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同义词与词性的关系

2015-07-02张驰

科教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关系

张驰

摘 要 本文就汉语词汇学中的同义词与词性的关系这一问题,从历史角度简述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对此问题的研究与各派学者的观点,对同义词辨析的方式和方法的影响。

关键词 词汇学 同义词 词性 关系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6.02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Synonyms and Speech

ZHANG Ch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ocabulary learn synonyms and part of speech issue, outlining the perspective from which lasted from the 1950s to the research aspect of the present century scholars on this issue with the parties, the impact on the ways and means of synonyms discrimination.

Key words lexicology; synonyms; speech; relationship

汉语词汇学中,同义词的研究是重要方面之一。同义词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同义词辨析的问题,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同义词辨析方法是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层面,在语用层面上,有些学者把词性的不同作为辨析同义词的方法。词性不同的词是否能被称作同义词呢?定义的依据是什么?现代有关研究倾向于哪种观点?本文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简单总结和阐述汉语同义词于词性的关系研究的有关问题,并对汉语同义词于词性关系研究现状做简单总结。

1 “同义词与词性的关系”的提出

最早研究“同义词与词性的关系”这一问题是在1956年初,周荐、杨世铁把1950年到1966年这一时期称为汉语词汇学的创建期,“这个时期同义词研究的发展,主要受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的影响。在这次会议上,人们提出了词汇规范的问题,而且认为语言中存在着的大量同义词是词汇规范的主要内容。”

此后,同义词与词性的关系研究就作为同义词研究的一方面开始热烈起来。最早提出同义词的词汇意义和词性关系的学者是周祖谟。周祖谟在《汉语词汇讲话》中说:“不同词类的词虽然意义相似,可是未必就属于同义词。”(《语文学习》1956年2期)但在2006年出版的《汉语词汇讲话》中,周老在第三讲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第二部分——同义词的性质和作用中,这句话并没有出现,他在论述辨别同义词的方法中,提出了从(一)词义的区别:(二)风格色彩上的区别;(三)用法上的区别三方面着眼,并未涉及到不同词类的词属不属于同义词的问题,也没有从词性不同的角度来辨析同义词。

原来,周老原先在《语文学习》1956年2期中举了一个例子“光辉”和“辉煌”,把这组词性不同的词当作同义词看待,这就与他的观点相悖;后来,张世禄就援引了这对词例,觉得“不同词类的词,只要意义相似,也就可以属于同义词,因为‘词汇上的意义的分析和语法上的区分词类并不是一回事”。(《语文学习》1956年7期)周祖谟同意了张世禄的观点,把原先的主张从《汉语词汇讲话》一书中删掉了。

2 “同义词是否要做到词性一致”的争论

在18世纪50年代下半叶,对同义词是否要做到词性一致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声音。赞成词性一致的有高庆赐、贡仁年、刘冠群和洪梦湘;赞同同义词不用做到词性一致的有陈炳超。陈炳超认为“同义词的‘同是意义上的相同,而不是语法上的相同。在确定同义词组的时候,附加上语法的条件,这不但会把语法范畴与词汇范畴混同起来,而且会把许多词性不同、意义相同相近的词排斥在同义词的范围之外”。进入60年代后,学者们对于同义词的研究逐渐从争论同义词是否要做到词性一致变为确定同意单位的形式标准上了。虽然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对同义词词性是否可以不同的争论不是很深入,但是对今后词汇学研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该问题又被重新提起,自然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主张同义词可以词性不一致,支持此观点的学者有蔚群、濮侃、谢文庆、贾启明,蔚群、濮侃在《同义词及其辨析法》中以“勇气”和“勇敢”、“充满”和“充分”为例,说明同义词可有词性和句法功能上不一致的类别;贾启明更是在《同义词在句法功能方面的区别》中(《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2期)提出:“同义词在句法功能方面的区别,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词性根本不同、词的兼性不同和词性相同但句法功能不尽相同。”

到了80年代末,梅立崇先生开始发表有关文章又重新提起此问题,周荐先生此后针对对梅立崇的观点提出反驳,产生争议不断。梅立崇首先引用吕叔湘先生的观点,进一步阐述词义在同义词中的重要参考价值,并以“吝啬”和“吝惜”、“及时”和“即时”、“部分”和“局部”这几组词性不同的同义词为例,证明词义的相同才是判断同义词的依据,不用看语法上是否属于同一词类。然后,他又在《同义词词典编纂散论》中写道:“同义词词典收录的同义词词组绝大部分是词性一致的”,然而少数词性不一致的同义词,大多数是由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三类词之间产生的。随后,又在《从模糊理论看汉语同义词的同义关系与词性》一文中对上述三类词产生的同义词词组的原因用模糊理论来解释(主要引自美国模糊理论学者扎德的《模糊集》)。又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绝对与相对思想作例,来证明同义词词性是否一致这种问题属于模糊现象,最好不要做“非此即彼”的刚性处理。然后以具体实例来分别说明三类同义词词组之间的模糊性。最后总结,动、形、副这三类词在区分时由于各种观点不一,很难做到完全同一,所以要根据模糊理论“柔性”处理。

梅先生虽然在此问题中运用新的理论证明,但是模糊理论来解释把语言学问题上升到哲学问题,领域发生改变,是否运用的恰当?把此前学术界多数认可的同义词词性必须一致的观点推翻,对此周荐先生针对梅先生的新观点在1994年、1996年分别写下《同义词语聚合是否须语法属性一致》和《同义词语聚合应否语法属性一致》来反驳。由于本文上部分引用了周荐和杨世铁合著的《汉语词汇百年史》,而周荐先生的两篇文章论点与支持同义词词性必须一致的前辈们观点一致,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之后,符淮青在1999年的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中也提到了同义词词性是否能不同的问题。首先,他以周祖谟和张世禄在论文中讨论过的一组同义词——“光辉”和“辉煌”为例,并从运用“替换”试验的方法组合中词的语义范畴变化的角度具体举例说明两者有怎样的异同。

“光辉”带定语充当中心语组成的结构可充当主宾语,这时“光辉”不能换为“辉煌”,如“太阳的光辉照耀大地”;“辉煌”可充当谓语,如“灯火辉煌”,不能换为“光辉”;“光辉”、“辉煌”做定语时,说“辉煌的成果”和“光辉的成果”均可,但只能说“辉煌的灯火”,不可以换成“光辉的灯火”。而且还可以说“很辉煌的成果”、“非常辉煌的成果”,但不可以说“很光辉的成果”“非常光辉的成果”。这时为什么呢?符淮青这样解释道,“‘光辉是一个名词,其词位义属体词性语义范畴,当它充当定语而修饰‘战果、‘成就时,其具体所指发生了变化,义为‘光明灿烂(的),属表性状的语义范畴。这样,它同“辉煌”在这里具体所指相同,而在“辉煌的灯火”这样的组合中不能生出这种变化”。因此,符淮青认为“光辉”是名词,《现代汉语》为它立的②义(光明,灿烂:光辉前程),仅仅是它在一中组合中发生的变异而已。其后,他又举了“红”和“红色”一组词,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不同词性的词,在一定组合中可因语义范畴对立消失而同义。

另一派是主张同义词语必须词性相同。主张的学者有常敬宇、孙汝建、刑向东、葛本仪、刘叔新等等。邢向东从语义场的角度谈了对此问题的认识;葛本仪从词语的类聚情况谈了认识。但是刘叔新在此问题上,指出了词性不同的词不能有同义关系的根本原因,他在1983年发表的《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辞书研究》1983年3期)一文,用孙常叙用过的“含义”这一术语概括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总结起来就是词的同义关系和语法看似一个是词汇的或语汇语义的问题,一个是语法的问题,但是语法是以词汇为基础,又支配词汇,词性正是语法借以影响词的意义进而渗入词汇的一种因素。

参考文献

[1] 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6(3):106-109.

[2]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方清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23(1):37-39.

[4] 符淮青.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M].北京:商务印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关系
商业保险与信用担保关系问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关系的分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