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时空特征研究

2015-07-07陈书增田磊金浩张超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基尼系数份额竞争

陈书增,田磊,金浩,张超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

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时空特征研究

陈书增,田磊,金浩,张超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

运用区位基尼系数、份额变动和份额-偏离分析、标准差椭圆、局域空间自相关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时空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在2000~2013年间,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出现了先集聚后分散的发展趋势,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出份额最大的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之后为资金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行业;通过LISA分析发现中国省域制造业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依赖性,即表示一个地区制造业的集聚会影响周边其他地区制造业的集聚;我国2005~2008年和2008~2013年两个阶段的制造业区域转移是主要由地区间竞争优势的变动所导致,而不是来源于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变动.

产业转移;份额-偏离分析;局域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口红利和投资动力相继减弱,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低端等问题逐渐凸显,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现实中我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是否符合当地的要素禀赋,东部地区的产业是否转移到资源丰富、土地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低廉的中西部地区仍需进一步验证.

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是自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后,经过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1]、“雁阵模式理论”、“边际产业转移扩张理论”等.近年来,对我国产业转移的研究文献不断涌现.胡安俊等使用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的169个三位数制造业的数据对中国制造业转移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已经出现从东部向中西部的大规模转移,且按照产业替代弹性的逆序展开[2].除了采用经典的指标分析法,对产业转移的描述还包括基于分享-转移方法、调查问卷法以及投入产出模型等方法.张国胜等使用“五普”和“六普”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转移,显示制造业在东、中、西部之间未发生大规模的转移,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从东部到中部的明显转移[3].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结合区域基尼系数和地区制造业各产业份额变动,并运用空间计量中的标准差椭圆,局域空间自相关全面描述我国制造业区域转移强度,方向变化和空间集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经同位变换的份额-偏离分析方法,将各地区制造业份额的变动进行分解,以发现制造业转移归究竟因于各地区制造业结构差异还是竞争优势上的差异,从而更好的识别我国发生产业转移的内在原因

对于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总体空间特征可以通过计算制造业及分行业的区域基尼系数进行测度.本文利用的区位基尼系数是由Wen[4]构造的,具体形式为:

其中:i,j表明区域;K,N分别表示行业个数和区域个数;Si表示地区i的制造业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该全国制造业行业总产值的比重.

份额偏离方法可将各行业在一段期间内的增长分解为3个部分:国内增长,结构性成分和差异性成分.经典份额-偏离方法的竞争性成分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该地区的竞争优势,也取决于其在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即竞争性成分并未只反映该地区的优势,而且依赖于结构性成分.Esteban-Marquillas提出了“同位变化”这一概念以解决这一缺陷.本文参照王业强等的做法将修正后的差异性成分定义为“净竞争效应”(NCE),则差异性成分对区域增长的贡献可以分解为净竞争效应和配置效应分别对区域增长的贡献[5].

标准差椭圆模型是空间计量分析中的一种工具,简称SDE,能够测度经济要素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其中椭圆的重心表示所测量的经济要素分布的相对位置,方位角表示分布主趋势的方向,长轴和短轴的长度表示所测量经济要素在主趋势和次趋势方向上的离散程度[5].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2001~2013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制造业的选择为行业代码13~24的行业,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图1 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分散演变趋势Fig.1Trend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2 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2.1 我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总体特征:集聚到分散

2000~2013 年,我国制造业时空演变呈现先集聚再分散的发展趋势,从图1可见,区位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61上升到2005年的0.587,随后下降到2008年的0.566,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分散的趋势更加明显,到2013年区位基尼系数成为0.49.这说明,我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在2000~2005年间是上升,而在2005~2013年则呈现下降的发展趋势.

继续考察我国制造业分行业2000年、2005年和2013年的区位基尼系数及变动.2000~2005年间,21个制造业中有15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上升,这一时期集聚程度加强的行业主要是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2005~2013年,仅有3个制造业行业的基尼系数上升,其他行业的基尼系数都在下降.在2005年后,21个制造业行业中有18个行业呈现扩散的发展趋势.从3个行业大类来看,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较为集中,其后依次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原材料密集型行业.原材料密集型行业的集聚度一直较低主要原因是受原材料供应地的影响使转移成本比较高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地方保护主义,考察期间,3个行业区位基尼系数的演变过程与整个制造业相类似,在2005年前集聚程度加强,2005年之后减弱.其中,原材料集聚程度下降得最为明显,资金密集型行业次之,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集聚下降程度最小.

2.2 基于份额变动的制造业区域转移测度

在对2000、2005和2013年我国各地区制造业总产值份额进行对比可以发现:2000~2005年和2005~2013年,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方向有所变化.具体地,2000~2005年间,东部地区制造业份额从67.82%上升到71.48%,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则分别从2000年的13.4%、10.42%和8.36%下降到2005年的12.2%、9.43%和6.89%;而在2005~2013年间却恰好相反,2005年后东部地区制造业的份额从2005年的71.48%下降到60.72%,下降了10.76%.相反,中部、西部和东北制造额份额分别上升了6.32%、3.05%和1.37%.表明2005年前我国制造业不断向东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制造业产值份额越来越高,从2005年以后这种状况开始发生转变,东部地区制造业产值份额下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制造业份额攀升,中国制造业转移开始出现.图2描述了我国2000年和2013年各省市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2000年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2013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河南省的产值份额上升到4%以上,安徽、江西、湖南的产值份额上升到2%以上,重庆、广西、新疆的份额也上升到1.5%以上.相比2000年2013年的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制造业产值有了较大的提高,制造业转移趋势开始出现.

为进一步考察我国各地区制造业总产值份额的地域分布及其变动情况,采用空间计量分析中的标准差椭圆模型进行研究.从图3中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略偏东)—南(略偏西)”的格局,标准差椭圆长轴伸缩幅度大大强于短轴,说明制造业总产值的分布主要在南北方向,西部贡献仍然较少.从2000年到2013年标准差椭圆的面积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我国制造业仍然比较集中,区域发展并不均衡,分散的趋势并不明显.但椭圆的重心逐步从东南向西北移动,说明我国制造业开始从东南向西北逐步转移,并显现了一些效果,而且趋势得以保持.

图22000 年和201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份额地域分布差异Fig.2Spatial difference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between 2000 and 2013

图3 中国制造业总产值份额标准差椭圆Fig.3The change of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f China

从发生产业转移的行业特征来看,在转出份额较大的10个行业中,有4个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2个原材料密集型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和4个资本密集型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加总行业的角度来看,2008~2013年间,东部制造业中转出份额最大的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次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原材料密集型行业,其转出份额依次为:9.3%、6.4%和2.2%.如果将东部制造业转出比例分解到其他3个区域板块,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出的目的地主要是中部地区.在发生转移的19个行业中,有16个行业最大的转入地在中部地区,占发生产业转移行业的84.2%.因此,无论从发生产业转移的制造业行业数量,还是制造业转移的相对规模来看,中部地区无疑都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地区.

2.3 制造业空间关联局域LISA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证制造业是否存在局域的空间集聚,使用表示空间关联的局域指数(localindicators ofspatialassociation,LISA)反映各区域制造业的局部空间依赖性及空间异质性特征[6].其中2000年东部沿海地区倾向H-H集聚,而西藏、青海、云南倾向L-L集聚,中部地区倾向L-H集聚.表明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已经形成,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云南制造业发展较为落后,形成了一个较稳固的发展落后的集群.而中西部的山西、河南、内蒙等省份与东部发达地区形成了L-H集群,东部地区对这些地区没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地域间虽然相邻或相近但分割情况较为严重,需要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来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2013年与2000年相比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仍然明显,对相邻地区溢出效应不明显,西部地区的制造业落后态势未得到改变,中部毗邻东部的省份受发达地区的积极影响较小.通过LISA分析发现中国省域制造业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依赖性,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制造业的集聚会影响周边其他地区制造业的集聚,一个地区制造业的落后也与周边地区的落后相关.

图42000 与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值的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集群图Fig.4LISA cluster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in 2000 and 2013

3 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分解

通过份额-偏离方法分析知各省市制造业的增速与全国平均增速的偏差主要是由竞争性成分决定而不是结构性成分,竞争性成分可以解释各地区制造业增长偏差的90%以上.这表明各地区自身竞争性优势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要比产业结构的影响重要的多.继续按照同位变换的份额-偏离方法对竞争性成分做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净竞争效应解释了竞争效应的绝大部分,而配置效应在很多地区不但贡献小,甚至是反方向的(见表1).东部地区在2005~2008年和2008~2013年竞争效应均为负,说明东部地区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但2005~2008年间配置效应与净竞争效应成反方向,表明此阶段东部产业结构未做及时调整和升级来改变逐渐减弱的竞争优势.2008~2013年间东部地区的配置效应变为和净竞争效应同方向表明金融危机之后东部开始出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2005~2008年和2008~2013年间竞争效应均为正,说明中西部地区开始从竞争劣势地位向竞争优势地位转变,但中西部地区的配置效应却均为负,表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其竞争效应的提高,还需通过进一步的产业转型升级将其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东北地区在2005~2008年和2008~2013年间竞争效应均为正,开始出现竞争优势,但配置效应在2005~2008年间为负,在2008~2013年间为正.说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出现效果,逐渐向合理化转变.

4 结论

总体来看,我国2005年以前制造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2005年以后这一趋势有了较明显的改变,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通过空间局域自回归发现东部地区仍然是制造业的集聚地,对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东部地区转出的最大行业,其次为资金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我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已经出现,但大范围的转移还未形成,东部地区已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应集中优势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国家应该继续通过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振兴长江经济带等政策推动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根据不同产业部门制定差异化政策,科学引导产业转移,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表1 增长率偏差及其分解Tab.1Deviation of growth rate and its decomposition

产业转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区竞争优势的差异并不是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中西部地区在竞争优势上开始好于东部.东部地区由于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人力成本、土地成本逐步提高,但产业结构并没有及时的转型升级,新的比较优势未明显出现,导致东部地区竞争优势开始转向劣势,急需转移不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中西部地区虽然竞争优势开始显现,但配置效应仍然为负,产业结构依然低端,应通过调整其专业化产业提升配置效应.

[1]Pennings E,Sleuwaegen K.International relocation:firm and industry determinants[J].Economics Letters,2000,67(2):179-186.

[2]胡安俊.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J].经济学,2014(7):1533-1556.

[3]张国胜.我国制造业内发生了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吗:基于“五普”与“六普”的数据比较[J].当代财经,2014(11):92-102.

[4]Wen M.Reloc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Indust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3(11):329-347.

[5]王业强.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09(7):44-55.

[5]沈体雁.我国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1):64-69.

[6]吴爱芝.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J].地理学报,2013(6):775-790.

[责任编辑 徐剑]

Research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changes of industrial shift in China

CHEN Shuzeng,TIAN Lei,JIN Hao,ZHANG Ch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Using the methods of Gini coefficient,Share analysis and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changes of industrial shift in China by the data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throughout 31 Chinese provinces from 2000 to 2013.The result suggests: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eatures of industrial shift showing that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xperienced a change from 2000 to 2011.The largestshare ofindustrialtransfer fromeasternislabor-intensiveindustries,followedby capital-intensive and raw material intensive industries.On the basis of the number of industries and relative scale,the central region is the main area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China's manufaturing represent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that the provincialmanufacturingis not completely in a random state but affectedby other regions.The share-shift analysis shows that industrial shift is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ithin regions,not by changes in the differe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hift;the shift-Share analysis;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F061.5

A

1007-2373(2015)04-0089-05

10.14081/j.cnki.hgdxb.2015.04.018

2015-05-26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S2013GX0468)

陈书增(1965-),男(汉族),博士生.

猜你喜欢

基尼系数份额竞争
感谢竞争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资源误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什么是IMF份额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