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级学科的公安学建设水平管窥
——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为研究视角

2015-07-02徐镇强何彩英

关键词:社科基金项目公安

徐镇强, 何彩英

(浙江警察学院 a.科研处, b.图书馆, 浙江 杭州 310053)

法学研究

基于一级学科的公安学建设水平管窥
——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为研究视角

徐镇强a, 何彩英b

(浙江警察学院 a.科研处, b.图书馆, 浙江 杭州 310053)

公安学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建设已有三年时间,对建设水平进行学理评估研究很有必要。学科建设实践表明,一个学科的发展成熟,与一个个基金项目研究并产生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不无关系。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和国家社科基金数据库中与“公安学”主题相关的180个有效样本为对象,对国家一级学科公安学建设状况进行论证性分析,获得如下结论:国家社科基金对公安学研究项目资助力度空前,普通高校是研究主力军,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融合特征明显,大体属于应用对策性研究等。

学科建设;公安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引言

自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正式批准设立“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以来,公安高等教育结束了无公安类一级学科的尴尬历史,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层次都有较大突破,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截至2013年底,全国公安(警察)本科院校已超过20所,成为我国本科院校中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安科学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纷纷问世,公安科学研究标志性成果如SCI、SSCI等国际权威期刊收录论文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如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等。[1]那么,是否就此可以得出“作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公安学学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开局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样一个结论呢? 恐怕不能这样贸然断定,需要进行更深入、更系统化和更科学的分析研究。因为通常情况下,评估一个学科建设水平,涉及到学科建设规划、学科方向凝练、学术团队组建、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内外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指标体系,较为复杂繁琐。

无数成功的学科建设实践表明,一个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新生学科的发展成熟,都毫不例外地通过一个个厅级、省部级特别是如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持续不断的科研攻关,并产生一系列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才得以实现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最高等级的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大多集中在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发展问题的研究,其成果代表着我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反映着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对各学科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和评价功能。因此,在目前尚无权威性的公安学学科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情况下,本文选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研究视角来考察一级学科的公安学建设水平和发展状况,尽管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就科研在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权重占60%以上的通行做法看,无疑是有较强公信力的。

本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一是通过对2011-2013年立项基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公安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试图概括出一些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与公安学学科直接相关的研究项目(以下简称为“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特点规律,为公安学研究者确定选题和申报相关基金项目提供借鉴;二是通过对立项项目主题和内容分析,梳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公安学项目所研究的核心领域,力图揭示出一些我国公安学的研究重点、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建设公安学、发展公安学提供参考。

二、国家社科基金关于公安学项目的立项分布和研究状况

通过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的项目数据库 “查询栏目”中立项数量、项目类型、项目成果形式、地域分布、项目主持人单位隶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http://fz.people.com.cn/skygb/sk/。等的查询分析,可以大致概览2011—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关于公安学项目立项分布和研究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级学科的公安学学科建设水平。

(一)立项数量与类型分析

2011-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涉及公安学的共立项180项(详见表1),平均每年立项60项,三年中的数值波动不大。

表1 2011-2013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科项目类型及年代分布统计表

从项目类型上来看,重大项目有7项,重点项目有8项。重大项目是目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体系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2011年的60项公安学立项项目中,重大项目有5项,重点项目3项,两者合计占到当年度公安学立项数的13.33%。毫无疑问,国家社科基金对公安学研究这样的立项资助强度是空前的。这与2011年公安学作为国家一级学科的设置密切相关,表明公安学研究已实质性地受到国家与社会科学界的重视与支持。后两年,虽然重大项目数量有所减少,但至少每年都确保有1 项重大项目。这一方面说明国家社科基金仍关注着公安学的研究,继续对这个新兴的学科给予政策性扶持,但同时也表明了高层次的公安学研究人才不多,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方面显得势单力薄。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给予公安学最多的立项类型是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三年中两者共立项130项,占公安学立项总数的72.22%。这说明国家社科基金在支持公安学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这特别有利于公安学界新生力量的快速成长,也特别有利于公安学这个新兴学科的发展成熟。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2011-2013年的三年时间里,公安学研究所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有34项,占公安学立项总数的18.89%。这说明国家社科基金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科研扶贫”。加强对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和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维护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全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项目负责人所属单位隶属系统分析

通过对项目负责人所属系统及单位分析,可以了解公安学研究团队的分布、主要力量所在、单位的集中度等,从而清楚地评判出公安学研究的整体竞争力。

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主要面向全国高校、社科院、党校、党政机关、军队院校等5大系统的科研部门(详见表2)。

表2 2011-2013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科项目隶属系统分布统计表

从表2可见,2011-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涉及公安学立项最多的是高等院校、社科院和党校,三大系统共获得173项,占立项总数的96.11%,是公安学研究的绝对主要力量。其中,高等院校获得146项,占立项总数的81.11%,说明高等院校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研究资源及水平在公安学研究中优势明显,是公安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力量。不过,在高校的立项数量上存在一个有趣的倒置现象:一般而言,高校办学水平高,就会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占有明显优势,能获得多数项目。然而表2可见,一般高校比985、211高校的立项数还多1项。当然,就平均立项数而言,一般高校仍没办法与985、211高校相比,因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的985、211高校平均每校立项1.85项,而一般高校平均每校只有1.35项。

再统计分析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2项以上的单位发现,有37个单位获得了101个项目(详见表3),占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立项总数的56.11%,明显呈现出科学研究的聚集效应。

表3 2011-2013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科 项目超过2项的机构及项目数

续表

表3也可说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既考虑选题的意义,也考虑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2]从立项机构的分布来看,高等院校29家,各级党校5家,社科院3家,高等院校仍然是公安学研究的主力军,这与表2的分析相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2项以上的单位中,公安政法类高校局部显示出了较大的科研优势。排在前三(其中3家是并列第三)的5家单位中,4所是公安政法院校。特别是云南警官学院,三年中获得了8个立项,其中4项是以“云南警官学院禁毒学”这一特色学科申请获批的,立项项目紧紧围绕毒品犯罪、禁毒和戒毒等主题展开,如《社区戒毒推进的难点调查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张晴,2011西部项目)、《网络毒品犯罪研究》(昂钰,2012西部项目)、《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李霞,2012青年项目)、《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涉毒人员子女生存状况调查研究》(刘婷,2013青年项目)。这充分体现了“禁毒学”这一云南省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及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特色优势。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机构的学科专业强项在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这也为各机构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2]

(三)立项项目地域分布分析

分析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各地区公安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出各地区公安学科研能力的大小(详见表4)。

表4 2011-2013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科 资助项目的地域分布及项目数

从表4可见,2011-2013年,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8个地区的公安学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但立项地区分布差异较大,极不平衡。获得最多立项的省份是北京和上海,立项数都达到了18项,成为我国公安学研究力量分布较为稠密的地区。北京、上海分别作为我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资源集中,在申请基金项目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

排名前十的地区中,有5个属于西部地区(云南、新疆、甘肃、重庆、四川),立项数达到61项,占立项总数的33.89%。这表明国家非常重视、关注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西部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研究的扶持力度是国家社科基金单列“西部项目”的出发点。同时,也表明了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公安学研究队伍。

(四)项目预期成果的类型分析

通过对项目预期成果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项目研究的侧重点。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要求,预期研究成果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等。不同的成果类型各有其优势和价值,论文、专著等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报告侧重于应用对策研究,电脑软件则侧重于实际应用。2011—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180个公安学科项目预期成果类型统计情况详见表5。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国家社科基金对7个重大项目和2013年立项的“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的预期成果并未在网上公布,笔者无法统计出预期成果类型;二是有的研究项目预期成果类型不只一种,兼具两种,如有的既有专著又有研究报告,有的既有论文集又有研究报告,在数据整理上本文同时进行累加[3],按不同成果类型分别计量。

表5 2011-2013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科项目 预期成果分布统计表

从表5可见,研究报告、专著、专题论文集是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的主要预期成果类型。其中,研究报告99项,占45.83%,是公安学项目成果类型采用最多的一种,反映出我国公安学研究多数是针对某问题进行的对策性、应用性研究。专著79项,占36.57%;专题论文集36项,占16.67%。这说明公安学的理论性研究也是重要方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迫切需要构建起系统化的理论,专著、学术论文集等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成果。电脑软件和其他各1项。上述成果类型说明,相对于其他学科,公安学成果类型比较集中、单一,亟须在成果形式多元化上下功夫。

(五)项目所涉学科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设有23个学科*尽管公安学、公安技术分别作为法学、工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于2011年被国家确认,国家社科基金为此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和资助,但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课题指南和国家社科基金数据库中,至今都还没有将公安学单独作为申报学科而设置,故而涉及公安学项目,只能按照选题相对接近原则将其归并到相应学科中加以申报。以及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公安学属于法学门类。表6为公安学项目所涉及的学科类别统计。需要说明一点,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没有具体的学科分类,故表6中没有将7项重大项目统计在内。

表6 2011-2013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科项目类别统计表

从表6可见,公安学项目所涉及的学科有12个,呈现出跨学科和学科交叉融合特征。这无疑有助于提升公安学研究的层次,提高公安学研究的水平。从学科视角看,一直以来,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与公安学有着紧密而广泛的联系,是公安学跨学科和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传统领域。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相关的项目占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立项总数的70%。随着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网络犯罪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使得民族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和管理学成为研究公安学的热门领域,上述四者占立项总数的21.11%。

三、国家社科基金关于公安学项目研究的核心领域和方向

核心研究领域最能体现我国公安学项目研究的关注度。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主题等的关注度分析,可以初步勾勒出三年来公安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了解公安学学科研究的特点,明确公安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图1 2011-201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安学研究主题社会网络图

立项课题的题目是研究内容的精炼概括,故而本文采用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开发的ROSTNAT软件,将转化为文本格式的180个立项题目首先导入软件中的“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栏目,得到项目研究主题的社会网络图(详见图1),用网状形式展现出各主题之间的关系;再将文本格式的180个立项题目导入软件中的“词性识别与词性统计”栏目,得到高频关键词表(详见表7)。[4]

表7 2011-2013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科项目高频关键词表

比对图1网状线比较集中的主要节点中的主题词与表7的高频关键词,发现两者基本一致,这就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三年来公安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进而可以较为准确地概括出公安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和方向。

总体上看,三年来公安学的研究是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确定的公安机关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而展开的。具体来说,公安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研究倾向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国境外“东突”、“藏独”势力加紧整合力量向境内渗透,策划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境内外反动势力颠覆破坏活动的猖獗,使得社会稳定形势更加敏感复杂。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我国各级公安机关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担负起维护一方平安、确保一方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置于首位。

如何提升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一直是公安学界和实践者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重大课题。“社会稳定”、“民族地区”、“反恐”、“维稳”已成为公安学研究领域中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180项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中,有22项是研究与“社会稳定”相关问题的,占立项总数的12.22%。其主要的议题有:《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朱正威,2011年重大项目);《全球化信息化社会环境中的新型恐怖活动及其整体法律对策研究》(新疆大学皮勇,2013年重点项目);《多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维稳方式转变研究》(西南林业大学张海夫,2012年西部项目);《转型期中国社会稳定质量研究》(湖南省社科院周小毛,2012年一般项目);《云南边疆地区防范敌对势力分裂、渗透、颠覆活动机制研究》(云南警官学院杨斌,2013年西部项目)等。国家社科基金对上述公安学项目的资助,突出了加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研究倾向。

(二)关注研究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个社会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发展快,矛盾多,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重大突发事件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研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战略和战术,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实战训练,着力提高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有效应对、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既是一项紧迫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预警”等也成为公安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主要的议题有:《西北地区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李振富,2012年重点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规律的社会学研究》(南开大学乐国安,2012年重点项目);《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研究》(天津师范大学温志强,2013年一般项目);《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源头阻断机制研究》(云南省政法研究所胡仕林,2011年青年项目)等。该类主题的立项一共有45项,占到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立项总数的25%,足以成为当前公安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试图通过这些项目研究,认真汲取、全面总结国内外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科学探寻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规律特点和现场处置战术战法,为提升我国公安机关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水平服务。

(三)加强了对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公安行政管理改革等的研究

公安行政管理工作面广量大,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近年以来,社会对公共治理的强烈需求促使公安机关为此而进行了大量改革实践探索,各级公安机关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改进各项管理服务工作,拓宽服务领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这也为学者们研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公安行政管理改革等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充足的研究素材。

为适应人口大规模流动趋势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学者们通过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研究,积极探索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途径。其主要的议题有:《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江立华,2011年重大项目);《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视角》(上海社会科学院卢汉龙,2012年重大项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研究》(华东理工大学陈丰,2013年一般项目)等。

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目标,以提高优质公共服务为方向,不断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此,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议题有:《风险社会交通犯罪的刑法规制》(中国人民大学谢望原,2011年重点项目);《城市交通规划法治问题研究》(东南大学孟鸿志,2012年重点项目);《城市交通拥堵形成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西安工业大学苏兵,2013年一般项目)等。

户口,或许是烙在每个人身上的最深印痕。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走过50多年的历程,在资本、商品、人力、科技、信息等大流动带来的全球化背景下,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改革户籍制度无疑对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确保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全国各地正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所以,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户籍制度”、“流动人口”作为高频关键词,在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中出现多次。其主要的议题有:《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许庆,2011年重大项目);《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户籍制度改革研究》(陕西教育学院王锦东,2011年西部项目)等。

(四)加大了对各类违法犯罪打击和治理对策的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各种暴恐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涉枪涉爆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食品药品犯罪、网上违法犯罪和“两抢一盗”、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黄赌毒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案件频发,而且犯罪手段不断升级,新的犯罪形式不断出现,犯罪的恶性程度不断加深。因此,我国各级公安机关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突出打击重点,坚决地把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确保了社会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犯罪现状,学者们密切关注动态犯罪的前沿热点问题,综合运用犯罪学、政治学、社会学、侦查学等学科理论,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研究犯罪问题,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性,为预防打击犯罪、建设平安中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中有29项是研究“犯罪”问题的,占到立项总数的16.11%。其主要的议题有:《社会转型期恐怖主义犯罪治理控制研究》(新疆警察学院张昆,2011年一般项目);《引入市场机制与犯罪治理创新》(复旦大学汪明亮,2012年一般项目);《非传统安全犯罪治理创新模式研究》(河南科技大学王君祥,2013年一般项目)等。

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给出的公安学建设状况的评价性结论

“三年一轮回”。尽管对于科学研究来说,三年时间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对于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一般三年足够。另一方面,学科建设实践一再表明,一个学科的发展成熟,都与一个个基金项目特别是国家基金项目研究并产生一系列具有国家级水准的重大科研成果不无关系。通过对2011—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的180项公安学项目的多维度分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对公安学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后的三年建设状况给出一些评价性结论。

(一)国家社科基金对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安学研究项目资助力度空前,但项目研究尚需体现国家级水准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关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级科研课题,体现了当前我国最高的研究水准。它对于我国学科发展前沿始终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学术敏感性。这一点从对公安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后的资助力度中再次得到印证。

按照中国知网“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中“公安”学科国家级课题的统计,1993年至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公安学项目为108项。[5]而2011年国家批准公安学作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后,当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就资助公安学项目达60项,而且有5个重大项目、3个重点项目;次年资助公安学项目61项,其中1个重大项目、3个重点项目;2013年继续资助公安学项目59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这3年国家社科基金累计资助公安学项目180项,较前17年之和还多72项,且重大、重点项目达到15项。这说明,在公安学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加以建设的初期,国家社科基金对公安学研究的资助力度是空前的。这对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公安学的研究,无疑是有十分重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的。

那么,学界能否就此担当起建设一级学科公安学的重任呢?尽管今后国家社科基金对公安学研究项目的资助数量尚无法知晓,但假如初期立项的公安学项目研究质量欠佳,而新申报的项目既不能站在公安学科前沿,又不能抓住和凝练出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的重大现实选题,国家社科基金削减对公安学项目的资助将会是必然的选择。2011年头一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公安学重大研究项目5个,而后两年只各资助1项,从中隐约可以感觉到公安学研究的后继乏力。这一微妙的变化告诉我们,作为公安学人都应当有学科危机意识,及时深入思考公安学能否可持续发展、不断走向成熟这一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普通高校是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研究项目的主力军,但也有个别公安院校充当了“后生可畏”角色

如前所述,从研究力量看,普通高校在公安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立项数占到了八成多,是我国公安学研究的主要平台和核心力量。相对于普通高校的这种强势,一个十分遗憾的事实是,目前全国20余所公安本科院校中,有一半多的院校还没有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仅有的11所公安院校也只获得了23项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仅占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立项总数的12.78%。公安院校在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研究中缺乏明显的学科优势。

当然,也有值得欣慰的。如云南警官学院在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的立项中独占鳌头,该校 2011年立2项,2012年立3项,2013年立3项,三年共立8项,占到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立项总数的4.44%,高居所有立项单位榜首,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另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立项4项,新疆警察学院立项3项。上述这3所公安院校共立项15项,占全国公安院校立项数的65.22%,充当了“后生可畏”的角色,多少给公安院校争得了一些面子。

对于尚没有取得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或只有一两项的公安本科院校,除了重视和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修炼外,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就是——采取“借鸡生蛋”策略,走与其他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和实战部门合作科研——警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道路。[5]

(三)公安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融合特征明显,需要运用多学科理论开展研究

现代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学科之间越来越呈现交叉化特征。在国家社科基金公安学项目所涉学科分布上,涵盖了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民族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人口学等12个学科,其中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是公安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这表明公安学研究与多种社会科学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需要跨学科研究,需要跨行业跨部门组织联合攻关,需要各个学科理论和实践部门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方能研究解决公安学难以解决的复杂性、前沿性、综合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四)公安学研究项目的核心研究领域与社会治安稳定形势、与公安工作实际紧密结合,项目类别大体属于对策性应用研究

为适应维稳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对新形势下公安工作规律特点的研究和思考。多年来的公安工作实践告诉我们,要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应对、妥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就必须把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财富经过系统化的理论升华,再进一步去指导公安实践,以此推进公安事业长足发展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群众安居乐业。这表明:有关公安学项目研究主要是采用对策研究、实证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的,所提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以便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为公安工作服务。为了达到这样的研究目的,公安学项目类别上一般都以现实性、针对性和较强决策参考价值的应用性研究为主,鲜有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和较高学术思想价值的基础性研究。当然,为体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国家级水准,国家社科基金在设置公安学项目时,仍强调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社会治安稳定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一点。特别是,随着全球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我们同暴恐势力的斗争将越来越复杂,加强事关“社会稳定”、“民族地区”、“反恐”、“维稳”等主题的研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公安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1]傅国良,寿远景,徐镇强.关于公安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9-74.

[2]张永汀.国家社科基金视角下我国政治学科研究状况分析——基于1993-2012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的量化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3,(5):194-200.

[3]张文学,王莉仙.基于2008-2011年国家科学基金的国内低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4):51-55.

[4]周雯.国家基金项目电子政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1,(12):147-151.

[5]寿远景,徐镇强.公安本科院校科研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浙江警察学院警学研一体化实践为视点[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4).

(责任编辑:沈松华)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curity Science as a First-Level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ta Analysis on Projects Supported b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XU Zhen-qianga, HE Cai-yingb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a. Department of Research, b. Library, Hangzhou 310053, China)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implement academic evalu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curity science, which was established as a national first-level discipline three years ago. Empirical evidence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ademic discipline ha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projects supported by funds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reof.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curity science as a first-level discipline by bibliometric methodology. There are 180 valid samples in this study, which are selected from “Public Security Science” catalogue in the Project List by National Planning Offic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1) the support for studies on public security science from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is unprecedented; 2) the major body of the research is universities in general; 3)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re widely adopted and 4) most of the studies focu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es in public security scienc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public security science; projects supported b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2014-07-06

徐镇强(1962-),男,浙江慈溪人,浙江警察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科研处处长,编审,主要从事公安学研究;何彩英(1962-),女,浙江绍兴人,浙江警察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献情报学研究。

D 631.15

A

1674-2338(2015)02-0128-09

10.3969/j.issn.1674-2338.2015.02.016

猜你喜欢

社科基金项目公安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二)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一)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