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巩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指南

2015-07-07秦龙肖唤元

求实 2015年7期
关键词: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

秦龙+肖唤元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关涉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深刻经验。“两个巩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必然性,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在风云变幻的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坚持“两个巩固”。

[关键词]意识形态;“两个巩固”;宣传思想工作

[中图分类号] D2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7-0044-05

[收稿日期]2015-03-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13AKS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环境群体性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14BZZ08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马克思的‘人本共同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13YJA71003710);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L14BSZ014)。

[作者简介]秦龙(1973-),男,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哲学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肖唤元(1988-),男,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P2)意识形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工作关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度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坚持“两个巩固”是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石。以“两个巩固”作为指导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方针,有利于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两个巩固”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历史的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主体,并非由个别领导人决定的,也并非依个别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犹如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规律,必然决定了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一样,“两个巩固”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是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除了有其价值合理性外,还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两个巩固”是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

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引领多样性的社会思想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执政地位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得出的历史经验,是总结苏东剧变惨痛的历史教训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在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时必须坚持的底线原则,是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宝贵经验,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1.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两个巩固”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指南,这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是理论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总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强大的反动势力,取得执政地位,并使其不断巩固的历史经验,首先在于有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意识形态的指导。邓小平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P6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道路问题。在谈到如何实现中国梦时他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7]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只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有效抵御异质的、敌对的意识形态的侵袭,统一群众思想,凝聚群众力量,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

2.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必须坚持“两个巩固”

苏东剧变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震动。我国虽然度过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经受住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冲击,但是,苏东剧变的风波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也造成一些重大影响。一般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苏联长期僵化的社会体制,把源头追溯到斯大林时期,而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为以后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然而这一切还不能从根本上颠覆苏联,因为苏联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从赫鲁晓夫到20世纪80年代的契尔年科都没有公开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没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真正从根本上逐步颠覆苏联的是开始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步步地放弃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使苏共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要求摒弃“精神垄断的做法”,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行多元化、公开性,给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力量以可乘之机,最终导致苏共垮台、民族分裂、国家解体。苏东剧变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的,这是一个花费了惨痛代价才得到并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教训。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警示我们:没有主旋律引领的混沌的意识形态局面是可怕的,没有灵魂和主心骨的社会思想多样性是可怕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克服了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曲折,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始终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并善于与中国的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历史经验证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长期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或者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失败。为此,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两个巩固”,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认同“两个巩固”的重要意义。

(二) “两个巩固”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回顾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之前的近百年历史,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贫穷,文化落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国家与民族的危难,决定了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独立;二是要彻底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了完成这两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在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和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苦苦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各种流派和主义粉墨登场,启蒙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在知识界产生巨大影响,但都未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面貌,也未能改变中国“一盘散沙”的政治局面。正如毛泽东所言,“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时代的武器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3](P1513-1514)正当中国革命阵脚乱开之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带来全新的思维模式,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产生巨大的影响。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曙光,先进知识分子充分总结以往革命改革的经验教训,在对各种主义的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革命行动的思想武器,并不等于说中国革命的所有问题就自然地迎刃而解,中国革命就能水到渠成获得成功。中国人民不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找到有关中国革命道路与革命方略的具体答案。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理论,再到指导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性质,确立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问题与使命,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此来实现中国人民的团结凝聚和万众一心。

二、坚持“两个巩固”的现实考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展开与不断深化,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采取“和平演变”的步伐,企图通过各种接触,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以此达到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图谋。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在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展开,与改革相伴的一些负面思想情绪对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一定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两个巩固”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两个巩固”

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以后,有的人认为现在革命胜利了,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改革时期,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吗?有的人从市场观念出发,认为既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那就是要向市场化方向转变,那么就应该学习西方管理市场的做法,而马克思主义是与市场格格不入的。还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观点对改革顺利进行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两个巩固”

在改革进程中,随着旧体制约束力的减弱、新体制约束力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那种为获得利益而不付出任何成本代价的投机主义便会大量出现,扰乱正常的经济体制改革秩序。为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两个巩固”。因为马克思主义除了为我们探索改革道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外,还对符合改革目标和社会价值导向的行为进行导引,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改革目标的思想和行动进行阻滞,并加以规范和调整,特别是对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干扰和渗透的抵制。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外有益于我们的资金和技术,并在参与中大胆借鉴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己所用。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各种社会思潮,包括落后腐朽的社会思潮也会随机入侵,对经济改革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使改革走上歧路。“两个巩固”能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解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并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标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为最大多数公众所接受和认同的判断是非、对错、真伪的价值体系,可以影响人们的行动。以“两个巩固”为重点,可以通过提出价值目标、明确评判标准和制定社会价值规范等多种形式来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确立社会价值导向,成为规范社会成员经济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两个巩固”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它保证了人民以国家和社会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扫清障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宣传西方三权分立、多党制、普选制、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等内容的国家理念、政治模式和制度设计,主张实行宪政改革的宪政民主思潮,以及主张改良、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倡导所谓“第三条道路”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这些错误的思潮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干扰不可小视。为此,要坚定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两个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和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对异己意识形态的批判性,以及对社会成员的导向性和动员性的功能。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刻论证了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制的政治制度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否则就会偏离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成功。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两个巩固”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两个巩固”,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与多样化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两个巩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时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文化。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文化建设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要看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性质和方向,因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排斥、不打击各种进步的社会思想文化,而是敢于和善于从多样中吸收科学和进步养料,使自己保持一种旺盛的战斗力。拥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恰恰是一个国家与民族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不能因为思想多样化的两面性,我们就畏首畏尾,甚至幻想罢黜百家,独尊一家。但实行“双百”方针的结果,不是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从二者相互统一的视阈,才能一方面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本领,牢牢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有针对性解决不同群体的思想问题,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

(二)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必须坚持“两个巩固”

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敌对势力将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主要转向了我国,并且采取了更为隐蔽和更具迷惑性的渗透战略和渗透手段,企图颠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面对复杂变幻的国际形势,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

1.看清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在敌对国家培植亲信、搞“颜色革命”等方式,对一些国家进行“和平演变”。苏东剧变之后,西方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矛头主要对准了我国。他们借用新兴媒体为载体,并利用各种传媒,大肆宣传其政治制度及价值观念的普适性,恶意攻击和丑化不同于他们的制度和观念。他们的一贯做法是,将个别问题、个别事件无限放大,最后都诱导到政治制度问题上,在国内直接挑起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合法性的争论,始终把矛头对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其直接意图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其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大肆鼓吹的所谓的“民主”和“自由”,究其实质就是“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逐渐地影响和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使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取代马克思主义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4](P28),进而实现从根本上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权,达到对中国的“不战而胜”。

2.以“两个巩固”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现实必然性

有效应对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坚持“两个巩固”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才能有力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渗透和颠覆活动,并取得最后胜利。一方面,抵制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迷信盲从必须坚持“两个巩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渗透,在我国造成的影响已经不可小视,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迷信盲从。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去占领。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迷信盲从,就不可能有效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把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引入歧途,就可能成为西方思想的俘虏。一旦这些思想观念塞满了头脑,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登高一呼,就难免应者云集。对于西方国家渗透颠覆以及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迷信盲从可能造成的这些严重后果,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社会的价值导向只有一个,指导思想只能一元,要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去引导多样化的思想文化。”[5](P209)要积极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有效途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牢牢把握网络思想阵地的主动权必须坚持“两个巩固”。大力加强网络时代宣传思想阵地的管理和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西方国家正是利用我国在网络技术手段上的不足和监控能力落后的弱点,加紧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侵蚀和渗透。如果我们不加强网上舆论工作和网络社会管理,很容易导致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丧失,进而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影响整个国家的舆论走向。因此,“要大力加强网上舆论工作和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引导人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大胆批评和揭露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和思潮,坚决同各种错误言论和思潮作斗争。”[6](P138)。要把舆论工具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着重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抵制西方“和平演变”发挥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十几亿人的思想意识千差万别,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只有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灵魂和主心骨,当然也是多样性社会思想的灵魂和主心骨。“两个巩固”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南。坚持“两个巩固”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考量,对于统一思想、凝聚民心、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功能、教化功能、服务功能和维护功能。在新形势下,要将“两个巩固”作为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动纲领,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田改伟.挑战与应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 黄传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6] 冯刚.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李业根

猜你喜欢

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
高校教师思想理论学习的思考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