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书画同源”看书法与中国画的共同特征

2015-06-23周汝豪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同源技法书画

李 玲,周汝豪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由“书画同源”看书法与中国画的共同特征

李 玲,周汝豪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在中国艺术史上,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理论普遍认可的重要观点。对书法与中国画的起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对两者的工具材料、基本技法以及美学思想的进行了对比,诠释了书法与中国画“同宗同源”“同笔同法”和“同美同意”的共性特征。并以此说明无论是在书画的起源上,还是在笔墨技法的构成中,抑或是心悟万物的创作情感里,书法与中国画都有紧密的相关性。

书画同源;书法;中国画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法史和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黄宾虹认为:“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1]这说明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起源基本相通。时至今日,人们对“书画同源”这一美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刻。通过研究不难发现,“书画同源”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内涵:首先是“起源”的相同,文字与图画在远古时期都是人类最早的记事符号,具有相同的功能;其次是“形源”的相同,无论是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以点线组合和形体结构为外在的表现形态,以笔、墨、纸为创作的物质条件;再次是“神源”的相同,传统书法艺术与中国画在审美价值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都包含了浓郁的书法韵味,线条之曲直粗细、笔墨之浓淡干湿变化无穷,形成各具特色的节奏和韵律。因此,对“书画同源”完整的理解应是同宗同源、同笔同法、同美同意。

1 同宗同源:书法与中国画的起源相同

对于“书画同源”的认识,更多集中于对“源”字的理解。起初人们对其的解释为“起源”,着重关注书法与中国画在起源上有众多相同之处。

中国文字与绘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人类最早创造的原始刻画符号与以动植物为形象的“图腾”可能是早期的象形文字的源头,也是绘画艺术的开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表明中国原始绘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成为后世中国画艺术的滥觞。商周时期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有许多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绘画表现形式。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反映出人对自身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人的绘画意识的发展[3]。由于原始绘画表现必须借助于塑造或雕刻等立体的手法,如商周青铜器的铸造等,因此,绘画尚不能以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书法亦然。直至春秋时期毛笔的发明以及战国时期帛画的出现,才真正揭开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序幕。随着毛笔使用的普及与技法的进步,书法与中国画逐渐发展成熟,并各自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书法与绘画都以毛笔为工具进行描绘,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方法,二者的特点相吻合,由此可见,书法与绘画都起源于上古先民的刻画符号,它们是从同一源点发展起来的。

2 同笔同法:书法与中国画使用的工具、材料与基本技法相同

对于书画笔墨技法的相通,历代书画家有很多论述。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兰竹册页》云:“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近代画家吴昌硕说:“直从书法演画法,绝艺未敢谈其余。”[5]由此可见,将书法的笔墨技法用于中国画,虽然描绘的对象与书法的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更重要的还是用书法遒媚飘逸的线条表现其笔精墨妙的艺术境界。清代绘画理论著作《芥舟学画编》里提到“骨具则筋络可联,骨立则血肉可附”,线条表现“骨气”“骨神”,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以及书画艺术的灵魂。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过程称之为“写”,而非“画”,如“大写意”“小写意”。“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绘画技法,二是作者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宣泄。技法,是绘画不可或缺的创作手段,情感的宣泄也是以技法为途径,通过笔墨来表达的,如何驾驭手中的毛笔是中国书画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中国古代民间没有职业画家,画画对于文人画家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消遣,一种闲情逸致,他们的主要精力是用来写诗题词。因此,在长期的文字写作过程中,使画家练就了非常扎实的书法功底,画起画来自然也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并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书法的笔墨技巧,无意间促进了写意画的发展。

3 同美同意:书法与中国画的审美观念相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艺术文论从形成走向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书法和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也不例外,而这一时期盛行的老庄哲学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道”是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蕴含着宇宙万物变化的道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先天而生,本来就存在,不为人知,是圣贤之人从世间宇宙中领悟并总结了“道”后,方为人知,并在世间万物之中皆有体现。唯有贤德之人品味圣人之道所显现的物象才能得“道”,正所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6]。南朝宋画家宗炳在水画论著《画山水序》中说:“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6]就是说山水画的创作是一种体味“道”的行为,从山静水动中体现自然之“道”。由此可见,无论是画家画山水还是欣赏者观山水,其目的不在于“画”,而在于“味象”,即体味画中所表现的“道”。《画山水序》还说:“峰岫骁,云林森渺,圣贤英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6]“畅神”说的提出,体现出审美经验的终极在于帮助主体寻找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真谛。这便使当时的书法和中国画艺术从实用性转变为观赏性,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起初“畅神”说的提出是针对山水画的,随后扩展到人物、花鸟、书法以及曲艺与诗歌等领域,而且至今对中国传统艺术仍有较强的启发性。

自古以来,书法与中国画最注重“神”“气”二字,一切品评书画都以气韵、神气、意境为最高追求,如“神采飞扬”“气韵生动”等。在老庄哲学中,宇宙万物皆有神,神不可见,寄托于形体之中,主持和统领形体,“道”就在圣人的神中,“道”与“神”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气者,神之充也,“气”是艺术魅力的能量。“气”是贯通于宇宙间的一种物质。苏东坡《论书》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书法与中国画都要有气贯通于其中,“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有了气书法和中国画才有生命。

《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未开天地之前的“太朴浑沌”的宣纸上,书画家一笔定乾坤,出天地,一笔生万物,干湿浓淡、疏密虚实、刚柔动静,勾勒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水墨世界。这一世界要符合“道”的法则,即符合天地阴阳变化,四季更替之理。书画家胸中有个宇宙,纸上构建了一个宇宙,要与自然界这个宇宙合拍。

4 结束语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如世间万物那样和谐自然,一切运笔像在不经意之中,而一切法度却恰在其中,这正是书法与中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书法与中国画不仅仅是笔墨与技法的结晶,更是一种心悟万物之理的思想境界。书法与中国画犹如一对孪生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性,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造就了书法与中国画浓烈的民族艺术特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审美趣味的独特艺术。

[1]黄宾虹.宾虹书简[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8:49[2]郭廉夫.花鸟画史话[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95

[3]向守艺.也谈“书画同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116-117

[4]胡志颖.“书画同源”辨析[J].书法研究,2002(3):56

[5]吴东迈.吴昌硕谈艺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118

[6]宗炳.《画山水序》注译[J].朵云,1984(6):25-26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7.024

2015-03-20

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中国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2014YKF23)。

李玲(1986-),安徽利辛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

J524

A

1673-2006(2015)07-0086-02

猜你喜欢

同源技法书画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小小书画廓
虔诚书画乃同源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书画