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

2015-07-04吴慧娟黄珊艺

北方音乐 2015年19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

吴慧娟 黄珊艺

【摘要】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作于1972年9月,1977年中央乐团首演,为琵琶和西洋管弦乐队而作,题材取自蒙族孩子龙梅和玉荣不顾个人安危、在暴风雪中抢救公社羊群的感人事迹(事迹发生在1964年)。作品为单乐章结构,包含引子和不间断演奏的五个部分:草原放牧、与暴风雪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党的关怀记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作品“将常见的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写法结合起来,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和交响乐中常见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①。这部作品写作于“文革”期间,当时因政治原因而未能公演,正式公演的时间是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作品的第一次亮相便获得巨大成功。1980年,刘德海(曲作者之一)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此曲,使它的名声传到了海外。本曲据称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琵琶协奏曲。作为一部较早尝试西方协奏曲样式与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作品,本曲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特色与成就。本文将就个人的观点和演奏经验,对各个乐章进行深入挖掘,以此来谈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创作特点和演奏分析。

【关键词】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创作特点

一、借鉴西洋交响乐队表现手法,创用特殊表演技巧,用以扩大音乐表现力

《草》曲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融贯中西的特点,将西方协奏曲的奏鸣曲式原则与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板式变速曲式(也称多段联缀结构)相结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结构。如在引子中作曲家巧妙的运用了蒙古族独特的曲调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融合西洋交响乐队的表现力和琵琶的特点,具有蒙古族音乐的风格。乐队的首次亮相,利用圆号来模仿马头琴,营造草原上广阔悠远的意境。此处的琵琶弹奏采用了大量的轮指和装饰音,装饰音是左手练习的一个难点,对手指的灵活度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无名指的灵活度需要演奏者多加练习。而这里的轮指要求要干净流畅,仿佛流水一般。引子紧接着主部主题,这段主题来自同名歌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旋律活泼欢快,具有明显的舞蹈性。“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生动的描绘了小姐妹在草原上放牧的场景,表现出小姐妹的天真可爱。这两种节奏型要求要演奏的轻快跳跃,演奏者弹奏时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性。

再如副部主题的中部采用的卡农手法,这是与主部主题的短调形成鲜明的对比的蒙古长调。再现时经过了扩充,以代替奏鸣曲式通常具有的“结束部”,将音乐情绪推至第一次高潮。副部主题通过长轮来模仿马头琴的音色,琵琶轮指与装饰音的配合对左右手的协调性提出很高的要求,演奏者练习时既要注意轮指的连贯性,也要注意与左手的配合。演奏者除了要注意轮指的弹奏,更加要注意与乐队的配合,乐队与琵琶的卡农要求双方都要仔细倾听彼此的旋律和呼吸点,力求在演奏中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对琵琶传统文武套技法的运用和创新

传统琵琶曲可依其所表现内容的不同及表现方法来划分可以分为文套曲、武套曲、大曲三大类。文套曲的表现内容多为描写自然景色的,它们以抒情性、写意性为主。如《陈隋》(《神传妙谛》)、《武林逸韵》(《塞上曲》)、《月儿高》《夕阳箫鼓》(《浔阳夜月》)等。武套曲的表现形式均是以描写战争题材为内容,把历史故事按照写实的手法进行铺叙的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大曲则是综合了文套曲、武套曲的表现手法,也兼具两者的演奏风格,有《阳春白雪》《灯月交辉》《普庵咒》等。在《草原小姐妹》乐曲中,作者在传统的文套基础上,对节拍及指法进行创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寒夜中前进”段落,采用大段的遥指来营造寒风习习中,却可听到熟悉的马头琴声。在琵琶传统的遥指通常都是用的二指进行演奏,在这里却用三指替代,这样的改变使琵琶的音色更加接近马头琴的音色,巧妙之极。演奏者在弹奏的时候,应该注意摇指的连贯性,摇指的连贯性相对于滚奏更为难做到,所以需要在平时练习中多加注意。在弹这段旋律时,右手可在接近复手的位置弹奏,这样的演奏方法可使琵琶的音色与马头琴的音色更加接近。(见谱例1)

谱例1

另外在传统武套曲的基础上,作曲家也作出了大胆的创新。如在“暴风雪”一段中大量的运用了传统的扫弦、快夹扫、煞音、推并双弦和满轮等等一些技法,还加入了双弦划音,以此来模仿暴风雪来临时的声音,生动的营造了紧张危险的气氛,使人身临其境。琵琶的演奏从快速扫拂的指法突然转换到慢起渐快的弹跳,这里的弹跳必须演奏的果断有力、干脆,必要时可稍微加入一点斷奏的效果。而接下来的虚滑是对武套指法的又一创新,“扫轮+双弹+虚滑”,步步推进,危险的气氛不言而喻。乐曲中“六连音”的弹奏又是一个难点,平时的练习异常重要,弹奏时应该清晰干净,不可糊成一片。(见谱例2)

谱例2

琵琶作为一种擅长表现“颗粒性”及鲜明节奏感的民族乐器,最适合来演奏活泼欢快的结尾。在最后的乐章“红花盛开”中,“琵琶弹奏了过去琵琶曲中没有但在协泰曲中常见的和弦分解及音阶级进式的快速经过句,这对琵琶虽有些困难,但可以增添些明朗的时代气息,在琵琶演奏上也是个出新的手法。”②在演奏这一乐章的时候,由于大量十六分音符的出现,如何快速清晰的弹奏是琵琶演奏中的一个难点。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这段十六分音的旋律比较长,若是演奏的时候手臂和手腕太过紧张,很容易造成肌肉酸痛,所以,平时在练习这段旋律的时候要注意手臂和手腕的放松,增加相关练习曲的训练,使左手手指保持灵活有力,以手腕带动换把,减少因换把带来的不流畅,让听众能够听清楚每个音符。

三、突破传统的调式调性格局,大胆探索多种调式调性

在引子开始部分,由乐队弱起引出,四度上行的号角声奠定了整部作品英雄果敢的基调。接下来琵琶模仿号角的声音以散板的形式进入引子,随后进入到乐曲的呈示部。在e羽调上演奏主部主题,琵琶呈现2/4 拍的主题具有欢快活泼的特点,充分表现出小姐妹二人的童真童趣。再由琵琶在a羽调上以6/8 拍的节拍对主部主题进行变奏,之后回到e羽调主调上进行变奏,接下来,转到b羽,简短的连接后又回到e羽。紧接着副部主题开始转为D宫调,这是一段蒙古的长调,描绘出一望无际美丽的大草原的景色。琵琶和乐队形成卡农展开,并在进行动力性的再现,形成了一个小高潮结束在D宫调上(见表1)。

表1

引子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连接部

调性 e 羽 e羽, a 羽, e 羽 b羽,e 羽 D宫,a 徴 D宫

段落标号 1 2-11 12-17 18-24 25-29

另如“暴风雪中”,先是在#g调上乐队以阴森的低音震音和后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与六七连音的半音阶快速下行进行逼真地营造出暴风雪来临之前的恐怖气氛,第一段小华彩在a羽调上进行,采用双弦滑音的新技法表现出了暴风雪的凶猛。之后的两处琵琶分别在b宫和a羽调上再次奏出引子英雄性的音调,并接以前后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再以C宫等调以变奏的形式奏出呈示部主题,表现了姐妹二人不怕危险与暴风雪顽强搏斗的精神。先在C宫调上慢慢的上行进行,后转到e羽调上,之后又再次回到C宫调上。接下来的是本段的第三次华彩乐段,这段与前面一样都采用了C宫和a羽,并且加入了较长一段的无调性双弦滑音,更加增添了暴风雨到来时的危险气氛。在行板速度的乐队连接后进入到了第一插部(见表2)。“暴风雨中”整段旋律跌宕起伏,作曲家根据情境的需要创造了许多特殊的音效,通过频繁的转调、模进及对主部主题的多次变奏,模拟了草原上风云变幻莫测的恶劣天气,将原本具有舞蹈性的旋律变奏成充满战斗性进行曲的风格,以此来表现小姐妹的英雄形象。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不仅技术上要求较高,而且要富于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其中,让人听了之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表2

引入 华彩段 连接段 发展 华彩段 连接 华彩 连接

调性 #g a羽,b宫 C宫,e羽 C宫 C宫,a羽 C宫 C宫,a羽 a商

段落標号 30-32 33-35 36-43 44-50 51-55 56-57 58 59

从以上两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草原小姐妹》在调式、调性的运用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本文所举只是其中的两段,期间不乏有很多的这样的例子。因此,《草原小姐妹》可以说是一部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和交响乐中常见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的成功范例。

结语

这首协奏曲在乐思陈述和发展上充分借鉴了西方的动机发展技术,在结构上富有成效地将西方的奏鸣曲式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多段连缀体相结合,在标题性构思方面,通过性格暗示、主题影射、姿态对比、调式象征、织体模拟等手段,生动体现了作品所预设的标题性构思。在奏鸣曲式中加入两个插部的做法,一方面是为了照顾作品的标题性构思,另一方面也照顾了中国听众对多个对比主题(多段联缀)的审美心理。

笔者以为,这首协奏曲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结构方面的创意。但也恰恰在这一点上,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在尝试将奏鸣曲式标题化和中国化的过程中,削弱了奏鸣曲式自身的逻辑力量。这个奏鸣曲式的引子、主部和副部在素材上有所关联,但在论证方面,显得却不太平衡:主部和副部之间缺乏交往,主部有充分的表现,而副部则显得较为静态。而且,由于作曲家将副部的再现合并在了插部的陈述当中,故而再现部里没有体现主副部关系的升华性和进一步的交代,而单就奏鸣曲式的原则而言,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然而考虑到本曲的创作时间和创作条件(这是最早的琵琶协奏曲之一),应该说它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它不仅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性的历史意义,还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谈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人民音乐[J],1977,4.

[2]伍国栋.中国音乐[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8.

[3]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曲立昂.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美学研究——兼论标题在音乐中的作用[D].硕士论文.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6

[5]王丽娟.琵琶独奏曲<草原小姐妹>的技术分析与演奏.黄河之声[J],2010(19),12

[6]胡净波.关于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结构特征及表现手段(上).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报[J],2002(2),3

[7]胡净波.关于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结构特征及表现手段(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报[J],2002(3),5

[8]胡净波.西方协奏曲形式在新中国的嬗变.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J]报,2003(2),12

作者简介:吴慧娟(1974—),女,博士,福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珊艺,福州大学2014级艺术管理方向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
朱践耳钢琴作品《叙事诗<思凡>》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论东野圭吾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演唱风格研究
《红楼梦》音乐的创作特点及风格分析
朱良镇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概述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高校民乐合奏课教学改革刍议
科雷利的小提琴技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