响

教学实践为探索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目前,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化、形式化,特别是教与学过程的盲目性和矛盾性,从一定角度来看,未能更好的实现音乐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毕业生社会就业的无目标性,不确定性,从而造成所学专业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人才对社会文化服务与发展的效能[7]。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具有可实现性教学模式是由教育者(教师)、被教育者(学生)与社会需求(环境)三方面决定的。对于音乐教育者来说,由于教材式、结构式和简单化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降低了音乐教学中“教”方面的可信度;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由于学习音乐的盲目性、知识与技能认知上的偏激性,以及自身发展目标的不确定性,降低了音乐教学中“学”方面的可信度。如果音乐教学达不到应有的可信度,那么它就不能有效地实现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因此,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可信音乐教学模式设计

(一)可信音乐教学模式的系统结构

在可信音乐教学模式设计中,将音乐教学看作是“教与学”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将音乐可信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属性-多目标映射反演机理之上。这种映射反演教学机理是将学生个体属性与培养目标(职业类别)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的联系起来,可将这种映射反演教学模式称为可信音乐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可信性的映射反演教学模式

具体研究内容:(1)现有教学模式对不同个体属性学生的影响;(2)现有教学模式对学生所从事社会职业的影响;(3)如何设计不同属性-目标类的融合教学模式(特别是如何有效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是如何实现自组织过程的;(4)采用属性-目标融合教学模式对学生发展个性实现自我的影响,(5)采用属性-目标融合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可信质量的影响。

(二)音乐专业学生个体属性-目标诊断

可信教学模式是一种面向对象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对象属性-目标的信息获取与评价是建立教学模式的前提。在此,以高师音乐专业为例进行这方面的讨论。针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学生的个体属性可划分为:表演型属性,学习型属性,活动型属性,管理型属性四个方面。音乐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职业类别(培养目标)可划分为:音乐表演领域,音乐教育领域, 音乐制作领域,音乐传播领域,音乐管理领域,音乐服务。如下给出学生个体属性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键盘表演专业学生个体属性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三、基于“量质效”可信音乐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模式选择是根据高师音乐专业的现状,在对培养对象的个体属性-目标分析基础上,设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可实现目标(预期目标),然后,通过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自适应过程,获得具有符合预期目标的“量质效”。可信音乐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原则是:通过降低“教与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强教学目标完成的“可信性”。

(一)学历质量是完成预期目标的基础

从高师音乐专业招生特点来看,学生在文化基础、音乐技能、学习动机和个人发展目标等多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完成学历教育。将完成学历教育的质量称为基础质量(或称“第一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依据本专业的教学大纲选择统一的教学内容和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运用协同教学模式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评价基础质量可信性的原则是学生学业成绩的“量质效”。这里“量质效”指标表示不同质量水平上可接受的数量分布。例如,如果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作为学业成绩质量水平指标,那么,学生在这五个质量水平上所占的比例就是所得到的“量质效”指标。基础质量方面可信质量,就是要设定一个“量效”与“质效”的信度,用以评价可信基础质量水平。

(二)可靠性质量是实现可信培养目标的前提

要真正实现音乐人才培养的可信质量,可靠性(性能)质量(可称第二质量)是关键。通过对高师键盘表演毕业生性能质量的实证分析表明:性能质量不理想,就其原因是,音乐专业教学忽视了基于学生个体属性-目标的可信教学模式。所以,音乐专业教学系统中必须建立属性-目标映射反演教学运行机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为:

1、基于属性-目标的教学内容选择。通过教师与学生在音乐专业和学生自身特点方面的交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知识类型、行为特征、音乐技能特点所构成的个体属性,然后设定所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属性-目标划分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属性-目标诊断,降低并消除在“教与学”中的不确定性。例如,减少对知识理解的模糊性,增加专业技能的信息量,降低未知信息量[4]33-35。

2、可信度评价与调整。在可信教学模式的运行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基于属性目标的教学过程,逐渐确定教与学的可信度,当可信度令教师与学生接受并满意时,就可以确定一个可实现的人才培养可信目标。

(三)社会实践是实现有效质量的途径

音乐教学的社会实践是对可信教学模式的检验、调整与定位。目前,实践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形式化、单一化的实践现象普遍存在。在可信音乐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学社会实践必须结合学生个体属性-目标特点,针对教育对象的职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的践行,来检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找出存在的教与学的偏差。另外,学校与社会音乐行业、音乐活动的合作也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可信质量的有效途径。外聘演奏家、社会各类音乐教育、培训专家,以及社会音乐专业人士参与专业教学,并且,有针对性地与学生属性-目标相融合,形成学校与社会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提高音乐人才培养的可信质量会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可信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为高师键盘表演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信的理论支持。在具体的研究中,旨在解决键盘表演专业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信息不对称,以及在教学内容、能力培养方面与学生所对应的职业需要不相适应性。其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于属性-目标类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因为,个体“差异性”教学决定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个体属性与不同目标类融合的差异性教学,则是一个基于教师主导、学生自主选择和社会实践参与,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的教与学协同过程。

[1] 彭鹃,姚利民.论教育质量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6,(8):28-30.

[2] 李锦奇,何平,公安高等教育的可信质量与实践研究[J],辽宁警专学报,2012,(5):1-5。

[3] 徐继存,发展中的中国教学论:问题与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8,29(3):10-15.

[4] 李佩武, 李子鹤, 论教学模式及其演变[J],教育探索,2010,(8).

[5] 何雨梦,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科教文汇,2009,16(4):36-38.

[6] 王海玲,论当代国外音乐教学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259-260.

[7] 马薇,论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3,226.

猜你喜欢

可信性教与学目标
楷书的教与学
基于可信性的锅炉安全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在区间上取值的模糊变量的可信性分布
Five golden rules for meeting management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风电场电能质量模糊综合评估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